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選班幹部也要考慮性價比?跑偏了 | 新京報快評

競選班幹部也要考慮性價比?跑偏了 | 新京報快評

競選班幹部也要考慮性價比?跑偏了 | 新京報快評

▲資料圖。圖/IC photo
| 柳池

不僅選學校、選專業要聽張雪峯老師的,連競選班幹部也疑似出現了“張雪峯效應”。

今日,“張雪峯效應在班委競選體現了”登上微博熱搜。發帖者在曬出的一張圖片中,指出“某211大學法學專業班委競選,四十多人報名競選,且一人競選多崗,班長遇冷,團支書和學習委員擠破腦袋,足以看出目的性極強……”

做班幹部也需要考慮能不能借此完成保研、推優、刷績點的KPI,還要評估各個崗位的“性價比”?這多少有些走偏了。

而之所以稱班委競選體現了“張雪峯效應”,是因為近年來,“網紅名師”張雪峯因一系列關於大學報考、填志願時要注重畢業後好就業、拿高薪等言論,而被視為教育“功利主義”的代表。

張雪峯本人確實也發表過關於高中做班幹部不值得的言論。在一則短視頻中,張雪峯直言,高中做班幹部並不會被人記得,畢業十年後聚會,同學們關注的無非是你的職業是什麼,考得什麼大學,不會有人記起你十年前為同學們做的貢獻。

將競選班委與“張雪峯效應”聯繫起來,表達出對大學校園越來越功利的調侃與反思,雖則可能這與張雪峯本人沒有太大關係。

在很多“70後”“80後”甚至部分“90後”的記憶中,班幹部更多的是一種服務型角色,很多時候都由老師來直接指定。大多數情況下,只有表現優異者才能獲得這種“殊榮”。

對於那時的大學生來説,當班幹部本身就是一種“榮譽”,同學們的認可、尊重,老師的喜愛已經足夠支撐起這份辛苦的“工作”。

但從網友的討論來看,現在有的大學生班幹部似乎已經“除魅”了。在部分網友看來,“如果不是為了加分,誰願意管別人的閒事兒”,當班幹部變成了一些學生完成大學各項KPI的手段。

因為,這屆大學生要完成的KPI實在太多了:刷績點、推優、保研、加分、評獎學金、選調資格……都有具體的要求去兑現,龐雜的“績效標準”、競爭體系,“職場打工人”見了都會分分鐘“蒙圈”。

在這樣的KPI指引下,一些學生紛紛追求當班幹部的效益最大化,追求高“性價比”。比如,在這條熱搜的評論區,網友們就紛紛算起了細賬:“當班長與輔導員接觸最多,可以最先獲得推優資格,但事情也多,性價比不高”“學委管逃課,權力很大,也容易獲得任課老師給的高分”“團支書、組織委員和班長是(公務員)選調時公認的班委”……

這似乎偏離了做班幹部的初心。

實際上,做班幹部,更應該注重服務學生的“幹”勁兒與服務精神,而不應將此作為獲得收益的跳板,更不應強調班幹部所享有的“特權”。此外,即便沒有這些實用性價值,也不能説當班幹部“無用”,實際上,當班幹部可以充分鍛鍊一個人的組織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是大學生活中鍛鍊自身素質、獲得個人能力綜合提升的好機會,而這些素質在今後的職場中也是硬核素養。

如果只追求做班幹部的“好處”就讓班幹部工作走了形,也有些短視了。這種“小社會”風氣在校園蔓延,也會損害大學校園本應具有的教書育人的良好生態。

當然,也應當看到,這種“功利”和“內卷”也不全是學生們的錯。“00後”一代正是在愈演愈烈的“雞娃”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不少學生養成了“只有考高分才能上優質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思維。同樣,在激烈的保研、就業競爭中,也只能將長期學到的競爭技巧運用到大學校園中。

在這方面,需要思考的依然是現有的教育方式能給學生們留出多少追求個性、學習無用之用的空間這個老問題。

撰稿/柳池(媒體人)

編輯/遲道華

校對/劉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5 字。

轉載請註明: 競選班幹部也要考慮性價比?跑偏了 | 新京報快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