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的正反兩面:用親讓楚國踏下坡路,用賢讓晉文公五年稱霸東周
圖片| 來自網絡,
齊人王鬥前去見齊宣王。兩人見面後,齊宣王擺出一副禮賢下士的姿態,恭維道:“我聽人説,先生一向都是直言敢諫、毫無忌諱。”王鬥卻答道:“大王聽説的不對啊!我生活在亂世,侍奉的是昏亂國君,哪裏敢直言不諱呢?”
聽王鬥這麼一答,齊宣王臉色頓時陰沉了下來,場面一時有些尷尬。
過了一會,還是王鬥主動打破沉默,説:“以往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天子賜他為霸主。如今大王您,有四大喜好與齊桓公相同。”
聽了這話,齊宣王這才陰轉晴:“那麼,是哪四點呢?”
王鬥回答:“齊桓公喜歡馬,大王您也喜歡馬;齊桓公喜歡狗,大王您也喜歡狗;齊桓公嗜酒,大王您也美酒不斷;齊桓公好色,大王您也一樣。唯獨齊桓公喜歡賢士,可大王您卻不喜歡賢士!”
聽了這話,齊宣王的心又一下沉到了水底。不過對於賢士,齊宣王有些話倒是不吐不快。齊桓公身邊,多得是管仲、鮑叔牙、甯戚之流的國士,寡人身邊又有誰呢?
“當今世上都沒有賢士,寡人又能喜歡誰呢?”齊宣王悻悻地回答。
王鬥反駁道:“世間沒有騏驎、騄耳這樣的寶馬,可大王馬車的四匹馬已經有了;世間難尋東郭俊和盧氏那樣的猛犬,可大王的獵狗都具備了;世間少有毛嬙、西施那樣的美女,可大王的後宮已住滿嬪妃了。大王不過是不喜歡賢士,還用擔憂無賢士?”
齊宣王這可不服氣了:“寡人憂國憂民,當然希望有賢士來治國!”
王鬥突然又轉了一個話題:“我覺得大王的憂國愛民,還趕不上對一頂紗帽的喜愛。”
“怎麼説?”
“大王派人做紗帽,從不會讓親近寵信的人做卻讓工匠去做,這是為什麼呢?當然是因為工匠做帽子的能力更強。如今大王治理齊國,卻非親近寵信之人不用,所以我説大王憂國愛民還不如愛一頂紗帽!”
王鬥見齊宣王的故事,很可能是戰國士人為宣揚學術而編造出來,也許並非史實。但這一故事所闡述的用人之道,直到今天依然值得人們深思:人人都希望管仲、樂毅之類的賢士輔佐,可為何實際中卻更喜歡用人唯親,而不是用人唯賢?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年僅十歲的太子羋審繼位,是為楚共王。
楚莊王剛繼位時也還年輕,不幸被太師鬥克和太傅公子燮挾持作亂,險遭不測。鬥克是若敖氏族人,公子燮更是王室宗親,二人與楚莊王都算是至親,為何還要做亂?
鬥克原本是申公,可在秦人攻打鄀國時,不幸被俘。後來秦、晉反目,秦穆公又把鬥克放回,以聯楚抗晉。自楚武王創立縣制後,縣尹就不再是世襲制。鬥克被俘後,申縣縣尹也就改任了他人。因此,鬥克回國後雖然促成了秦、楚結盟,卻失去了縣尹之位,長期鬱郁不得志。
至於公子燮,不是楚成王之子就是楚穆王之子。身為國君之子,公子燮一直想做楚國令尹。無奈此時若敖氏風頭正盛,自楚成王起就壟斷了楚國令尹之位。因此,楚穆王去世前後,是成得臣之子成嘉作了令尹。
如此一來,仕途不得意的鬥克和公子燮二人才會作亂,差點釀出大禍。
正因這次前車之鑑,楚莊王臨終前才特意作出了改變:將兩位兄弟子重和子反分別任命為令尹和司馬,而選擇大夫士亹來做太子羋審的太傅。楚莊王重用兩位兄弟,是希望兩位兄弟能忠心輔佐年幼的楚共王,不要再蹈鬥克和公子燮的覆轍。
楚莊王的用意是好的,初期也很有效果。
楚莊王去世兩年後,晉人借鞍(今山東濟南市西北)之戰強勢迴歸中原,聯合魯、衞、陳等國擊敗了齊頃公,迫使齊人簽訂了城下之盟,這讓楚國霸業受到了極大威脅。
公元前589年冬,為反擊晉人,令尹子重率軍入侵衞國,然後又入侵魯國,發起了陽橋(今山東泰安西北)之役。其後,子重又在魯國蜀地(今山東泰安西)召集諸侯盟會,東周主要諸侯國如齊、魯、秦、蔡、衞、宋、鄭、許等等紛紛前來參加。在楚莊王去世、新君尚未成年的情形下,這次會盟有力地維護了楚國的霸主地位。
作為楚莊王生前前指定的領導班子,令尹子重、司馬子反在初期堪稱合格。
其實,此時的楚國,還有更加適合令尹的人選。
就在陽橋之役前,楚國政壇突然冒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醜聞:申公巫臣趁訪問齊國之時,與夏姬成親後舉家逃到了晉國!
申公巫臣此舉雖然匪夷所思,但他的才幹卻不容否定。
楚莊王之時,一度想將申縣分封給子重;可深諳分封制弊端的巫臣及時提醒,楚莊王才打消了這一念頭。在攻打蕭國(今安徽蕭縣西北),申公巫臣見士卒疲敝,強烈建議退兵休整,可楚莊王卻堅持開戰。之後楚莊王憑藉個人魅力鼓舞起全軍士氣,一舉滅了蕭國,但楚國卻無法佔有該地,白白便宜了宋人。楚莊王雖然稱霸成功,但一生征戰過度消耗了大量國力,這是楚共王時霸業衰微的重要原因。這兩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巫臣的治國之才。
可因為他曾阻礙分封子重,又勸阻了子反娶夏姬,所以在他逃亡晉國後,遭到了子重、子反二人的深度嫉恨。於是,二人公權私用,公然滅了申公巫臣之族!
這徹底惹怒了巫臣,也把他的潛能充分激發出來了。巫臣原本是對楚莊王死後的仕途徹底失望,才精心策劃逃離了楚國,並不想與楚為敵。現在楚人殺光了他的族人,如此大仇豈能不報?
於是,巫臣向晉景公建議,扶持吳國來對抗楚國。巫臣還不辭辛勞,親自出使吳國,將中原先進戰車戰法及射御之術傳授給了吳人,讓吳國軍事實力大大提升。自此後,吳國常年入侵楚國,讓子重、子反疲於奔命,苦不堪言。公元前575年,長期兩面受敵的楚國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之戰中戰敗,徹底失去了霸業!
從這件事可看出,申公巫臣之才明顯勝過子重和子反二人。更何況,鄢陵之戰中子反醉酒誤事,戰後子重上下其手逼死子反,更證明兩人辜負了楚莊王的重託。楚莊王沒有提拔申公巫臣,卻提拔了子重、子反,這就是典型的用人唯親。
楚莊王這次用人唯親給楚國帶來的災難極為深遠——不但讓楚國失去了霸業,數十年後,強大起來的吳國更是差點滅了楚國!
連楚莊王這樣的雄主都有任人唯親的弊病,可見任人唯賢之難。但難,並不意味着就沒人能做到。
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扶持下,晉文公回國成了國君。
此時,他離開晉國已有十九年。十九年過去,晉國早已“物是人非萬事休”。晉惠公統治期間,在國內進行了多次血腥清洗。所以晉文公回國時,除了跟隨他一起流亡的大臣外,國內就再也沒有親近的大夫。
根基不深的晉文公,該如何來穩定自身君位?
令人驚訝的是,在回國僅五年後,晉文公不但坐穩了君位,還在城濮之戰中一舉戰勝楚軍,成為東周霸主!晉文公究竟有何妙法,能在短短五年內稱霸東周?
其關鍵因素,就是用人唯賢。城濮之戰前晉文公的兩次人事任命,就證明了這點。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盟友圍攻宋國,宋人趕緊向晉文公求救。大戰在即,晉文公馬上組建起三軍,一時卻不知元帥該定誰。常人看來,跟隨晉文公流亡的親信眾多,其中“卿才”就有三人,三人中任選一人都可做元帥。可三軍元帥,最關鍵是要能服眾;跟隨他長期流亡在外的親信,顯然都不能讓國內晉人信服。後來在趙衰建議下,晉文公任命郤縠作為主帥。郤縠顯然出身於郤氏;郤氏一族的郤芮與郤乞,都是晉惠公親信。可當晉文公聽聞郤縠知書達禮、威望甚重,便毫不猶豫地任命他為中軍主將,並把另一郤氏族人郤溱提拔成中軍佐。
在所有六位卿士中,晉文公的從亡親信只有狐偃當上了卿士,還僅僅是上軍佐。擇賢而用,明顯是晉文公的首要準則。
公元前632年春,剛出兵的晉軍就遭遇不幸,中軍主將郤縠不幸病逝。誰將會替補郤縠?
在攻打衞國時,下軍佐先軫表現出眾。晉文公絲毫都不猶豫,立即將下軍佐先軫越級提拔成了中軍主將!在城濮之戰過程中,先軫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率領晉軍大勝楚人,讓晉文公成功稱霸!
如果任人唯親,晉文公親信狐偃、趙衰、胥臣等人都有可擔任中軍主將。可用這三人,晉文公還能在城濮之戰中取得勝利嗎?
從城濮之戰中他們的表現來看,這一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楚莊王的任人唯親,成了楚國春秋中期踏上下坡路的誘因之一。相反,晉文公堅持任人唯賢,卻創造了一個奇蹟:不但穩固了自身君位,還在短短五年內當上了東周霸主!
從晉文公重用先軫的過程來看,難道他事先就知道先軫是位出色的將才嗎?顯然不是。晉文公不過是堅持用人唯賢,在征戰過程中發現了先軫的才能,才果斷地越級提拔他為主帥。最終,用人唯賢不但成就了先軫,也成就了晉文公。
所以説,先要有用人唯賢,才會有賢人冒出。
平時任人唯親,卻希望有賢人能突然出現、助自己治國平天下,豈不是緣木求魚?
解讀不一樣的歷史
以古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