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波蘭戰役和現代裝甲集羣作戰,我們無法繞過古德里安。如果沒有這位一戰成名的“閃擊英雄”,也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就要從一開始改寫。作為法西斯德國的劊子手,古德里安的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但同時作為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他又留給了世人一個軍事指揮藝術的傳奇!
海因茲·古德里安,1888年6月17日生於但澤南部魏克塞爾河附近的庫爾姆(當時屬德國,現屬波蘭)。從1901年到1907年,他就讀於軍事學校和柏林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作為一名准尉加入部隊。1908年,到梅斯的軍事學院學習,晉升為少尉,學業結束後返回原部隊繼續任職。
由於在軍隊裏表現一直很突出,古德里安被派往柏林軍事學院接受參謀人員的培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被晉升為中尉,僅一年後又晉升為上尉。戰爭期間,他親歷了西線許多戰場,包括馬恩的災難和凡爾登大屠殺。儘管他沒有指揮過任何一支戰鬥部隊,但古德里安仍獲得了一級和二級鐵十字勳章。1918年初,由於在色當的考核中表現出了超出常人的戰術解決能力,古德里安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得到了優秀成績並且成為了總司令部的參謀(他是當時最年輕的參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古德里安留在了軍隊。在這一時期,古德里安開始撰寫關於摩托化部隊的文章,並受命指揮摩托化部隊。儘管在當時,部隊僅裝備了汽車和摩托車。
1927年,古德里安被晉升為少校。這期間他一直在竭盡全力收集有關機械化作戰的各種可用資料,由於他能説一口流利的法語和英語,因此翻譯了富勒少將和哈特的大量著作。他還給汽車裝備上木製炮塔,並在演習中成功運用了這些車輛模擬坦克參加戰鬥。1929年,古德里安到瑞士旅行,在這兒他參觀了一個裝備了STRVm21和m21—29坦克(瑞士造的德國LKII坦克)的坦克營。他又訪問了前蘇聯的秘密坦克測試設備(當時德國被禁止發展坦克),在這兒他遇到了許多後來成為他的勁敵的前蘇聯軍官。當時,古德里安受命檢察和指揮所有裝甲部隊。同時,他又是柏林的機械化戰術教員。1931年2月,古德里安被授予中校軍銜,兩年後晉升為上校。他堅持撰寫裝甲部隊作戰的文章,並協助解決第一輛坦克生產中的技術問題。希特勒上台後,在參觀一次作戰演習時,看到古德里安的那些小型裝甲部隊在戰場上異常活躍而激動不已,並正式組建了3個裝甲師。當時,古德里安同希特勒的關係密切,被任命為第二裝甲師師長,並很快被晉升為少將。僅一年半後,又被授予中將軍銜,並被任命為第十六集團軍司令官,在吞併奧地利和侵佔蘇台德地區的行動中充當了急先鋒。10個月後,他又被任命為裝甲兵總監,擔任了德國快速集羣的指揮官,這意味着他全面負責德國裝甲部隊,包括兵員擴充、人員訓練、戰術制定、技術裝備等,這是古德里安擔任的最重要的、能夠改變歷史的職務。從此以後,他得以一展才華,運用他的理論、知識把德國裝甲部隊建設成為一支在戰爭中令人生畏的力量。
在入侵波蘭的戰鬥中,古德里安指揮第十九集團軍,再次獲得了一級鐵十字勳章,又獲得了騎士十字勳章。在入侵法國時,古德里安把閃擊戰真正變成了事實。他不斷違反上級命令,帶領他的部隊和坦克儘可能地向前推進,大大超過預期的目標,破壞了法軍的通信,把法國參謀部的人員變為戰俘,而這些人一直認為德軍會停在西部的馬斯河附近,沒有得到命令前是不會行動的。法軍的慘敗並不完全是因為德軍坦克裝備的優勢。實際上,在當時參戰的德軍坦克中,只有四號坦克裝備了75毫米炮可以和法軍的CHARB重型坦克匹敵,而一號、二號和三號坦克性能都劣於法軍坦克。但德軍坦克裝備了無線電通信設備,速度快,易於維護。更重要的是,德軍坦克組建了獨立的部隊,作為一個整體行動,而不像法軍把坦克配備給步兵部隊。還有一點就是德軍的坦克部隊是在摩托化作戰理論的創立者古德里安的親自指揮下行動的。當古德里安的裝甲集羣推進到英吉利海峽時,他已經深深地插入了法國,切斷了馬其諾防線。從那時起,古德里安和他的裝甲部隊就成為坦克戰與閃電戰的代名詞。
【戰役點評】
從軍事史角度而言,波蘭會戰是機械化戰爭思想的首次實踐,也是對古德里安軍事改革後的德國機械化部隊的第一次考驗。事實證明,德國人完全成功了。由於勝戰時間之短,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相信,人們稱之為“閃電戰”。其特點是,在坦克集羣和戰術空軍集中轟炸支援下,在防線的一點或數點上實施突破,在擴大突破口之後,摩托化步兵和炮兵緊隨坦克部隊之後,向敵縱深發展進攻,掃蕩其後方指揮中心和交通要點,然後在達到一定深度後旋轉迂迴,會同正面的步兵集團合圍殲滅陷入包圍之敵。其間,空軍集團對敵前方後方實施持續不斷的轟炸,使對方戰鬥意志癱瘓,造成心理上和士氣上的崩潰。波蘭士兵雖然英勇作戰,但在這種嶄新的機械化立體作戰方式面前,終究不免土崩瓦解。德軍進攻如此順手連希特勒都感到吃驚。古德里安在其回憶錄《一個士兵的回憶》中記載道:“當看到那些被毀的波蘭炮兵團的時候,希特勒就向我問道:‘這是我們的俯衝轟炸機所幹的嗎?’我回答道:‘不,這是我們的戰車乾的!’他不禁吃了一驚。在希維茲與格勞頓茲之間,凡是不必參加包圍作戰的第三師裝甲部隊,都調齊了讓希特勒親自視察一番。之後我們又去視察第二十三師和第二師的各單位。一邊走,我們一邊談論到這一次我軍作戰經驗。希特勒問我死傷了多少人,我把最近所得的數字告訴他:在全部走廊戰役中,我所指揮的3個師大概死了150人,傷了700人。他對於這樣小的死傷數字,不免感到很奇怪,把他在第一次大戰中的經驗作對比:他那一團在作戰的第一天就死傷了2000人以上,我告訴他這一次敵人固然也很堅強勇敢,但是我們的損失卻能這樣的小,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戰車能夠發揮高度威力的緣故。”
戰車實在是一個救命的武器,德軍對波蘭的閃擊效果可以從下列數字對比獲得一個結論。
雙方開戰前兵力對比是:德軍160萬人、47個步兵師、7個坦克師、4個輕裝師、4個摩托化師、2800輛坦克、6000門火炮迫擊炮、2000架作戰飛機。波蘭軍100萬人、39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2個摩托化旅、3個山地步兵旅、220輛輕型坦克、650輛超輕型坦克、4300門火炮迫擊炮、407架作戰飛機。
作戰結果是,波軍66300人戰死,133700人負傷,420000人被俘。德軍10600人戰死,30300人負傷,3400人失蹤。
這些數字向所有人説明:在人類戰爭史上,一個新的時代,即機械化戰爭時代已經降臨。從波蘭會戰起直到今天,這種作戰方式一直在陸戰中佔支配性地位。而以步兵、炮兵、騎兵為主的傳統作戰方式已退居次要地位。特別是雄踞戰爭舞台數千年之久的騎兵,結束了過去的輝煌,無可奈何地走到了歷史的盡頭。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在總結波蘭戰役時説:“1939年的戰事結局,可以歸結為兩句話:在東方,一支陳舊得無可救藥的軍隊,為一支應用新技術的小坦克部隊加上佔優勢的空軍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動作遲緩的軍隊,卻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壓力。”
戰爭中,德軍首次成功地實施“閃擊戰”,顯示了坦克兵團在航空兵協同下實施大縱深快速突擊的威力,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德波戰爭暴露了戰爭初期各次戰役內容及其性質的變化。德國在實施武裝力量的動員與展開的措施中,採取了先機制敵的方針。德國武裝力量對波蘭採取的軍事行動證明,預先組建的陸軍集團和航空兵集團出其不意地實施密集突擊,有着顯著作用。在戰爭過程中,坦克和空軍顯示了巨大的威力。為了衝破對方的防禦並擴大戰果,在這次戰爭中,古德里安將軍的裝甲作戰理論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德波之戰也成就了他在軍事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