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掃六合,秦王嬴政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千古霸業,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為了鞏固政權,秦始皇還實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統治,對外北怯匈奴,修建長城,南征百越,擴大領土。對內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文字等;修建了從帝都咸陽出發到各地的道路,其中最有名的是馳道和直道、從道路的規格上來區分,馳道相當於今天的國道,而直道就相當於今天的高速公路了。
秦國兼併天下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 (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佔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後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藉着天險,設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讓帝國北疆穩如泰山了,然而這樣又出來一個問題:帝國最精鋭的部隊都在千里之外的河套陰山一帶駐防,萬一關中有警,救之恐不及。怎麼辦?
始皇帝又命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自陰山腳下的九原郡直抵咸陽附近的雲陽縣(今陝西淳化縣),塹山填谷,修建一條南北長達1800餘里的軍事通道,因為大體南北相直,故稱“直道、因為“直道”是大秦帝國最重要的軍事“生命線”,所以其標準比“馳道”還要高,要修築得既直又平,因此秦直道地基全程用黃土夯實,而西北一帶,多是山地,層嶺複雜,深谷瀠洄,欲要一律坦平,談何容易!所以蒙恬須變身為一個“愚公”,遇山劈山,遇谷填谷,甚至越過海拔1800米的子午嶺而不迴避。
秦直道地基全程用黃土夯實,由於全程由黃土夯實,直到現在現存的直道上都是隻長雜草不長樹木,據考察直道寬度一般為10~30米,最寬處有60米,如此寬的寬度,便於大隊士兵,車馬快速通行、有學者推算過僅“秦直道”消耗的土方量,如果砌成寬高一米的土牆,竟足以繞地球半圈。
我們不妨來比較一下吧,2200年後的今天,陝西省採用機械化作業修一條300多公里的西漢高速(西安至漢中),就用了足足8年的時間。而秦人僅花兩年半所築的直道,歷經兩千多年風風雨雨,風流竟未被風吹雨打去,大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多處堅硬的路基上樹木至今無法存活,只有生命力頑強的野草兀自奮力的生長着。
這等千年古蹟,比起西方人大加讚頌的“條條大路通羅馬”,如何?比起如今遍佈天下的豆腐渣工程,又如何?哪家公司的工程標書裏敢寫上“該路段使用年限為兩千年”?而二千多年前的生產條件下,能如此快完工,不得不敬佩當時人們的智慧。
然而,作為當時地球上規模最浩大的兩個軍事工程的鑄造者蒙恬,後人對他的十數年嘔心瀝血之作同樣不感冒,司馬遷評價説:“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
司馬遷《史記》中蒙恬修築長城與秦直道的評價是片面的,他只看到修長城與秦直道對人民的勞役,卻沒有看到修長城與秦直道對中原地區的長久安定的重要意義、秦始皇雖然在統一六國後大興土木,濫用民工,但作為千古一帝,不會簡單到僅僅是為了遊天下就修建了這麼一條世界級公路,而且是往北邊的漠北用兵之地。
秦滅亡以後,直道的作用沒有削弱,反而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軍事作用、正是有了這條秦直道,漢王朝的大軍才能夠快速出現在匈奴騎兵面前,讓他們措手不及。“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著名的飛將軍李廣從直道進軍,殺得敵人聞名喪膽。衞青、霍去病也由此進軍、在反擊匈奴的戰鬥中,打出了大漢王朝雄風、為大漢獲得了一個男子漢的的美稱、一直到明代,直道仍舊是一條通途,據清嘉慶年間史料記載,那時秦直道還是清朝主要交通幹道之一,只因近百年陝北的水土流失嚴重,而今才漸漸荒廢了。
蒙恬北擊匈奴、建立長城、並且沿黃河河套一帶設置了44個縣,統屬九原郡。還建立了一套治理邊防的行政機構。又於公元前211年,發遣三萬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帶墾殖,發展經濟,加強軍事後備力量。這些措施對於邊防的加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直道修建,克服了九原交通閉塞的困境、蒙恬也成為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看來要發展,先修路看來在那個時代都不會過時啊!因此除在軍事上收到威懾的效果以外,秦直道對於南北政令統一、經濟開發和文化交流,也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一條路一條軍事道路,也是一條交通道路、政治道路、文化道路,因此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