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巴爾幹國家:兩次世界大戰中不可忽略的配角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經典

1941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在奧匈帝國佔領下的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火苗被點燃。緊隨這一刺殺,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了十分苛刻的最後通牒,目的就是讓塞爾維亞無法完全滿足。當塞爾維亞在最終時限前沒有完成最後通牒要求的內容後,奧匈帝國於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


其實在奧匈帝國政府內部,以總參謀長康拉德·馮·赫岑多夫陸軍元帥為首的眾多高級官員,多年來一直在尋求入侵塞爾維亞的藉口,主要有幾點考慮。首先,奧匈帝國擔心在“建立強大的斯拉夫國家”的旗幟下,塞爾維亞逐漸壯大實力並在帝國的“南斯拉夫”省份內培植不滿和動亂的力量。其次,奧匈帝國希望通過肢解塞爾維亞,佔領更多塞爾維亞領土,來改變帝國境內的民族構成。 德意志人控制的一半帝國政府希望通過增加斯拉夫人口來減少匈牙利馬扎爾人所佔比例,以此來平衡匈牙利控制的另一半帝國政府。在1914年刺殺事件爆發前,奧匈帝國國內以及與塞爾維亞的關係其實一直在向和平的方向發展,減緩了這種軍事戰略上的需求。但是,費迪南大公,作為主張和平解決爭端的最主要推手,卻在刺殺中離開了歷史舞台,導致奧匈帝國內部的鷹派力量不戰而勝。同時,德國也在背後推波助瀾,許諾將對奧匈帝國的戰略提供軍事支持。


奧匈軍對塞爾維亞發動第一次進攻

但是由於事發突然,奧匈帝國在對塞爾維亞的作戰準備上並不充分,因而在集結軍隊和發起攻勢的過程中遇到了大量的後勤問題。比如,在制定火車運輸計劃和軍隊機動計劃時就遭遇了農業生產週期的衝突。到8月初,奧匈帝國最終對塞爾維亞發動進攻後,又遲遲不能擊潰塞爾維亞的防禦,這讓奧匈國內大出所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奧匈帝國必須分出相當的兵力部署在北部以應對正在向塞爾維亞進發的沙皇俄國軍隊。奧匈帝國在此前制定作戰計劃時,並沒有將沙俄干涉的可能性考慮在內,因為他們竟然天真地認為,一旦沙俄干涉,德國將第一時間出兵應對,所以沙俄軍隊交給德軍就好了。然而,德國在籌劃對協約國作戰時,一直計劃的是首先向法國發動進攻,這就是著名的“施利芬計劃”。兩國在這一重大戰略問題上居然沒有進行過溝通,讓人大跌眼鏡,可謂是災難性的失誤。


戰後西方作家繪製的施利芬計劃示意圖,但此圖存在不少錯誤和誤導,咱們看看就是了解大概這麼個意思

結果,奧匈帝國的戰爭努力在戰爭剛開始數月之內就幾乎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境地。8月12日,從塞爾維亞南部趕來的塞軍主力與奧匈軍相遇,瑟爾戰役(battle of cer)爆發。奧匈軍作為進攻方,於8月16日發動第一次進攻,經過3天激戰,塞軍頑強守住了防線,結果奧匈軍隊在付出了2萬多人的傷亡代價後開始撤退。這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方面的首次勝利。奧匈帝國當然不會甘心,在接下來幾個月內與塞爾維亞又接連爆發了數場大規模戰役。到了這一年秋天,因為奧匈軍隊主力都被塞爾維亞所牽制,沙俄軍隊得以在奧匈境內長驅直入,不僅佔領了東北部的加里西亞地區,還摧毀了奧匈帝國大部分的戰爭能力。直到1915年10月,在德國、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帝國的幫助下,奧匈帝國才最終佔領了塞爾維亞全境。但是即使這樣,遭受重創的塞爾維亞軍隊依然成功撤退到了希臘,繼續抵抗。


撤退中的塞爾維亞軍隊

接下來看羅馬尼亞。戰爭爆發前,羅馬尼亞是奧匈帝國的盟友,但是它同意大利一樣,在戰爭爆發之初拒絕加入戰爭。到1916年,羅馬尼亞政府最終選擇加入了協約國一方,主要原因是趁奧匈帝國被打得還不了手的好機會,佔領羅馬尼亞人居多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位於如今羅馬尼亞中部)。但是羅馬尼亞宣戰後迎來的卻是災難,在德國、奧匈、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帝國的聯合打擊下,羅馬尼亞不僅損失了大片領土,其超過半數的軍隊都成為了俘虜。


羅馬尼亞軍隊

1917年,當德軍向摩爾多瓦發起進攻時,羅馬尼亞軍隊在法國的援助和整訓下,與沙皇俄國軍隊混編在一起,勉強抵擋住了德軍的步伐,算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的勝利做出了點貢獻。1918年5月,德國佔領烏克蘭以及十月革命後的俄國簽訂條約退出一戰,導致羅馬尼亞被四面包圍,無奈之下籤訂《布加勒斯特條約》乞和。1918年9月,塞爾維亞、法國和希臘軍隊聯合發動攻勢,進攻保加利亞的馬其頓防線,大敗後的保加利亞無力再戰退出一戰時,羅馬尼亞又於11月10日重新對保加利亞宣戰,加入戰爭。


英國出版的歡迎羅馬尼亞加入戰爭的海報

接下來再説説保加利亞。在巴爾幹戰爭中成為失敗者的保加利亞,一心想要復仇,重新奪取馬其頓,因而與德、奧匈等國走近。大戰爆發的第一年,在巴爾幹地區擁有最大規模陸軍的保加利亞並沒有急於加入戰爭。直到德國許諾恢復保加利亞在1878年柏林會議中失去的土地,保加利亞才於1915年10月對塞爾維亞宣戰。隨後,英國、法國和意大利對保加利亞宣戰。


保加利亞的作戰示意圖

80萬由德國提供裝備的保加利亞軍隊在德軍和奧匈軍配合下,迅速取得了一連串軍事勝利。到1916年9月,羅馬尼亞向西佔領了塞爾維亞南部大片領土,向南推進到了希臘馬其頓地區,向北奪取了羅馬尼亞的多布羅加。但是到1915年底,它開始同英法作戰,1916年同羅馬尼亞作戰,1917年又面對希臘。家底薄弱的保加利亞並沒有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大量男丁被軍隊徵召,導致國內糧食產量鋭減,引發國內經濟困難和生活水平下降,保加利亞民眾的反戰情緒越來越高。到1918年時,保加利亞軍隊也面臨嚴重的物資短缺,甚至連軍靴都不能保證。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對保加利亞產生了巨大影響,軍隊和國內都開始孕育出強烈的反戰和反君主制情緒。


保加利亞的預備役部隊源源不斷地集結並開赴前線

1918年9月,同盟國軍隊突破保加利亞的馬其頓防線後,雖然保軍頑強抵抗,使同盟國軍隊未能深入到保加利亞境內,但是也成功迫使保加利亞政府開始需求談判結束戰爭。最後保加利亞失去了戰爭發起後佔領的地區,愛琴海沿岸地區歸希臘,馬其頓則由後來成立的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王國佔領。


插一句,這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王國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這次世界大戰期間,奧匈帝國境內的南斯拉夫人成立了一個名為南斯拉夫委員會的政治團體,目標是將目前存在的數個南斯拉夫人國家聯合成為一個統一的獨立國家。在戰爭勝利後,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波黑等合併組建了新的王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王國(1918-1929),1929-1945年改稱為南斯拉夫王國。


1922年至1929年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王國的領土範圍

到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分屬不同陣營的巴爾幹國家也終於暫時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此次大戰對整個巴爾幹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經濟的巨大衰退自不用説,各個國家紛紛大規模軍事動員導致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僅塞爾維亞就有超過150萬人死亡,佔到當時塞爾維亞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全國超過一半的男性死亡。


幾乎整個巴爾幹地區的邊界走向都被重畫,特別是前面提到的新的塞爾維拉、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王國的建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都因這場戰爭而解體,地區的戰略平衡、經濟關係以及民族構成都完全改變。當然,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沒有解決什麼問題,所以,包括巴爾幹國家在內的各方勢力又開始準備規模更大更加慘烈的下一場世界大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