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運動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清軍即在天京城的東南郊建立了江南大營,一者以鎖困天京,二者以庇護蘇州、常州等產糧區;繼而又在揚州城北郊建立江北大營,從上游威脅天京,並庇護淮北一帶的產鹽區。
江南、江北兩個大營,就像兩道絞索,一南一北,同時發力,死死地拉絞着天京的咽喉。
天京事變之前,東王李秀清運籌帷幄,大張旗鼓地發動西征,克武昌,圍南昌,將“老妖頭”曾國藩緊緊困鎖在南昌孤城之內。隨後,突然調秦日綱電擊鎮江城外及揚州之敵,一舉擊潰江北大營;緊接着又調回南昌城下石達開部,以泰山壓頂之勢猛搗江南大營,一擊湊效,清軍主將向榮黯然上吊自盡,天京三年之圍遂解。
當此之時,太平天國事業如日中天,東王楊秀清的威勢赫赫,人氣達到了巔峯。
但是,旬日之間,風雲突變,天京事變爆發,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先後被殺,翼王石達開出走,太平天國神話宗教體系的崩潰,人心渙散,軍事形勢逆轉,由盛轉衰。
為此,後人賦詩詠歎雲:
楚歌聲裏霸圖空,血染胡天爛漫紅。
煮豆燃萁誰管得,莫將成敗論英雄。
關於這場事變的導火索,普遍的説法是“逼封萬歲説”。
即楊秀清在大勝之後居功自傲,得意忘形,威迫洪秀全封自己為“萬歲”,意欲取代天王。洪秀全忍無可忍,密詔北王、翼王及燕王剷除東王。北王韋昌輝與燕王秦日綱心狠手辣,不僅盡誅東王府內數千男女,還以搜捕“東黨”為名,大殺異己,血洗天京城,致使兩萬餘人在這場變故中喪生。翼王石達開指責北王韋昌輝濫殺,北王不滿,又盡屠翼王一家。翼王從天京縋城逃出,返回安慶點兵起討北王,要天王殺北王以謝天下。最終,北王韋昌輝和燕王秦日綱在眾叛親離中被處死。
以“逼封萬歲説”來解釋這場事變的始末,似乎合情合理。
1854年9月,張德堅編纂《賊情彙纂》,他在收錄太平天國重要人物事蹟時,剛剛弄清楚了楊秀清在太平天國裏的地位,就預言“似不久必有內訌之事”。天京事變爆發,鹹皆稱頌其有先見之明。
但是,英國研究太平天國史的專家柯文南博士通過對愛爾蘭人肯能口述記錄資料的研究,得出了事變的另一種解釋:“告密説”。
這種説法是與“逼封萬歲説”是完全對立的。
因為,楊秀清若真的當面逼迫洪秀全封自己為“萬歲”,那就是篡位意圖已經公開暴露;而所謂“告密”,説明並無“逼封萬歲”之事,純屬“告密”者的編造。
實際上,距離天京事變不到一年,即 1857年l月3日,《華北先驅週報》就發表了一篇署名為佈列治門寫的通訊,上面説:“先是楊秀清有一心腹部將為其親信,不知何故,向洪秀全告密,洪立即召其心腹盟弟北王韋昌輝回兵勤王,一以保護其自己生命,次則以誅滅謀篡位者。”“人皆相信彼有奸謀欲弒天王而奪其位,他卻被一同盟的高級人員所賣。對天王告密。而自告奮勇願負掃除奸黨之責。洪秀全於昏聵閉之中忽然醒悟。立即傳諭召出征安徽之北王韋昌輝及方奔丹陽之頂天侯。或並有其他首領回京。”
其實,這個佈列治門所寫通訊,也是根據愛爾蘭人肯能的口述記錄資料整理出來的。
肯能在鎮江投入太平軍,隸屬燕王秦日綱麾下,很快成為了燕王親信部屬,跟隨燕王入天京,目睹了天京事變的全過程。
根據他所説,韋昌輝在屠殺楊秀清時,他的住處“距東王府僅五十碼”。屠殺楊秀清後一兩小時,他曾親自進入東王府,親眼看到楊秀清的屍體;事後見燕王有被處死危險時,他才走避安慶,並即離開太平軍回上海。
一句話,肯能既是事變的參加者和目擊者,則其所提供的材料就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了。
肯能敍述韋昌輝會同秦日綱回兵天京的情景是這樣説的:“我們(肯能和另一個歐洲人)聽説No.2(“第二位”,指東王楊秀清),曾命令北王韋昌輝的部隊從駐地(江西)調往他處,在丹陽的燕王秦日綱被調住安徽。他(秦日綱)在途中遇韋昌輝,韋昌輝問他到哪兒去?秦日綱回答説:遵東王之命去安徽(江西)。韋昌輝説:你得跟我一起回南京,因為我有天王信件,這是你所不知道的。在他們到達南京前,秦日綱一直不知道怎麼回事。他們在城外停下,這時 韋昌輝才告訴秦日綱,他得到天王命令,要殺掉東王。”
肯能這一敍述,即可明殺東王楊秀清是洪秀全的命令,但並沒有提到所謂的“楊秀清逼封萬歲”事。
此外,肯能也明確提到石達開事前沒有參與密謀,事後也不曾贊成過屠殺東王和東王部屬,因此其全家遭殺,他説:“東王被殺後六星期左右,翼王帶一部分軍隊進天京,到了天王府,遇到北王和燕王。他們給他看了他們的行動記錄,翼王説:‘你們殺了東王和他們的主要將領還不滿足嗎?為什麼還要殺這麼多為我們打仗的弟兄?’……此後,翼王説:‘你們既然已經走到這個地步,你們自己可以了結這件事,我就不管了。’當天晚上,他悄悄集合部隊來到西門,但不經北王許可是不得出城的。他就殺死守門者,同他的大部分部眾出了城。要是那天晚上他不出走,那就要被殺。”
肯能的敍述可以與石達開被清軍俘獲後的《石達開自述》相印證,完全吻合。石達開説:“達開聞信,回南京與他們排解。因見事機不好,就到安徽,妻子都在南京城內,皆被韋昌輝所殺。”
一句話,所謂的“楊秀清逼封萬歲”,既不出現在當事者之一肯能的敍述中,也沒有在《石達開自述》中找得到任何蹤跡。
這,説明了楊秀清無罪的。
而在楊秀清遭受陷害之後不久,洪秀全不得不公開為之平反冤案,定楊秀清被殺之日為東王升節扎,簡稱東昇節。
冤案是怎麼構成的呢?洪秀全諱莫如深,含糊其詞,只在《天曆六節並命官富作月令詔》中説:“天曆三重識東王,降託東王是父皇,爺前下凡空中講,爺今聖旨降託楊。七月念七東昇節,天國代代莫些王,謝爺降託贖病主,乃埋世人轉天堂。天國代代遵三重,天情真道福無窮。妄為推測有何益?可憐叛爺成臭蟲。”
洪秀全教導臣民千萬不要推測構成冤案的原因,只指出“叛爺”的都成了“臭蟲”。
那麼,這個“叛爺”的“臭蟲”是誰呢?即誰是掀起這場鉅變的“告密者”呢?
肯能明確指明:“即他們教外國人稱為‘No.8’者”。
據《李秀成自述》所説,太平天國的領導核心共有七人,即一是天王洪秀全、二是東王楊秀清、三是西王蕭朝貴、四是南王馮雲山、五是北王韋昌輝、六是翼王石達開、七是燕王秦日綱。這七人便是“起首共事之人”
前期七王以外,胡以晃一度封過豫王,他在位僅只幾個月,即因六安戰敗而被革除王位,並在天京事變前已病死。那麼,“No.8”就是佐天侯陳承鎔!
陳承鎔為廣西藤縣人,短小精悍,有權謀,參加了金田起義,得楊秀清器重,幫助楊秀清總理國務,地位僅次於豫王胡以晃。
但陳承鎔是看不慣楊秀清的專橫的,他也因此受秦日綱牧馬案件小事的牽連,被楊秀清打了二百杖,從此懷恨在心。
陳承鎔的職務,主要是在洪秀全和楊秀清之間下宣上達各種政令,因此能準確地把握到了洪楊之間的猜忌。
他利用職權收集楊秀清張揚跋扈的材料,在進宮面奏天王時,不斷告密、挑唆,終致洪楊之間的矛盾加激。
七月,陳承瑢向天王播弄是非,説楊秀清要行篡位之事,自告奮勇地聲稱,自己願負掃除奸黨的責任,與韋昌輝、秦日綱裏應外合,引發鉅變,殺死了楊秀清。
玩火者終自焚。
陳承瑢萬萬沒有想到,這場悲劇是他一手導演出來的,而他,最終也成為了悲劇中的一角。
洪秀全在殺韋昌輝之後,又於十一月初一日將燕王秦日綱與佐天侯陳承鎔同時處死。
毫無疑問,處死秦日綱,是因為他和韋昌輝襲殺楊秀清並大殺其部屬二萬餘人的罪魁禍首;處死陳承鎔,就因為他是犯了“告密”不實的陷害罪。
洪秀全在《賜英國全權特使額爾金記》承認:因為“告密”者告密不實,致使被“告密”者遭到了陷害。
詔中説:“爺遣東王來贖病,眼蒙耳聾口無聲,受了無盡的辛戰,妖損破頸跌橫。爺爺預先降聖旨,師由外出苦難清,期至朝觀遭陷害,爺爺聖旨總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