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宮,裏面曾住過24位皇帝和數不清的皇親貴族。自從清朝滅亡以後,故宮便逐漸成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景點,每年都有無數遊客前來此地遊覽。
不僅如此,故宮內還保留着眾多文物,通過這些文物讓人們更加了解歷史文化,揭開古代皇帝的各種秘密。
而要説最瞭解皇帝秘密的人,還數故宮宮廷學研究專家苑洪琪女士了,專注從事清代宮廷歷史陳列和研究。
通過她的描述,讓世人瞭解到更多關於宮廷的各種日常習慣和歷史人物的一些秘密。
就比如以清朝為例,在住的方面,皇帝一般都有單獨的寢宮,如果他要寵幸某個妃子,在翻了牌子以後,妃子就會被叫召見他的寢宮裏。
當皇帝寵幸過後,便會讓妃子回自己的寢宮裏去。像一些影視劇中説的皇帝去誰的寢宮坐坐,吃吃飯什麼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因為皇帝是不能去嬪妃寢宮過夜的,而妃子也不能來皇帝寢宮過夜。
説完住,就該説吃了,清朝皇帝在吃的方面規矩也很多。關於吃飯,那不叫飯,叫膳。吃飯叫“用膳或進膳”,開飯叫“傳膳”,廚房叫“御膳房”。
《清朝宮廷飲食》有記載:皇帝一天只能吃兩餐,每餐有48道菜,不管皇帝吃不吃,這些菜色都不能少。一般皇帝最多吃一半,剩下的菜幾乎動都沒動。
這些菜基本都是滋補菜和時令菜,因為皇帝有專門的食官給他搭配營養,就是為了讓皇帝保持龍體健康。
吃飯的時候也是一個人,在專設的桌子前單獨進餐,民間俗稱“吃獨食兒”。當然,旁邊肯定有侍奉的太監,畢竟幾十道菜,有的夠不着,旁邊伺候的太監立刻就會把這道菜端到皇帝面前,再舀一勺到他的碗裏。而且皇帝吃完以後,心情好的話,還可以把這些菜賞賜給下人或者嬪妃、皇子。
皇帝的飯菜除了大補,另一特色就是精緻,看起來就像藝術品一樣。當然,也有一些規矩,不管自己再怎麼喜歡吃某道菜,都不能吃三口以上,這就是為了不讓人揣測出皇帝的愛好,從而做出不軌的行為。包括御廚在煮菜的時候,也不可特別煮某一道菜,以免引人懷疑。
而在清朝眾多皇帝中,就數乾隆最懂得吃,他對吃的要求很高,非時令菜不吃,非新鮮水果不吃,菜色口味搭配必須均衡,冬季一定要有兩個火鍋等等。
使用的餐具中,絕大部分是銀器。可能很多人通過影視劇,覺得皇家一般使用的都是黃金打造的器具,比如金酒壺、金酒杯、金湯勺等等,但其實乾隆使用銀器餐具,還有一個最實際的功能,那便是防止飯菜被人投毒。
在中國歷史上,並不乏皇帝被人在飯菜中做手腳而毒死的事件。
《資治通鑑·晉紀八》就曾記載:漢惠帝司馬衷,“食餅中毒,庚午,崩於顯陽殿”。
所以每次吃飯前,乾隆都會讓身邊的太監或者御廚先嚐一下,這就叫做“嘗膳”。使用銀器盛飯菜,也是清朝乾隆皇帝覺得最實際的方法。
乾隆二十一年《御膳房金銀玉器底檔》就曾記載相關餐具:銀西洋熱水鍋2口、有蓋銀熱鍋23口、有蓋小銀熱鍋6口、無蓋銀熱鍋10口、銀鍋1口、銀鍋蓋1個、銀飯罐4件、銀蓋碗6件、銀鍾蓋5件、銀鏨花碗蓋2件、銀匙2件、銀羹匙13件等等,絕大部分都是以銀器為主。
相信很多人都通過影視劇裏也知道,很多人通過試毒,都用銀針、銀簪等測試,這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過去常用毒藥,往往含有硫化物,銀碰到硫化物會起化學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所以銀器測毒很靈驗。?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曾經就這樣説過,“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
《詩經》中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國家就是帝王的家,所以不僅在權力上至高無上,在飲食的佔有上,也凌駕於天下人之上。
但話説回來,古代的皇帝也遠遠沒有想象的那麼自由,事實上,宮廷裏的規矩極多,哪怕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也要遵從祖宗遺留下來的規矩,遠遠沒有普通人過得那麼輕鬆自由。
參考資料:《御膳房金銀玉器底檔》《清朝宮廷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