古代有一羣人,搶着送“錄取通知書”……

溯源君,一切來路皆可追。
九月初,各高校迎來開學季,經歷了高考的同學們即將帶着各式各樣的錄取通知書步入大學。其實,錄取通知書並不只是現代社會的產物,通知書的郵寄與送達也早有淵源。
早在我國唐宋時期,便有了所謂科舉的“錄取通知書”。這些錄取通知書怎麼寄到中舉者手中呢?這一切,與一個有巨大利潤的特殊行業密不可分……
古代有一羣人,搶着送“錄取通知書”……

01
走報,依附於科舉而存在
“錄取通知書”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我國古代早就有了傳統意義上的錄取通知書。
唐宋時期,考官們會將中式者的姓名書寫在約長五寸、寬兩寸半的黃花箋上,花押其下,外面再套上大帖子,帖面寫好姓名——這便是當時正式的錄取通知書“金花帖子”,又名“榜帖”。
南宋時期又出現“金花榜子”,也是一種錄取通知書,樣式“以木為之,髙一尺五寸,闊六寸,以綠為質,遍地以金花圍飾,樣具於後”。榜上會寫明中式者姓名、籍貫、家庭上三代出身等信息。到了明清時期,錄取通知書又叫“捷報”“榜帖”,外表更為簡單。
古代有一羣人,搶着送“錄取通知書”……

清代“鄉試”捷報
而這些錄取信息,都經由專門的報錄人帶去給中舉者,這種報送行為在古代叫“科舉走報”。負責向中式者走報告喜訊的人,一般稱為“捷子”或“報人”。
送報的捷子,既有官府指定的官方走報者,還有民間搶報人——他們的目的便是搶在官方捷子到達前,向考生索取賞金。
02
當走報成為賺錢利器……
在走報中,官方走報自然是最正式的報送方式。專門的報人會根據官府規定的時間,在“金花榜子到日”,正式將捷報送達。
而民間走報從唐代也漸漸發展了起來,明代更有了專門的民間走報羣體,裏面的人多是有些勢力的投機取巧之輩。他們採取各種手段,想辦法提前得到科舉結果,搶在官方之前將喜訊告訴給中式者。
古代有一羣人,搶着送“錄取通知書”……

《明狀元圖考》
在這樣的情況下,頭報便變得越來越重要。清代《兒女英雄傳》中,安老爺中了第三名進士,報喜的人連夜趕至安家。“那報喜的誰不想這個五魁的頭報,一得了信,便隨着起早下圓明園的車馬,從西直門連夜飛奔而來,所以到這裏天還沒亮。”這般匆忙,正是為了搶中“頭報“,得到中式者的打賞。
當有了豐厚賞金作為利益驅使,官方走報與民間走報羣體間有了競爭,“捷子之紛擾”也就不免產生。
03
一份“錄取通知書”價值萬金?
各路走報羣體搶着送喜訊,到底能得到多少賞金呢?其實還真不少。最開始的時候,賞金大約是3-10兩銀子。
《儒林外史》中,成化末年范進中榜,家裏前前後後來了頭報、二報、三報等三批走報人,他們帶來了“范進高中”的喜訊,也簇擁着要喜錢。最後范家花了“屠户送來的幾千錢”打發了他們——當時八百文錢約折白銀一兩,范進花了五六兩銀子作賞金。
古代有一羣人,搶着送“錄取通知書”……

“范進中舉”圖畫
這可比現在的快遞費貴多了。在《金瓶梅》中,西門慶用四兩銀子能買來“一口豬、一口羊、五六壇金華酒和香燭紙札、雞鴨案酒之物”。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這賞金都可謂非常豐厚。
更可怕的是,在明代中後期,走報者所求賞金越來越多。
據文獻記載,福建地區科舉中式者:“國初,泥金之報賞不過數金;嘉、隆之際,增至數十;今(萬曆)則至於數百。”也就是説,萬曆年間的賞金可以達到數百兩白銀,而明末崇禎年間,某些富庶地區的賞金更是逼近千兩銀。想想也是天文數字。
報喜費如此昂貴,與當時民間搶報的羣體分不開。那時的科舉走報漸漸變成了“兇惡之徒”謀利的工具。
古代有一羣人,搶着送“錄取通知書”……

今天,走報已被方便的快遞取代,考生們再不必為千萬賞金而愁眉苦臉。捷報傳來,又到了莘莘學子的金秋收獲季。
在這裏,溯源君也祝願即將步入大學生活的各位同學們,自此揚帆起航,前程似錦~
參考文獻
1.黃明光:《明代科舉制度研究》,浙江大學,2005年
2.胡海義:《科舉文化與明清小説研究》,暨南大學,2009年
3.柳立言:《科舉、人際關係網絡與家族興衰》,《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10年
4.劉明鑫:《明代的科舉走報》,《史學月刊》2019年第7期
5.徐毅:《明末清初的科舉消費與科舉考試經費》,《中國經濟史研宄》,2013年第1期
撰文/?編輯??張 ??鑫
光明日報“文化溯源”融媒體工作室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78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有一羣人,搶着送“錄取通知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