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朱元璋命大將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分東西兩路開始了第一次北伐。此次北伐的目的,就是要徹底剷除元朝的殘餘勢力。徐達奉命率領十萬大軍出潼關,直攻擴廓帖木兒的新根據地——定西。同年四月,元明雙方在沈兒峪(定西西北六十五里車道峴南)開戰。此役,徐達大敗廓帖木兒,並俘獲了元郯王、濟王等將吏人。
為擴大戰果,徐達命左副將鄧愈率一支軍隊向西去進攻河州(今甘肅臨夏),命右副將率一支軍隊北上,進攻寧夏,再轉而進攻察汗腦兒(今陝西橫山)。隨即又先後征討山西大同,宣化等地,皆大勝。但是這其中有着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元軍有三十多萬,明軍只有十萬,可為何會被打到全軍覆沒呢?要知道,蒙古軍隊的戰鬥力,在歷史上可是赫赫有名的,為何到現在會敗得這麼慘呢?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徐達傑出的指揮能力
洪武三年三月的時候,徐達親率十萬大軍,出定州,即今天的定西,再次進攻甘肅。此時徐達的對手不再是廓帖木兒,而是王保保。四月的時候,徐達抵達平西,王保保後撤到車道峴(今車道嶺一帶),徐達則進佔沈兒峪口。此時的元明兩軍對陣,徐達並沒有急於求戰,而是一邊防守,一邊則派遣小股部隊去襲擾王保保的軍營。王保保面對着徐達的各種襲擾也不敢貿然出戰,只是加強防守。
經過數天的折騰之後,王保保的軍隊早已疲憊不堪,徐達知道戰機來了,便下令進攻,隨即雙方在沈兒峪展開了決戰。在此役中,徐達指揮明軍全線出擊,激戰僅一天之後,王保保就大敗而逃,八萬多元軍投降。
第二、蒙古軍自身的原因
我們知道,在蒙古帝國和元朝初期的時候,蒙古軍的實力可以説是毋庸置疑的,也的確,要是沒有實力也不可能征服中亞大陸。但是這也都是過去式了,自大元帝國建立之後,元朝的統治者和軍隊在中原過起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戰鬥力早已大不如前了。再加上當時社會環境等各種因素,元朝的失敗已經成為了歷史的必然,所以在元明戰爭中,元朝基本上都沒有佔據任何優勢。
當然了,元朝的覆滅也跟統治者的昏庸無能有着很大的關係,到元朝末年的時候,甚至只有丞相脱脱一個人在努力着。
第三、蒙古軍缺乏後勤保障
在本次戰役中,徐達所奉行的是高築城廣積糧的策略。那時候的明軍佔據這江蘇等長江中下游地區,要知道,這些都是產糧之地,支撐徐達北伐可以説是一點問題都沒有。而元軍則完全失去了之前的糧草基地,僅擁有河北平原之地,單單依靠草原上的射獵和牲畜來滿足幾十萬大軍的日常消耗,可以説是非常之困難的。所以,蒙古軍隊的失敗,跟自身的後勤體系有着很大的關係。
據相關史料記載,在此次戰役中,徐達一舉殲滅了蒙古軍幾十萬人(估30萬),俘虜了八萬多人,將元朝的反撲勢力消滅得所剩無幾。至此,蒙古政權再也無力入主中原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