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一個令無數學子魂牽夢縈的地方,有多少人頭懸樑,錐刺股,十年寒窗苦讀,只為換得一紙金榜題名。那些曾寫在筆下的著名大學的科學家,那些曾印在課本上的教授名作,又何嘗沒有撥動過少年的心絃。
似乎,大學的身上印着太多美好的詞彙,夢想、未來、青春……在這所象牙塔中,一切似乎都充滿希望,每一個人似乎都充滿活力,都在追求自己的夢想。
踏入大學前,幻想中大學總是有着素雅的圖書館、寬闊明亮的教室、學識淵博的教授、積極向上的同學,而當真正步入校園,卻又發現,現實會給夢想一記重拳。
本應充滿青年朝氣的城堡在現實的摧殘下一點點垮塌,如今的大學正不斷地喪失着原本的人文與科研氣息。
正如同温儒敏所説:當今的大學,正在變得越來越庸俗。他在自己的演講中提出,當今的大學正在失掉曾經大學原有的氣質,變得越來越庸俗、越來越商業化。
大學成為生意場
温儒敏博士提到的第一點,便是如今的大學過於的市場化。如今國內的大部分大學都是公立大學,雖然國家每年都會盡力補貼,但不可否認的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是真實存在的。
越好的學校往往可以拿到更好的資源,而一些較差的學校即使拿了學校的補貼卻也填不上資金的缺口。
國家給的補貼不夠,學校只能自己想辦法賺錢。大學想要創收,除了招攬更多的學生,拿更多的學費,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與校外企業合作。
於是,大大小小的輔導機構便湧入了大學的校園。針對考研的學生,有專業的考研輔導機構,針對找工作的學生,有定製的面試輔導班,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教資、CET、計算機考級、駕照等等輔導班一應俱全,即使不想學習,校園裏也總能找到鋼琴、吉他、輪滑等等各式興趣班。
看似學校引入了大批的輔導機構,是給了學生更多自主發展的選擇,然而,這種行為實則將原本純淨的校園攪合成了一個巨大的生意場,輔導機構四處宣傳,甚至到宿舍上門推銷,使學生們不堪其擾,卻又無可奈何。
在這個網絡發展迅速的年代,想學習一門技術不再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情,需要器件,網購就可以解決,需要課件,隨手一搜滿頁的教程撲面而來,需要夥伴,在網絡社區的羣組中發帖即可呼朋喚友,找到志趣相投的人。
學校引入的這些校外機構,這麼看來,只能説是多餘。
温儒敏評價道,這樣的補習班轟炸使學生一進校便是心急火燎的,總覺得自己應該找找賺錢的門路,卻失了大學本該有的“博雅”的氣質。
有時,一些輔導班還會請一些“名師”加盟講課,一堂課的價格便能拿到他在大學辛辛苦苦講課一個月的工資,這樣的錢誰不想要呢?
於是,有些教師便開始在輔導機構代課,人的精力有限,能在輔導班賺到更多的錢,學校的教學任務便是一糊弄就過去了,這樣眼中只有生意的態度,又怎麼教得好學生。
研究也是門生意
温儒敏博士隨後提出,大學中的科研也已經“變了味”。曾經的大學,是高精尖研究的集合地,高等學府更是走在國家研究的前沿,每一個新的成果便是國家科技的一次進步。
多少教授不畏飢貧,不懼困難,將自己的一生無私地奉獻給一個項目,只為為祖國做出一份貢獻,而現在的學術卻已經變了味道。
如果之前評判一個項目的好壞是有沒有用,那麼現在要看一個項目的價值恐怕就是賺不賺錢。一個無用的、只是為錢申報的項目,最後又能做出什麼有價值的成果呢?
拿着一個無用的項目反覆做,四處申報,只是不斷地在浪費時間、浪費資源。可是,現實“逼迫着”大學的教授們走上這條道路。
年輕的講師想升職?那怎麼能沒有一點科研成果、科研項目呢?而有資歷的教授也不是願意拿死工資的人,每一個項目申請下來,就會批給這個項目一筆錢,對於無用的項目,這筆錢便是可有可無的存在,於是,這錢便進了教授的腰包。
當項目已經披上了生意的外衣,那麼學術也就變了味道。發論文不再是一件與學術進步、與科研貢獻掛鈎的事情,而是一件與錢、與職稱相連的生意。
研究生需要發表論文畢業,年輕的講師需要更多的論文為自己撐腰,而老教授也需要論文來為項目鋪路。
然而,研究註定是一次苦旅,特別是理工方向,想要在茫茫宇宙中抓住一點真理的星火需要的是耐心與不斷地堅持。然而,生意人怎會願意“慢慢”賺錢呢?於是,學術造假的氣氛便悄悄地污染了大學這個神聖的科學殿堂。
如今的論文,有多少是真正有分量的研究,又有多少全都是水分。論文的審核更是沒有了之前學術的嚴謹與認真,託關係、走過場、請客吃個飯反而成為了學術研究的“主課題”。
温儒敏在演講中痛斥,一種短視的觀念正在挖空大學文化的基石。
人們總認為自己學習只是為了謀生,內心卻沒有闖出一番的事業衝動,上大學無非是為了自己以後在人才市場上賣上一個好價錢,這樣的思想深深的毒蝕了當代大學生的人格品質。
大學官場化
温儒敏博士在演講中還提出,如今一些大學的官場化越來越嚴重。他提到,現在的大學管理分級儼然是按照官場照驢畫馬,這樣做的初心未必是壞的,帶卻無形中助長了學校中的官本位風氣。
原本是屬於人文與學術的殿堂,混進了官位便開始扭曲。為了爭得更多的資源,一些教授也被迫要去整個“處長”、“部長”噹噹。
處長、部長這些職務原本應當是為了服務研究、服務文化發展而存在的,現在卻成了壓人一頭的工具,原本好好地學術氛圍,被官職攪得一團糟。
並不是處長、部長這樣的職位不重要,這些職位原本應該是為了服務與管理師生而設立的,最根本的出發點應是為了方便師生,現在的氣氛下,原本的“服務者”變成了“官老爺”,官風下的大學又怎麼會有好的學術風氣和人文情懷呢?
温博士説,他曾經見過一些學校,院系支部的書記權利便可以大到支配院長、支配系主任。
整個學校一級級官職分明,教授相見都很少稱對方老師,反而要喊對方的官職,稍稍官高一級的人甚至可以決定老師、學生的命運,這樣又怎麼會有大學應有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思想學風呢?
當講師、教授們不再以教師自居,而是以官位相稱,腦子裏塞滿了官場上的爾虞我詐,阿諛奉承,又有多少人的心裏還裝着教學、裝着科研、裝着學生呢?
小結:
温儒敏教授所提出的問題簡明犀利,擊擊命中要害,他所闡述的並不是中國個別學校所存在的問題,而是中國大學的通病。
為了賺取更多的錢,學校、教授不擇手段,原本純淨的校園官風橫行,在這樣的學校裏,培養出的學生又會有多少能像曾經那樣,心中懷揣知識與夢想,腳下踏着奮鬥與希望。
當大學這座象牙塔被市場與官場侵蝕,被這樣薰陶出來的學生又有誰會再願意不顧飢貧一心撲在學術上,不顧世俗,一頭扎進文化裏呢?被腐蝕掉的不僅僅是寒窗學子對大學美好的幻想,還有他們的心智、三觀、以及未來。
講師不再用心講課,學生便無法汲取到自己本該掌握的專業知識,教授不再潛心鑽研,學生便領會不到自己應具備的研究品格,在這樣耳濡目染之下走進社會的學生只會是腦袋空空卻滿眼是錢的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