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建立可以説是歷史的一座里程碑,但在很大程度上來説是也絕對無法穩固。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開始,到前221年滅掉最後一個齊國,只用短短10年就迅速走完了之前幾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因此,也用了很短的時間就迅速敗亡。
只是在當時,包括六國貴族在內的眾多義軍都沒有想到,秦人的狗血劇還沒有殺青。一直到項羽在鉅鹿擊敗秦軍,這個短命王朝的頹勢才真正被人看清。
崩塌的號角
秦朝的統治區域 實際上超過了此前的任何時代
秦人統治六國後,一下子就遇到了兩個問題。
首先是關中舊地的人口需要大量東進駐屯,讓原本較為集中的兵力被大量稀釋。其次就是為了彌補兵力不足,而在六國舊地直接照搬了戰國時期的動員體制。加上秦法的嚴苛執行,逼的很多人走投無路。
陳勝和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就是對秦人大規模推廣關中舊制的一次嚴重打臉。
當時秦朝發配了包括他們在內的900名士卒去戍守邊關漁陽,卻因氣候原因造成的延誤,需要將之處以極刑。類似的事情在當時的六國故土上也不在少數。於是,一次偶然的兵變就成為了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更讓秦人感到恐怖的是,迅速膨脹的義軍很快就兵臨關中核心。若非這些人組織水平太差,可能就將秦朝徹底推翻。
陳勝與吳廣的起義 只是一個開始
但更讓秦人擔心的卻是稍後紛紛起始的六國舊貴族。
這些人中的不少在先前都蟄伏於地方,成為名副其實的土豪階層。秦人可能在殲滅六國的戰爭中,有用瓦解性的優惠政策來籠絡他們,卻又必須在戰後想辦法清理他們。否則,秦朝的郡縣官僚便無法有效的統計人口或收税。結果是當大澤鄉等地的起義消息傳來,作為統治代理人的官員還需要去找六國舊貴族們商議對策。後者也就迅速集中了平日裏依附自己的人口,動用所屬土地上的資源,開始了規模更大的復國滅秦運動。很多分散部署的小股秦軍,就在這場風暴的初期被逐步消滅。
在這些舊貴族中,來自江東的楚人最為善戰。
這主要也是因為他所處的區域更加偏遠,是秦人控制力度很低的地方。楚人傳統的龐大貴族世襲,又很容易產生出項羽這類地方小強。所以,項羽和楚人復國軍就在實際上擔任了反抗秦朝統治的主力。
陳勝吳廣雖然失敗 卻為六國舊貴族們爭取了時間
秦軍的迴光返照
戰爭初期 六國統治區內的大量分散秦軍被殲滅
在戰爭初期,項羽所屬的楚軍曾與秦軍進行多次鏖戰,甚至稍占上風。但在之後的定陶之戰,項羽的叔父項梁孤身圍剿秦將章邯的部隊。
秦軍及時支援並採取突襲的手段大破楚軍,項梁戰死而楚軍主力損失慘重。為應對章邯之後可能發起的進攻,楚懷王被迫收縮兵力,調回項羽、劉邦和呂臣等人,準備同秦軍進行決戰。
但秦國大將章邯卻認為,定陶之戰已經擊垮了楚軍主力,剩下的不足為慮。於是沒有一鼓作氣滅掉剛剛重建的楚國,反而準備揮師北上,渡河攻打趙國。
這其實也反應了秦軍在當時的嚴重困局。他們必須用有限的人力,到廣袤的數個戰場之間迎戰不同敵人。復國者的聯軍則可以彼此間遙相呼應,一面藉着鬆散同盟吸引秦軍,一面抓緊時間在本地恢復實力。
定陶之戰是秦軍對楚國系部隊的最後一次大勝
在北方前線,剛剛復國的趙人開始面臨內憂外患。
他們在定陶之戰前就和秦軍有過交鋒,將領李良還因戰敗而投降了章邯。結果,這支原本的復國軍就搖身一變成為了秦人的輔助軍。在章邯南下對付楚人的時候,一直在北方威脅殘餘趙軍。趙人也因此感到焦頭爛額,造成都城邯鄲的再次淪陷。另一名秦軍大將王離的部隊,則一直對趙人窮追猛打,讓對方非常狼狽。
戰敗的趙王歇和張耳率領殘部衝出城市,退守到東南的鉅鹿郡。趙國將領陳餘在鉅鹿城西安營紮寨,並向各諸侯國的義軍求援。
章邯則派手下王離、涉間和蘇角一起,將鉅鹿團團圍住。自己則駐紮在鉅鹿城南的棘原,坐擁兵力和糧草的絕對優勢,笑看趙人的垂死掙扎。由於擁有黃河水道運糧,所以秦人在實際上還保持着與關中老基地的聯繫。陳餘曾派出5000人與秦軍交戰突圍,結果卻無一生還。因此只能坐等諸夏復國者們的援軍抵達。
趙人的慘敗與求援 引發了鉅鹿戰爭
雖然列國諸侯在彼此之間還有不少矛盾,卻必須出動兵力增援鉅鹿。因為一旦趙人被秦軍消滅,那麼聯盟就失去了在北方牽制對手的重要棋子。秦人將建立起作用關中、巴蜀與趙代等地的西北大後方,源源不斷的向東南各諸侯國發起進攻。
然而,各地義軍在此時也沒有統一的權力架構。所以,各行其是的他們在抵達戰場後,只能駐足不前的進行觀望。也因為彼此間缺乏信任和配合,否非常害怕被秦軍逐個擊破。幾乎所有人都達成了一種默契,就是靜坐到可以擔當主力的楚軍到來。
鉅鹿郡實際上也是楚人核心區域的屏障
局面僵持
鉅鹿之戰必將成為項羽崛起的大舞台
此時的楚人,已經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集中大部分野戰兵力北上。
同時,包括劉邦在內的幾支偏師,也開始迂迴襲擊秦人的關中大後方。但宋義同樣秉持着不首先冒頭的原則,在抵達安陽駐紮後就選擇停滯不前。儘管有項羽不斷鼓動自己進攻,他卻還想着等趙人和秦軍發生最終決戰後才動手。
最終,作風狡猾的宋義準備與剛剛復國的齊人形成一個新政治同盟。已經看出他不願意出戰的項羽等人,便發動兵變將其殺死。這才有了後來驚天動地的鉅鹿之戰。
項羽這樣的主戰派在當時的諸侯中也是少數
項羽在取得軍權後,立馬離開安陽北上。同時派遣英布、蒲將軍率領20000楚兵渡河切斷秦軍的糧道。
秦軍的補給幾乎全部依靠黃河水運,但軍隊不可能駐紮在黃河邊。所以就在河岸到營寨這段距離內構築起的運糧通道。面對楚人用優勢兵力發起的突襲,守衞這些狹長通道的秦軍根本無力阻擋。等到王離軍隊開始捱餓,項羽才帶全部主力繼續前進。為了表示決心並激勵士氣,項羽在渡河後就下令鑿沉全部船隻。破釜沉舟的典故也從此不脛而走。
其實在軍事上,這個時代的楚人比秦軍也有了一些優勢。
在過去的戰國時代,楚人往往因為力量分散和兵力不足而敗給人力資源豐富的秦軍。但到了鉅鹿戰爭遷徙,秦人已經大量消耗掉了自己的戰爭人口。雖然依舊號稱40萬大軍,但實際上能部署的力量非常有限。加上交通線從關中一路通到黃河中下游,沿途都需要大量的人力進行轉手和防禦。所以,最後集中到鉅鹿的秦軍不會超過8萬人。面對項羽麾下的50000楚軍,兵力優勢已不再那麼明顯。
秦軍的騎兵數量有限 戰術地位也很低下
另一方面,秦軍過去以大量步兵配合戰車騎兵作戰,容易對相對更保守的六國軍隊具有體系優勢。但經歷了原有軍隊的分散消耗,晚期的秦軍已經混入了大量的囚徒或奴隸。
雖然還有從北方駐屯地南下的長城軍團,卻因不合格兵源的擴初而被稀釋。大量的士兵在之前很少有戰爭經驗,只是從表面上看組織得力。但要完成複雜的戰場機動,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更因為已經是被降為囚徒和奴隸,不少人缺乏自由人所應有的心氣,容易在逆風戰中潰逃。
相比之下,楚人的武裝力量更加依賴地方而非上層建築。
在戰國時代,楚人的各類封建君候私兵是法家經常詬病的頑疾。但在秦末的亂世之中,還是這些老班底讓楚人迅速重建了部隊。加上戰國後期就已經通過西南等地傳入楚國貴族的早期騎兵技術,讓項羽的部隊在實際上已經強於了大部分秦軍臨時工。
楚人的武裝基礎來自地方 而非秦朝式的上層建築
秦軍的輓歌
鉅鹿之戰前 秦軍已經被聯軍反包圍
公元前208年年末,項羽的楚軍渡過黃河準備決戰。
雖然秦軍有退卻避戰的想法,但根本無法實施。此時的他們已經從先前的包圍者變成了現在的被包圍者。不僅有眼前的項羽楚軍,還有困守鉅鹿城裏的趙人軍隊和眾多在四周觀望的其他諸侯部隊。雖説眾口難調,但殺死秦人卻是大家都認可的政治正確。
被迫出戰的秦軍,只能以多年來的經典樣式佈陣。
少量戰車和騎兵在兩翼壓陣,大量水平不一的步兵被部署在中央作為主力。但因為秦軍喜歡較大的縱深佈置,所以在兵力不具備絕對優勢情況下,很容易被對方超過兩翼寬度。項羽的新式楚軍則可能反其道而行。他們儘可能的拉長兩翼長度,爭取在側翼包圍對手。由於楚國特色的山地步兵經常配有盾牌,所以在短時間內並不忌憚秦人的弓弩射擊。加上已經有了貴族騎兵掩護側翼,楚人的整體衝擊力也勝於秦軍。
傳統的秦國弩兵
後來並不曲折的戰役,就是秦軍已經徹底失去武力優勢的表現。
項羽的楚軍因知道自己數量有限且遠射火力不足,主動發起強勢衝鋒。秦軍已顯得滯後的戰術,讓士氣不足的士兵更加無力堅持。其實秦軍的部署本身,也是一種重視進攻而輕於防禦的戰法。但在面對衝擊力更勝一籌的楚人時,其不能防禦的弱點也就暴露無遺。已經觀望多時的其他諸侯軍隊,也在最後一刻加入戰局。他們在側後方的殺出,徹底葬送了秦軍的殘存抵抗。
鉅鹿之戰不僅讓項羽登上了諸夏聯軍的盟主,也摧毀了秦人主要野戰力量和心氣。
過去的秦人儘管屢挫折, 但總覺得自己可以用透支未來的方式爭取翻盤。鉅鹿之戰後,包括主將章邯在內的大部分精英都已經戰意消散,心中默認大秦帝國即將崩塌。從這點來説,正是鉅鹿之戰徹底摧垮的關中的老秦人勢力。
鉅鹿之戰後 項羽才能以盟主身份再次分封
此外,正是項羽在正面戰場的優秀表現,為其他偷襲秦國腹地的義軍創造了機會。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便是還不怎麼出名的劉邦。而他最終將成為秦人復興自己事業的希望,將項羽的短暫霸業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