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何八路軍兵少糧少,一邊要抗戰,還能不斷壯大,老蔣都不明白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經典

在抗日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敵我之間的實力差距很大,八路軍與日軍之間的力量差距更大。那時國共合作抗戰初期,八路軍剛改編,在兵力不方面足,地域也十分狹小,許多軍械糧餉,也得由國民黨來調撥。據悉,1937年一共就只有80000八路軍人。在這個時候,日軍不僅傭兵10萬,武器裝備也是非常先進的,而且由於當時的日本已經比較發達,在資金方面也是非常充裕的。對他們來説,我們武器簡陋,人數也少。所以戰爭中我們一直都處於不利地位。


隨着戰爭的進行,不利因素越來越多。在太原會戰之後,國民黨在華北的抗戰基本結束,軍軍佔領了華北大部分地區。國民黨失利後,八路軍便成了抗日武裝的主體。因此,八路軍在華北地區,必然要承受更多。但是,儘管作戰和發展的條件十分艱苦,八路軍還是克服了,不斷髮展自己的力量。一九三七年,華北只有8萬的八路,可1945年時,就增加到了100萬,可見國內民眾愛國意識高漲。


許多外國觀察人士,不知道八路軍能迅速壯大的秘密在哪裏,就連蔣介石也始終不明白。自己同紅軍打了十多年交道,只知道他們擅長打持久戰,善於發展羣眾,懂得“在戰役中消滅敵人”的要害。抗日戰爭初期。當時蔣介石還在敵後留了一大批軍隊,希望他們能像八路軍一樣進行遊擊戰。但是,這些駐守的國軍,有的投敵,有的當了土匪,抗戰的沒幾個。


事實上,也是預料中的。我黨的軍隊,無論在抗戰的哪一時期,都具有長途跋涉、迂迴的戰術能力,國民黨在這一點上跟我們沒法比。尋求在戰中發展,已成為我黨軍隊的戰術綱領。不過,聽起來很容易,但實際上它並不容易執行。兵少糧少,面對着日軍的圍攻,一邊要抗戰,一邊要壯大,關係到軍隊的組織化程度。


打一場戰爭,裝備、指揮、士兵素質都是很重要的。儘管裝備簡陋,但八路軍的組織性很強,其組織性遠遠超過其他部隊。那時候的黨的隊伍,只看組織和信念,完全可以稱之為“一支新式、近現代的軍隊”,全軍由上而下如山,高度統一。和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民黨軍隊。


因為組織起來,整個軍隊上下都有很強的執行能力,即使不對被衝散了,也能快速地集合成一支小部隊,繼續執行央規定的任務,不斷髮展壯大。比如八路軍為了抗擊華北日軍,分兵作戰。這種一連串的分兵行動,不但沒有削弱兵力,還在敵後“到處開花”。到1938年,抗日根據地遍及華北,兵力由8萬人增加到十五萬人。


因此説,由於有了嚴密的組織,不管對隊伍規模多大,不管環境多險惡,都能堅決地執行命令,並能與周圍的友軍合作。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肯定不如八路軍。因為國軍人員組成複雜,經常發生混戰。戰爭中,國民黨的將領,往往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出兵營救友軍,結果是雙方失利覆滅。如此一來,國軍的敵後抗戰,當然不會像八路軍一樣有那麼大的成就。


總的來説,軍隊如果要贏,除了在“硬件”上有很好的表現之外,在“軟件”上也要超過對手。抗美援朝時期的八路軍,“硬件”也相對較差,但組織上卻具有很大的優勢。八路軍在抗日戰爭初期,由於這些優勢,彌補了裝備上的不足,即使兵少糧少,也在不斷壯大,最終獲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