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中能否辦好直接影響該縣發展水平的高低
今年,是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當選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以來,第三次帶來關於“縣中塌陷”現象的相關建議。
“現在我國的教育主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縣中塌陷’是這一問題的一種突出表現。”近年來,唐江澎觀察到,某地區縣域內考上名校的高中生寥寥無幾,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基本上沒有,“那些但凡有點辦法的家長都會努力把孩子送去市裏或省城讀書,有的是在那裏買房,有的是全職陪讀,老百姓為這種教育付出了很大成本”。
民進中央在西部某省調研也發現,某縣級市中考前200名學生近兩三年基本沒有進入本地高中就讀的,絕大多數都流向了省會城市或地級市優質高中就讀。該縣2005年以前每年都有學生考入國內名校,到2019年,連考入省內較好大學的高中生也沒有了。2020年10月,某省剛剛脱貧的國家級貧困縣的縣中考前500名的學生沒有在當地高中讀書的,而全市中考前100名的學生能留在市一中就讀的也只有個位數。
“縣中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胡衞告訴記者,縣中是縣域內教育資源的集聚高地,如今更承擔着為鄉鎮振興、新農村發展的任務,縣中能否辦好直接影響該縣發展水平的高低,“因為縣主要靠縣域內的高中生支撐和服務它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民進中央在調研中也聽到有縣領導訴苦説,“青年人不願在當地就業,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佈局所需的人才進不來、留不住”。
是哪些因素導致了“縣中塌陷”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縣中也曾有過輝煌時刻,為何有的會逐步走向衰落?胡衞分析,這一現象首先在於市場經濟打破了人員地域流動的限制,農村勞動者普遍開始向工作機會更多的一線城市、省會城市流動,部分地區出現了“村空、鄉弱、城擠”的現象。與之相伴而來的是縣域高中資源的流失,一方面縣中集聚的好老師被挖至或跳至市或省級高中,另一方面縣中生源在減少,而這又進一步加劇了教師的流失。
在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孫惠玲看來,“縣中塌陷”除了受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城鎮化進程的拉動,更重要的是教育內部的原因,也就是區域教育公共政策失衡。特別是近10年來,各地在片面追求高考升學率的教育政績觀驅使下,出現了高中跨區域招生現象。這一現象,隨着各種新體制學校的擴張而愈演愈烈。這些新體制學校藉助優質高中的品牌、優越的辦學條件、雄厚的財力、特殊的招生政策,吸引優秀教師和生源快速集聚,導致“縣中”人氣下降、優質資源(師生)流失、升學質量下滑。
胡衞也觀察到,一些地級市出現了“超級高中”,“像龐然大物一樣,吞吐和吸納能力很強,有的一個年級能有七八十個班級,更加劇了縣中生源的流失”。
在唐江澎看來,所謂“超級中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高中名校,而是以跨地市“掐尖”招生為主要手段聚集優質生源,以“清、北”升學人數為主要標誌打造學校品牌,以強化應試為教育模式,在複製中擴大辦學規模。一些“超級中學”把“尖子生掐光、好教師挖光、清北指標占光”,直接導致區域教育生態的整體惡化和教育水平的整體降低,弊害很大。
“一所學校挺出來,就有一批學校倒下去。”唐江澎去年就觀察到,有不少省份考取清華、北大人數的80%以上集中在3-5所甚至一兩所“超級學校”之內,許多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發展起來的歷史名校在此背景下,生源、師資流失,質量嚴重下滑,輝煌多年的“縣中模式”整體消解。他説,“如果這種失衡持續下去,只會好的學校越好,差的越差”。
如何重振縣中
重振縣中,胡衞認為,首先要保障縣中發展所需的資金投入,包括生均經費、生公用經費等,將其納入到省級、市級的統籌發展規劃中保證投入。“目前縣域財政對縣中的支撐力度還不夠,因為縣域財政本來要承擔的公共配套服務壓力很重,其中九年義務教育是硬指標,而高中不是強制性的年限教育,在有限的財政‘盤子’中,輸出到縣中的財政資源會相對欠缺”。
孫惠玲也建議,要完善縣中教育財政經費分擔機制,實施中央、省、縣(市區)按比例分擔機制,中央財政加大對財政困難縣的縣中教育經費的專項支持。民進中央的《關於振興縣域普通高中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中也指出,從省域層面看,省級統籌責任清單和管理機制尚不健全,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配套機制也亟待完善。
同時,《提案》建議實施縣中教師振興計劃,一是建立縣中優秀教師崗位津貼制度,以待遇留人;二是遏制縣中優秀教師的逆向無序流動,對縣中優秀教師實行聘約管理,嚴禁聘期內流動,聘期結束後由縣中向大中城市高中流動的,接納方要對縣中進行人才流失補償;三是鼓勵大中城市優質高中優秀教師支教縣中;四是國家部屬師範大學每年為縣中定向培養公費師範生。
在穩定教師隊伍的同時,胡衞強調,生源的穩定對縣中的發展同樣重要,“皮之不存,毛之將附?如果學生都走了,老師教誰呢?”
《提案》中也提到,要嚴禁高中學校各種形式的跨規定區域招生行為,並擴大縣中學子就讀國家重點高校的機會,國家完善中央和地方面向縣中的重點高校專項招生計劃,按照縣中招生規模安排相應的定向招生計劃。
但胡衞認為,也不能因此完全限制縣域生源的流動,一刀切地完全禁止跨區域招生,這既不符合市場導向,也不符合教育規律。他更倡導“堵後門,開前門”,即堵住縣域生源無序流動的同時打開相應的流動渠道,“隨着縣域內義務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能夠就讀高中的學生數量增加,在縣中基本生源穩定的情況下,為有需求的學生進行跨區域流動打開渠道”。
在唐江澎看來,應強化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責任擔當,剛性建立以縣域為主的招生體制,控制生源的無序流動。他告訴記者,江蘇省部分地區也曾出現過“縣中塌陷”、“超級中學”崛起的苗頭,但10年前江蘇省就出台文件嚴禁跨市招生,讓這一苗頭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遏制。
“讓學生在縣域內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
但據唐江澎觀察,省內不同的市區內高中發展的路徑是不一樣,有的市會有一兩所特別知名的“牛校”,有的市沒有所謂“牛校”但普遍比較均衡。他發現一個規律,“反而是越均衡的地區,整體教育水平比較高,考進重點高校、名校的學生總數更多”。
此外,唐江澎認為,同時以 “縣中”優質化引領縣域教育整體振興,讓學生在縣域內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比如,推進校長職級制和高中校長跨區域選用制度,拓展校長職業發展空間和任用通道,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爭當“好校長”辦出“好學校”;以建立和完善三級教研製度為重點,配足配優縣級學科教研員,改進其工作方式和激勵機制;在持續加大教育投入的基礎上,優化投入導向,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教育平台,建立智能化、可視化、交互式的教育教學體系,依託信息化優勢,實質性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縣域共享等。
唐江澎理想中的高中教育狀態是,每50萬人口區域就有一所受當地羣眾認可的優質高中的目標。但他也認為,這絕非僅憑一所學校就可以完成的,最重要的還是“要看當地政府的擔當和導向”。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