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華新聞學院首場學科建設雲論壇:探求新聞傳播學科創新路徑

由 終廷花 發佈於 經典

首場“清新學科建設雲論壇”7月5日下午在線舉行。論壇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暨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負責人受邀參加。在三個半小時的研討中,與會專家就我國新聞傳播學的學科建設如何夯實學科根基、提升學術品質,如何應對新時代的國家戰略需要,如何在學界和業界發揮更加顯著的引導作用展開討論,為新聞傳播學的學科建設探明方向和路徑。

學科發展的基本理念與創新路徑

“立德樹人,應當貫穿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電視學院院長高曉虹教授指出,各高校的新聞傳播教育應當首先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我國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展開,教育學生具備家國情懷、瞭解國家大政方針,深入基層、瞭解國情。在新技術、新媒體、新受眾、新內容、新文化的條件下,要深化認識媒體融合的進程,理解不斷重塑的傳播生態。與此同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下全國大學大規模開展了線上教學,而在往後的學期裏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也可能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必須同時把握住“媒體融合的大勢頭以及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的新場景”。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教授認為,新聞傳播學科發展也應置於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予以考慮,“信息傳播已經成為了日常生活中基礎性的環境因素,要以融合的眼光和開放的視角來看到新文科建設,重視新聞傳播的學科定位”。新文科建設是互聯網新技術條件下高等教育改革所作出的應對,其中新型信息傳播人才的培養理應提到一個更高的高度。站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應當跳出固有知識範疇,與其他學科聯姻起來,深度嵌入政治學、社會學、公共管理、信息技術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圖譜中,發揮新聞傳播學科的鏈接優勢,重構新聞傳播學科的知識體系,師資隊伍與課程設置實現整體轉型,進一步提升學科影響力。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從學科發展與大學治理體系之間的關係出發,深入探討了不同模式的治理體系改革路徑和課程改革調整實踐。他認為學科發展和改革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條路徑,前者切實有效並且具備對全局的把握,後者則具有靈活創新且符合實際的優勢。如何將兩種改革路徑結合起來,使得學科建設和改革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是當前擺在院校負責人面前的重要課題。“教育是最不能試錯的領域”,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新聞傳播學科的改革和調整,最佳方式應當是首先從課程改革開始,進一步提升課程質量和課程體系的功能。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鬍百精教授則從科研團隊的視角,探索新聞傳播研究的創新路徑。他認為,需要沉下心來培育真正的科研團隊,廣納多元學派視角,突破學科知識邊界,從實踐問題出發,重新進行學理化建構,並且在全球學界進行比較和競爭。與之相對應的,科研成果產出應當放慢速度,推出更多原創性、標誌性、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當前新聞傳播研究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但在繁榮之下我們是時候來重新思考新聞傳播學科的基礎問題和基本命題究竟是什麼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執行院長張濤甫教授認為,現在的新聞行業和傳統的新聞行業肯定不同,新聞傳播已經從專業領域泛化到各個領域,但是還沒有泛化到沒有邊界的程度。所以我們應當要重新設置新聞傳播學科和人才培養的框架邊界,適應時代變化的大局和行業變革的大局,團結全國的學術共同體,形成共識,找準定位,分工推進。

新聞傳播學科深度嵌入國家和全球治理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餘清楚教授結合他曾經擔任人民網總編輯的實踐經歷,提出新聞傳播教育應當深度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並且在人才培養方面妥善處理好四對思維關係,即教育思維和政治思維的關係、新聞教育思維和媒體融合思維的關係、新聞理論思維和媒體實踐思維的關係、培養專業人才思維和培養全媒體人才思維的關係。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隋巖教授從一個理論研究案例引入,指出要進一步挖掘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思想的時代內涵,統領新聞傳播與國家治理關係的研究。他以馬克思提到的“以時間消滅空間”的論述為例,認為從電報時代開始再到當下互聯網技術與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都使得整體傳播形態呈現時間征服空間的特徵,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既從學術理論上也在日常生活裏形成了認同,我們需要進一步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汲取營養,構建全國範圍內的學術共同體,共同促進學科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教授對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的理念表示贊同,並指出5個學科集羣的凝練是立足於新聞傳播的基礎和本位,對新聞傳播進行適當拓展的結果。未來,可以藉助清華和兄弟院校的平台優勢更好地探索宏觀國家戰略下的具體學科建設的目標和策略,並積累如何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落實到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中的經驗。

中國國際傳播的全球話語權與影響力

“從世界舞台的邊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需要進一步團結世界各國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的新聞傳播界同仁,共同參與全球新聞輿論格局的形成。”餘清楚教授認為,在國際傳播中要構建具有主體性和影響力的話語體系,新聞傳播學科應當在多方面付諸努力:一是要培養真正一流的國際傳播人才,二是要加強與國外媒體的對話交流,三是要主動作為在戰略戰術上向先進國家學習,四是要理直氣壯培養中國新聞傳播的學科自信與行業自信。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呂新雨教授認為,一方面我們應該在國際化的進程中團結更多進步學者,促進世界瞭解中國國情、瞭解中國的新聞傳播行業;另一方面也要在理論研究中自覺地把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傳統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傳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踐聯繫起來,促成理論主體性與國際化之間的有機關係。“我們要團結世界範圍內進步的學者,從第三世界和社會主義國家視角來討論新聞傳播問題”。

“國際傳播不僅僅是單純跨越國界的信息傳播活動,而且更是國家之間的價值觀和話語體系的交互,在這方面有很多可以深耕的工作。”高曉虹教授指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國際新聞傳播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上有諸多創新舉措。未來,清華的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更要進一步立足中國、走向世界,擔當起清華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的使命責任,探索一條參與構建國際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有效路徑。

論壇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教授主持。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胡鈺教授對各位專家的到場表示熱烈歡迎,希望學界同仁和學術共同體能夠齊心協力,攜手共建新時代的中國新聞傳播學科。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教授介紹了學院學科建設的規劃構想。她提到,中國新聞傳播學科規劃建設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學院發展將立足於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要求,切實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集中專業力量提升學校和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學院未來的學科發展重點將聚焦於中國特色新聞學、國際傳播與全球治理、智能媒體與科技應用傳播、視聽傳播與創意媒體、文化傳媒管理與經濟傳播等五大學科集羣,以新求新、應變引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周慶安、杭敏,黨委副書記梁君健等出席。

據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將於近日繼續舉辦“清新學科建設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