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睡個好覺咋就這麼難
□ 楊三喜
超八成中小學生睡眠時長未達標,看到這條消息還是讓人吃了一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日前在北京發佈,通過考察青少年的抑鬱和睡眠狀況在十餘年間的演變趨勢發現,得出了“睡眠不足現象日趨嚴重”的結論。
這一結論與過去的一些研究和生活經驗是一致的。“不做作業父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儘管從教育部到各地都對作業佈置提了很多要求,嚴控時長和總量,但在現實中,超標仍然常態。而且即便學校作業佈置少了,還有線上線下輔導班的作業等着中小學生。放學後作業過多,導致很晚才能睡覺,是造成學生睡眠不足最重要的原因。
而且,從睡眠演變趨勢來看,學業壓力顯然也是影響睡眠質量的重要因素。報告顯示,上學日睡眠時長隨年級升高而呈現下降的趨勢,週末補覺的現象呈現學段分化,小學和初中階段在上學日平均睡眠時長減少約40分鐘,而到了初三及高中階段,下滑更為嚴重,減少40.2至51.3分鐘。這種趨勢,所反映出的就是距離中高考越近,升學壓力越大,而睡眠下降越嚴重。
當然,影響睡眠質量的不會只有有形的作業,肯定還有無形的考試升學壓力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手機等電子設備的使用、缺少體育鍛煉等。再如,家庭生活環境、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睡眠時間。打個比方,父母關係不和、經常吵架,孩子必然睡不好。
對於中小學生來説,充足的睡眠關係生理發育,關係健康成長,也直接影響中小學生的幸福感。保障中小學生的充足睡眠時間,扭轉睡眠不足日益嚴重的趨勢,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
近年來,為保障學生睡眠,有不少地區和學校進行了很多探索。包括規定上下學時間,比如,初一二年級學生到校時間不得早於7:45,一二年級小學生還可以延遲到8:30等。但效果並不如人意,根本原因就在於睡眠管理是一個系統問題。
前不久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長陳寶生就要求抓好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這五個管理,看似互相獨立,實際上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做好作業管理,嚴控作業時長和總量,減少學生進行重複、低效的機械訓練負擔;做好手機管理,引導中小學生合理、有節制地使用電子設備,才能為睡眠、體育鍛煉等騰出時間和空間。而作業、手機乃至於體質管理的成效如何,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就是睡眠時間以及睡眠質量。另一方面,睡眠管理的成效又取決於其他幾項管理的成效。
如何保證小學生10小時、初中生9小時的睡眠時間,學校和家庭都肩負着重要責任。而做好作業管理、睡眠管理乃至於體質管理背後,還涉及一個觀念的問題,那就是有沒有把學生的健康成長放到第一位。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學校要摒棄以成績第一、升學率第一的教育質量觀,家長要摒棄強迫孩子成龍成鳳的教育理念。只有這樣,方能正本清源,在睡眠管理上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勁往一處使。否則,很容易陷入“校內減負、校外增負”,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困境。
據澎湃新聞
來源:春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