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教師?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教師如何培養出應對未來挑戰的學生?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廣西師範大學教授侯莉敏稱,這是新時代擺在所有教師面前的問題。
為助力廣大中青年教師找到科學有效的發展路徑,成長為名師,前不久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中青年教師發展峯會,邀請多位專家學者熱議教師發展路徑。
在侯莉敏看來,教師教學成功與否,不再取決於能否讓學生重述知識,而取決於學生是否能從已知進行推理,並在全新的環境中運用知識。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學校最重要的內容。教師要讀懂學生的狀態,及時捕捉稍縱即逝的時機,把它重新組合成新的教學資源來引導學生。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首任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峯會上談到了當前教師成長面臨的三重困境。
首先是面臨教育管理者的困境。王旭明説,教育管理者有剛性和彈性兩大指標。剛性指標看得見、摸得着、抓得住,如大樓、教師、現代化的設備等;彈性指標則相反,如師生關係、高效課堂、教學能力和學校品質等,難以量化評估。他認為,如何評價一所學校的好壞,應該在重視剛性指標的同時,也重視彈性的指標和內容。
第二是面臨以中考、高考為中心的教育現實困境。“初中生必須中考,高中生必須高考,離開中高考的那些內容,老師在教學中講還是不講?不講當然不行,講的話,該怎樣講?”王旭明説。
第三是面臨大力發展教育信息技術後的困境。教育信息技術對學校,無論是組織形式、學校形態、管理、人員各方面都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如人工智能鑑賞古詩、寫程序、做高考試卷等,同時也在促進學校改革。
“過去傳統教學以知識灌輸、學生記憶為主,這是中國教育的‘特長’,但在當前人工智能不斷髮展的情況下,這一‘特長’會越來越被弱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該如何培養?”王旭明説。
如何突破這些困境?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是要有問題意識。同時,還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國家對新時代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談及當前青年教師面臨困境這一話題時,北京四中原校長、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校長劉長銘稱,“老師每天遇到的最大問題和挑戰是‘學生厭學’”。他認為,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是一個多元函數,除了時間、訓練以及訓練的次數之外,動機、情緒、興趣、目標、理想、態度、精神狀態、師生關係、身體條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都是影響成績的因素。
什麼是影響成績的特別重要的因素?劉長銘認為是“師生關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成績。
這也是青年教師成長過程中需要把握的一個問題。劉長銘稱,在小學生和高年級學生中,師生關係的建立呈現不同的特點。小學生更看重老師和學生情感之間的連接。老師對小學生温柔、體貼、關心,小學生覺得“你很好”。對大孩子來説,不僅僅是這麼簡單的要求——他對老師的學識修養、講課方法、語言表達等多種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
那麼,青年教師如何成長為一名“好老師”,“好老師”又有哪些標準呢?
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成都市武侯中學原校長李鎮西認為,“好老師”有一個基本標準,首先是課要上得好,課堂要讓孩子着迷。同時,會帶班、會開發課程、會轉化後進生,也是好老師的標準。
他也專門提到“師生關係”:“沒有水乳交融的師生關係,就不可能有教育。”在李鎮西看來,好的師生關係至少具備5個要素:藴含教育、體現平等、充滿互動、彼此信任、持續穩定。
在王旭明看來,“好老師”有這樣的特點:讓學生説真話;引導、培養學生守住道德底線;在教學實踐中,保護、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見到老師有一種見到親人的感覺。
侯莉敏稱,教師的作用更多是在於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積極的人際交往氛圍。她認為,指向未來、適宜學生學習的環境藴含的特徵包括:學生的學習體驗應該是真實的,滿足學生的多種學習需求;以學生為中心,實現自我引導功能;鼓勵合作,促進人際交往;支持多種形式活動開展;自然可持續且動態優化;具有一定挑戰。而這些,都是青年教師在成長過程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山東省學前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方明認為,名師就要堅守育人之道,一個真正的名師不能只滿足去做育人之術,應該不斷地去追求育人之道。
他強調,教研素養是教師專業素養中一個比較特殊的部分。成功的教師必須要有教研素養,這就不僅要求青年教師具備較高的專業能力和知識水平,還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做支撐。
山東省青島市第九中學校長孫睿提到,學校要把更多時間還給老師,把老師還給學生,讓老師跟學生有更多的接觸和交流,這才是師生關係良好發展的保障,也是青年教師成長的保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