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軍搖籃”成長記

“冠軍搖籃”成長記

世界技能大賽砌築項目冠軍梁智濱獲獎後返回基地砌築教學樣板。謝銀滿/攝

“冠軍搖籃”成長記

第45屆世賽砌築項目金牌獲獎者陳子烽。雷定鳴/攝

  湖南,長沙,兩名選手不敢有絲毫鬆懈,即便疫情也沒有卸下他們拼搏的狠勁:選材、測量、放線、切割磚塊、組砌……孜孜以求。

  作為將要代表湖南省參加全國第一屆技能大賽的選手,“老三屆”伍遠州和“新兵蛋子”羅傑,在長沙建築工程學校(以下簡稱“長沙建校”)的集訓基地,被金牌教練、中建五局技工學校教師雷定鳴反覆打磨。

  “老將和新兵,一個補短板,一個抓技術全面提升。現在看來,很有希望。”9月4日下午,金牌教練雷定鳴告訴記者,他們目前全力以赴,力爭在明年上海舉辦的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出現自己學生的身影。

  “世襲”的泥瓦匠

  曾取得首屆全國扶貧職業技能大賽砌築項目比賽金牌的羅傑,是來自湖南省隆回縣的娃。羅爸爸是當地遠近聞名的“老砌匠”,村裏鄉親們20多套房屋都是羅傑父親“一磚一瓦砌出來的”。

  自小受“泥瓦匠”父親薰陶的羅傑,深愛這門“凝固的藝術”。

  初中畢業後,慕名而來的老羅把兒子羅傑送到了長沙建校建築工程施工專業學習,希望子承父業。

  “無論做哪一行,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成功。”每次羅傑與父親聊天時,望子成龍的父親叮囑再三。

  指導老師向衞忠對羅傑在比賽中的表現非常滿意。他告知,羅傑吃得苦、霸得蠻,每天按照學校制定的訓練計劃推進,有時遇到難題或者對自己訓練效果不滿意時,還給自己“加餐”。就比賽表現而言,“按照世賽的打分標準,羅傑也屬於上等水平”。

  位於長沙雨花區一個偏僻角落的長沙建校,是一箇中建五局自辦的一家企業技工學校,佔地面積不足60畝、學生2300餘人,所設專業主要是建築工程施工、工程造價、道路與橋樑。

  作為在市場的驚濤駭浪中自求生存的一葉小舟,近年來該校卻成為行業翹楚,連續三屆培養了世賽砌築項目獲獎者鄒彬、金牌獲得者梁智濱和陳子烽。由此,享有“世界技能大賽冠軍的搖籃”之譽。

  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繆玲勇介紹,2009年該校第一次參加教育部組織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派出的兩名選手在工程算量的競技中,拿回來兩塊金牌。

  “那時,整個湖南中等職業學校參賽的氛圍不是很濃厚,這樣的成績一時引起轟動。”繆玲勇説,雖然學校專業面相對比較狹窄,但這反過來也便於集中優質資源“選馬套車”。同時,學校領導班子敏鋭地發覺這是一個契機:利用國賽平台,可以將這個同行業最小規模的學校駛入一個大的航道。

  雕琢璞玉

  選出砌築項目首個世賽獲獎者鄒彬,當年讓基地導師們頗費了一番功夫。

  當時18歲的小夥子鄒彬是中建五局一個項目的勞務人員,在參加五局的“超英杯”技能大賽勇奪第一。

  此時,在各類競賽中連出佳績的長沙建校,已經被確定為世界技能大賽的中國集訓基地。他們一眼看中了這個頗有靈氣的小夥子,試圖為2015年的世界技能大賽選苗。

  出人意料的是,鄒彬一口拒絕——參加集訓會少掙300元一天的工資,對窮得叮噹響的小鄒而言,這比遙遠的比賽名次更為重要。

  在中建五局領導和勞務班組負責人的反覆勸説和“畫餅”之下,鄒彬終於成了集訓隊員。

  訓練過程非常枯燥乏味,鄒彬幾度動搖。學校安排了在海外工作過的高工周果林等,從識圖、切割、繪圖、計算等方面,給鄒彬傳授知識,補齊短板。

  細心的周果林甚至量身為其設計了一套識圖、砌築的口訣。學校還專門研製了一些工具,為選手實操提高效率。

  一次次完善,2015年鄒彬在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中獲得砌築項目優勝獎,實現了中國在該項目上獎牌的“零突破”。他和其他獲獎隊員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馬凱的接見。

  此後4年,該校在這一項目中培養的兩名選手梁智濱和陳子烽,蟬聯了第44屆、45屆世賽冠軍。

  繆玲勇稱,為保證集訓收到最好效果,學校設置了世界技能競賽實訓車間併購買了集訓所需要的全套設備,按照世賽標準為集訓提供實習實訓場地、設備設施、工具及材料,還為參賽選手配備了5名技術教練、3名外聘專家,配備1名體能訓練指導教師和心理素質訓練專家,完成了技術指導(專家、教練)、技術輔助(心理輔導、體能輔導、口語輔導等)兩支隊伍的組建。

  正躍躍欲試參加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的選手伍遠州此前已經連續3年參加了世界技能大賽選拔賽,在第44、45屆世賽砌築項目全國選拔賽中止步於全國五強。儘管在上屆比賽中,伍遠州未能成為最終上場的國手,但他精湛的技藝和過人的能力還是被很多人發現,於是,僅有大專學歷的他作為特殊人才,被引進到長沙建校擔任實訓課教師。

  世界技能大賽專家組負責人雷定鳴介紹,他接觸世賽砌築這個項目的6年間,“比賽越來越難,競爭越來越激烈”。以前的世賽,選手可以提前2-3天拿到比賽題目,有充足的時間識圖,而現在只給選手半個小時的識圖時間。以前是比賽分為3個模塊,現在分為5個模塊。“裁判進行測評打分時,測評點就有31個,評判標準都精確到了毫米級。”雷定鳴説,世賽的連連折桂,讓無數學子激發了雄心壯志,一個項目報名上百人。伍遠州的競爭上場,不僅是對金牌的渴望,更值得嘉許的是拼搏的意志:即便是個砌磚的項目,也要幹成最好的!

  2018年夏,湖南省教育廳職成處一位負責人聽聞該校在世界技能大賽和全國多項技能比賽中榮獲冠軍,沒有跟任何人説,登記入校後徑直到了學校實訓場地:一間103平方米的房間裏,一台工程用的電風扇呼呼地對着一名正在砌築實訓的學生吹。該處長了解後,才知道學校實訓條件艱苦:參加實訓的同學渾身上下都濕透了,全靠用電風扇降温去暑。不要説炎熱的夏天,就連秋天甚至是冬天都要用電風扇。他連連感嘆:“長沙建校的金牌是鼓風機吹出來的。”

  以國家利益為重

  從每一輪競賽到成為世賽選手,他們要歷經過五關斬六將的坎坷。

  2017年6月23日,長沙建校的世界技能大賽砌築項目中國集訓基地裏,一個產生世賽砌築中國參賽選手的關鍵決策正在發酵。在兩名頂尖選手的作品旁,3名裁判躊躇難定。

  這是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砌築項目中國選拔賽“2進1”的比賽現場。通過這場比賽,勝出的那名選手將成為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砌築項目中國唯一的一名參賽選手。

  “2進1”的兩位選手一個是“自家的孩子”(湖南選手)章瑞波,一個是“別人家的孩子”(廣東選手)梁智濱。

  雷定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公平而言,湖南選手訓練成績好,可比賽時有點緊張,發揮不到極致。而廣東選手小梁心理素質好一點,比賽發揮更穩定。

  作為世賽砌築項目中國專家組組長雷定鳴打破僵局,決定從集訓以來的歷史數據分析——在“9進5”“5進2”淘汰中,章瑞波均以第一名勝出。但是在“5進2”後的日常集訓評分中,梁智濱的作品評分線性分析圖一直呈現平穩趨勢,章瑞波的作品評分線性分析圖是波浪形狀,説明章瑞波的穩定性稍差。眼前作品不分伯仲,但是綜合這些數據分析,他建議由梁智濱代表中國參加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

  與學校校長書記商榷後,集訓基地決定推選梁智濱代表國家參賽。

  針對梁速度慢的弱點,他們進行了專訓,提高其進度和控場能力,還專門選了一位老師進行心理輔導干預。最終,梁不負眾望,在世賽奪金。

  人社部對此給予了專門褒獎,點名表揚長沙建校胸有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

  有趣的是,兩年後的第45屆世賽中國選拔,長沙建校再次選擇了聰明而有些“傲嬌”的廣東選手陳子烽,併成功激發起拼勁兒——在當年的世賽中,小夥子半個小時高質高量地砌築了150匹磚頭,一舉奪魁。

  世賽指引職院教學改革

  三屆世賽,長沙建校累計投入2000餘萬元購買設備和完善基地訓練條件,先後組織教練選手赴多國進行訓練交流;先後舉辦了中澳交流賽、中澳俄交流賽,使選手及教練能及時“睜眼看世界”。

  繆玲勇認為,這筆鉅額開支劃算。“世賽有如‘指揮棒’一樣,促進了我們學校的教學改革。”她表示,世賽其實就是一個風向標,反映了當下這個行業技術技能的標準和要求,學校將實習課程的設置對標世賽的理念及標準,並結合校內實際情況進行細化,然後設計出了與競賽一致的教學實習實訓項目或者任務,更達到了普遍育人的效果。

  “課堂的教學內容就是競賽的內容,課堂實訓就是競賽訓練,技能競賽評價標準就是課堂技能項目考核評價標準!”繆玲勇認為,雖然從世賽中走出的選手只有一個,但是獲益的是所有學生。

  另一方面,參賽也促進了行業水平的提高。例如,鄒彬獲獎回來後,學校與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聯動成立“小砌匠”工作室,由鄒彬擔任工作室負責人,負責指導砌築工、抹灰工培訓以及質量檢測,將世賽砌築標準與技藝引入生產實踐,制訂施工一線砌築標準,提高生產標準與水平。同時,長沙建校在每年承辦的市級比賽、省級比賽中,都會免費對教練進行培訓,和各地院校共享世賽經驗,帶領行業院校和技能水平普遍提高。

  雷定鳴説,基地在多年實訓中,摸索出一系列創新的工藝工法和工具、成果。他們設計的皮數杆,立在作品兩頭,線一拉,就能精準把握水平和平整度。經過多年不斷改進,已發展成三代。一些工量具的小創造,不僅在國省賽事中為其他選手羨慕,也有了專利產品研發的價值。

  記者瞭解到,除了為國爭奪金牌的榮耀,一個現實的生存壓力,也是該校如此改革的動力。

  新世紀以來,各大建築公司一般都是市場化的選擇項目勞務隊伍,不再自己組隊。即便是中建五局下屬的長沙建校亦不能例外,不是拔尖的人才根本進不了本局系統。因此,一個沒有財政支持的小學校要在市場中存活壯大,選才育才的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力是硬指標。因而世賽的契機,為該校帶來巨大改變。

  2009年以來,學校在世界技能大賽等各類比賽項目中獲22金17銀13銅。對於一所中職學校而言,金牌成為最好的廣告。

  繆玲勇表示,國賽和世賽,雖然脱穎而出的是少數人,但實際能實現學生個人成長與國家對技能人才的需要的,統一結合。一批選手的參賽能帶動更多青年。大賽的優秀人才不斷走出,讓更多學生意識到,只要出類拔萃就一定有好單位錄用,實際激發了學生苦研技術的勁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洪克非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22 字。

轉載請註明: “冠軍搖籃”成長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