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之戰——八十萬吳漢軍隊會戰下的亂世曙光

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於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明,建元洪武。——《明史·本紀·卷一》

鄱陽湖之戰——八十萬吳漢軍隊會戰下的亂世曙光
很顯然,在蒙古人殘暴的統治之下,哪怕是曾經威壓歐亞大陸、軍事實力盛極一時的大元王朝同樣也得在內部尖鋭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衝突走向天下板蕩的末路。就在公元1351年,當受夠蒙古人殘暴統治的劉福通、韓林兒等人於黃河流域憤然舉起大旗起義,而徐壽輝等人同樣也於長江流域響應時,反抗蒙古統治、追求民族獨立的烽火便迅速遍佈整個中國南北。
頭戴紅巾的紅巾軍們手持大刀、長槍,高唱“手持鋼刀九十九,殺盡胡兒才罷手”的豪壯軍歌,憑藉着高昂的士氣和堅韌的毅力將曾經馳騁天下、霸道蠻狠的蒙古鐵騎們通通掀翻在地。

鄱陽湖之戰——八十萬吳漢軍隊會戰下的亂世曙光
然而,政治永遠沒有當初那些淳樸的起義者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
公元1363年,就在中原聲勢浩大的紅巾軍由昌盛走向分裂、逐漸為元軍各個擊破,而大元帝國同樣也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叛亂中奄奄一息時,原本就利益關係錯綜複雜的江南之地也在這十數年的歷史進程中完成了暗潮湧動的勢力分化
曾經同為紅巾軍、攜手抗擊元朝殘暴統治者的各位義軍領袖們紛紛開始因為走上高位,在繼續抗擊元朝大軍的同時私底下卻是暗生齷齪、彼此攻伐,紛紛渴望通過吞併融合,成為這個元末亂世逐鹿天下的最後勝利者。

鄱陽湖之戰——八十萬吳漢軍隊會戰下的亂世曙光
於公元1368年正式稱帝,被後世之人尊稱為“明太祖”的朱重八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員。
公元1363年,就在朱元璋苦惱於四周勢力環繞,為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人團團圍困,一不留神之下便有傾覆之禍時,一條來自北方的求援消息卻徹底改變了朱元璋主攻陳友諒、防衞張士誠的戰略規劃。
這一天,原本趁着元軍主力西進山東,起義失敗後在安豐整整堅持了四年之久的小明王韓林兒和義軍領袖劉福通等人在張士誠部下的圍攻下徹底堅持不住了,不得不咬牙向名義上還是韓宋政權臣子的吳王朱元璋求援。

鄱陽湖之戰——八十萬吳漢軍隊會戰下的亂世曙光
不聽。友諒聞之,乘間圍洪都。太祖曰:“不聽君言,幾失計。”——《明史·列傳·卷十六》
朱元璋或許是出於繼續使用龍鳳年號來拉攏北方紅巾軍以抵禦元軍可能的南下,或許是遏制下游張士誠勢力進一步膨脹、為統一天下掃平阻礙的考慮,竟然不顧劉伯温“漢、吳伺隙,未可動也”的反對毅然決然地率主力出兵營救。
而恰恰是這時,聽聞消息的陳友諒便當機立斷,水陸兩棲作戰,起兵六十萬圍攻江西洪都(今南昌)!

鄱陽湖之戰——八十萬吳漢軍隊會戰下的亂世曙光
然而,也許是“天命在朱”,陳友諒不願圍困洪都、將主力順流而下直搗黃龍,而作為朱元璋骨肉重臣的朱文正也在這時盡顯名將風采,憑藉着堅壁挫鋭、頑強堅守的防守策略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技巧硬生生地抵抗陳友諒大軍長達85天之久,極大地消耗陳軍的有生力量,為朱元璋的戰略反攻贏得了時間。
當最佳的進軍時間流逝,朱元璋也率二十萬生力大軍南下來援,萬般無奈的陳友諒只好帶着六十萬的疲憊之師暫且後退,打算於鄱陽湖之上發揮水師優勢,大破朱元璋於此。

鄱陽湖之戰——八十萬吳漢軍隊會戰下的亂世曙光
丁亥,遇於康郎山,太祖分軍十一隊以御之。戊子,合戰,徐達擊其前鋒,俞通海以火炮焚其舟數十,殺傷略相當。——《明史?本紀?卷一》
陳友諒打算水師會戰,朱元璋經過同一眾謀士的謀劃同樣不慫。就這樣,公元1363年七月二日,雙方水師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陽湖內)湖面遭遇,開始共同上演中世紀以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戰!
時陳軍鉅艦聯結佈陣,展開數十里,氣勢奪人。面對己方舟小仰攻不利的情形,朱元璋乾脆針對巨型戰艦笨重且彼此連接、不易移動的特點,將麾下機動艦隊劃分為十一隊,由徐達、俞通海等人以火炮、火箭攻其先鋒、焚其戰艦。
而這時的漢軍驍將張定邊也率艦趁機直接向朱元璋的旗艦發起了衝鋒,如果不是徐達及時回援將其射傷、迫其退走,恐怕這場規模龐大的海戰就這樣戲劇的結束了。

鄱陽湖之戰——八十萬吳漢軍隊會戰下的亂世曙光
“己丑,友諒悉鉅艦出戰,諸將舟小,仰攻不利,有怖色。太祖親麾之,不前,斬退縮者十餘人,人皆殊死戰。” ——《明史?本紀?卷一》
儘管如此,當二十二日再次發動進攻時,面對漢軍的鉅艦,駕駛着矮小船隻的吳軍士兵們還是畏縮不敢前行,逼得朱元璋不得不親自斬殺十數個退縮不前的士兵,並親臨戰陣指揮以鼓舞士氣。
好在,東風已起,朱元璋等人靈機一動,選擇眾多死士駕駛七艘裝滿火藥材草的船隻借風迫近敵艦,順風放火,方才憑藉着火攻將其大敗,為這場看不到希望的戰爭贏來了轉機。

鄱陽湖之戰——八十萬吳漢軍隊會戰下的亂世曙光
“辛卯,復戰,友諒復大敗。於是斂舟自守,不敢更戰。壬辰,太祖移軍扼左蠡,友諒亦退保渚磯。相持三日,其左、右二金吾將軍皆降。” ——《明史?本紀?卷一》
大局已定之下,陳友諒的屢次失敗均已失敗告終。不得已,經過一個多月的對峙,陳友諒被困湖中,軍糧殆盡,計窮力竭。於是孤注一擲,冒死突圍。
八月二十六日,陳友諒由南湖嘴突圍,企圖由此進入長江從而退回武昌。當其行至江西湖口時,便遭到了傅友德等人的伏兵阻擊,左衝右突,打不開生路的危機情形之下,就連主將陳友諒也在吳軍的刻意針對下中箭而死,以自己的身死為朱元璋“我不當有安豐之行。使友諒乘虛直搗應天,大事去矣。乃頓兵南昌,不亡何待。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畫上了一個不太圓滿的句號。

鄱陽湖之戰——八十萬吳漢軍隊會戰下的亂世曙光
值得一提的是,傳聞就是在戰爭結束的第二天,朱元璋於寺廟之中大笑僧人,在牆壁上寫下了“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主,只顧嘵嘵問姓名。”的詩句。
看完,還不點贊關注?茫茫人海,以後你可就遇不到我了哦!

鄱陽湖之戰——八十萬吳漢軍隊會戰下的亂世曙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10 字。

轉載請註明: 鄱陽湖之戰——八十萬吳漢軍隊會戰下的亂世曙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