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解放軍第一次實現軍銜制,在被授予將銜的一千多位開國將軍中,最年輕的的是開國少將吳忠,當時只有34歲,而他1933年參軍時只有12歲。其實紅軍時期,參加紅軍的少年並不少見,當年著名的少共國際師平均年齡也只有17歲,他們都被親切地稱之為“紅小鬼”,而今天所説的尤太忠將軍也是紅小鬼出身。
艱難的長征征途
1918年,尤太忠生於河南光山,幼時因為家貧無錢供其讀書,懂事的尤太忠並沒有奢求太多,反而給富家放牛換些吃食,減輕家裏的生活重擔。
看着同齡人等夠進入學堂讀書,他也只能壓抑心中的羨慕,不過村裏私塾前面有一塊草地,尤太忠經常去那裏放牛,坐在牛背上聽着私塾傳來的讀書聲,慢慢也竟能背下《三字經》。
1931年,尤太忠參加紅軍時也只有13歲,個子還沒有槍高,參軍之初在連隊裏當勤務兵和司號員,幾年下來,經歷戰火磨礪的尤太忠,人不但長得高大魁梧,鼻大耳闊,戰鬥經驗也積累了不少,長征時已是紅軍排長。
紅四方面軍曾三過草地,其行軍艱難可想而知,他帶領的那個排,有一半戰士都犧牲在長征途中,有一次尤太忠身患重病也差點把命丟在草地上。
當時幾個戰士抬着病重的尤太忠準備丟在路邊,路過的紅31軍政委詹才芳看到後,問清緣由後,就説:“這個大個子要是養好了準是個好的機槍手,給他一個馬尾巴吧!”,在當時能夠拽着馬尾巴走那是一個優待了,就這樣堅強的尤太忠硬是靠拽着馬尾巴走出了草地,如果沒有詹政委,他或許早就犧牲在草地上了。
獲授少將
抗戰勝利後,尤太忠已是晉冀魯豫六縱第17旅副旅長,後升為第16旅旅長,曾參加上黨、平漢、蘭封、定陶等戰役,1947年跟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又率部參加了襄樊、淮海戰役,此時的尤太忠已是二野第34師師長。
尤太忠半生戎馬,經歷的大小戰鬥數百次,也曾多次負傷、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他這位沒有上過學的紅小鬼,能夠從廣大革命將士中脱穎而出,成為指戰一方的高級將領,運氣成分或許是有的,但還是因為他過人的膽識和過目不忘的超強記憶力。
戰爭年代,尤太忠每次參加軍事會議,從不做筆記,但是上級傳達的內容他都能準確無誤地記下來,有一次他開會回來,將出發時間、途徑地點、何時到達何地等事務給下面交代得清清楚楚,剛説完,上級的文字命令也送到了,各團領導對戰一看,全部吻合,沒有絲毫差錯,對尤師長過人的頭腦既羨慕又佩服。
建國後,從朝鮮戰場歸來的尤太忠升為第27軍軍長,1955年獲授少將。
將軍的親家
1988年授銜儀式上,獲授上將的17位將軍中,有兩位開國少將,尤太忠和李德生。
抗美援朝時,兩人都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回國後又共同進入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深造,畢業後又共同升為軍長,而且兩人都曾擔任過兩個大軍區的司令員,不過相對來説李德生成就更高一些,他曾任副主席,官至正國級。
相似的經歷令兩人的戰友情更深一些,後來也結為兒女親家,尤太忠將軍女兒尤兢嫁給了李將軍的長子李和平。而李和平早年參加過對越自衞反擊戰,是一位為祖國邊境安全做過貢獻的職業軍人。
尤太忠將軍的女婿是解放軍副師長,兒子成就也很高,次子尤海濤早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歷任南京軍區副司令、陸軍副司令員,他是一位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