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心中種下大國工匠的種子

  【一線講述】

講述人: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智能控制技術專業負責人 崔吉

我是個“80後”,家在山東,現在在江蘇南京做高職教師。有人問我,當初為什麼不去薪酬豐厚的外企,而選擇做一名默默無聞的“教書匠”?那是因為,這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在高職的課堂上,在“工匠坊”中,在參加技能大賽時,在和中小學生們暢談未來時,我總能體會到這份職業的充實與快樂。

我們學校有一個“數字工廠公共職業體驗中心”,是一所南京市的職業體驗中心,幾年前,我有幸參加了中心的籌建工作。籌建之初,我們一方面努力盤活學校的“家底”,一方面積極調動更多企業共同參與,資源互補,力爭把中心建得不一般。後來,我們整合升級了工業機器人4S中心、數字孿生智能化車間兩個省部級平台,深化校企合作,開發了系列職業體驗課程。很快,中心成為一個面向廣大中小學生的特色平台,在這裏,他們能夠進行職業崗位體驗、工作場景認知、實操訓練等活動,並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職業傾向測試、職業素質提升訓練。

2020年6月,我接待了70多名中學生來中心開展職業體驗活動,幫助他們瞭解“數字孿生技術”。特別巧,學生中有一對雙胞胎兄弟,為了強化體驗效果,我特意邀請他們和我一同演示。在監控調度中心,大屏幕上一個個跳動變化的數據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設備運行狀態、原料數量、訂單生產情況等一一展現在大家面前。雙胞胎兄弟輕點鼠標,畫面瞬間切換至產線模型,大家根據鼠標所在位置的三維模型,在實際產線中發現了與畫面一模一樣的設備,瞬間明白了什麼是“數字孿生”。接下來,我給他們一台平板電腦,引導他們通過個性化產品App下單,輸入自己的姓名、喜歡的U盤外殼顏色及個性化圖案、U盤容量,完成了自己的產品模型,並提交生產。清脆的電機轉動聲響起,產線開始運行,大家一邊看實際產線,一邊看大屏上的產線模型,虛擬和現實的設備運行精準合拍,生產過程的數字化“雙胞胎”現象讓大家驚歎不已。臨走時,雙胞胎兄弟對我説:“老師,我們想報考你們學校,成為像您一樣懂智能製造技術的人。”那一刻,我感到非常幸福。

自體驗中心建成以來,我們先後接待了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南京外國語學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中小學等20多所學校近3000名中小學生開展職業體驗活動。通過職業體驗,逐漸改變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刻板印象,在一大批少年兒童心中種下了成為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種子。我期待着這些種子生根、萌芽,讓未來的中國擁有更多敬業樂業的高技能人才。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靳曉燕、蘇雁、劉豔傑、周洪雙、王斯敏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01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90 字。

轉載請註明: 在他們心中種下大國工匠的種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