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民謠廣為傳頌:
小小黃安,
人人好漢,
銅鑼一響,
四十八萬。
男將打仗,
女將送飯。
黃安位於鄂北大別山南麓,鄰接河南省,是革命的搖籃。一場革命戰爭,民風強悍的黃安打出了200多個將軍,被稱為“將軍縣”。1952年,黃安因為將軍眾多,改名叫做紅安。
上將秦基偉就是紅安人,從小就參加革命,卻因為一次負傷,差點被部隊放棄。
一、17歲擔任排長
看一下秦基偉將軍早年的從軍路,他是一顆從戰爭苦難中磨礪出的將星。
九歲那年,母親去世,剛滿十歲,父親過世,接着,跟他相依為命的兄長病故,秦基偉剛滿11歲,就成了孤兒。苦難的童年讓他過早開始獨自謀生,過早地開始思考這個世界為什麼富的富、窮的窮這個沉重的社會問題。
1927年秋,中國農民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年僅14歲的秦基偉扛了杆紅纓槍,跟着黃麻農民起義隊伍,伴隨着硝煙和吶喊聲,攻進了離村四十多里的黃安城。這是他第一次品嚐翻身作主的滋味。
兩年之後,剛滿16歲的他參加了紅軍,編入紅31師3團機槍連,他成了一名光榮的紅軍戰士。小小年紀的秦基偉很早就懂得了紅軍是自己的隊伍,打仗是給窮人打的這個簡單的道理。所以他打仗不僅勇敢,總是衝鋒在前,而且善於動腦筋,入伍不到一年,他就當上了排長。
二、徐向前知人善用
秦基偉排長有一次在打穀場上組織全排操練,像模像樣,頗有章法。碰巧被紅四軍軍長徐向前看到了,發現這個娃娃樣的排長還挺有戰術意識,很會練兵,便把他叫到軍部去談話。談完,徐向前很高興的笑了,跟他説,你回去吧,到軍部手槍連2連當連長。這時,秦基偉的軍齡還不足2年。
1931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湖北黃安七里坪成立,秦基偉所在的紅四軍手槍營升格為紅四方面軍手槍營,他們除了負責紅四方面軍首長的安全,還參加了多場攻堅戰役,取得全勝。隊伍越來越壯大。
三、張國燾盲目進攻
這時負責鄂豫皖根據地的是中央分局書記張國燾,張國燾看不清革命鬥爭形勢,在接連而至的勝利面前有點沾沾自喜,掂不清自己幾斤幾兩了,強令紅四方面軍繼續不停頓的進攻,要南下奪取麻城,進而威逼武漢。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麻城有敵人的堅固防守,部隊攻堅受挫,秦基偉也在攻城戰鬥中被一搶擊穿右臂,身受重傷。
麻城之戰成為鄂豫皖根據地生死存亡的轉折點,那一槍也險些改變秦基偉的命運。
麻城久圍不克,蔣介石派出重兵,對鄂豫皖蘇區實施第四次圍剿。紅四方面軍在優勢的敵人面前,被迫撤離。15萬紅軍將士東征西突,處處被動,始終未能扭轉戰局,1932年10月,部隊不得不放棄根據地向西轉移。
四、兩個銀元寶讓他明白組織的無奈
由湖北西去進入陝西四川,是橫亙在眼前的秦嶺山脈,一路山高水險,紅軍是被迫做戰略退卻,沒法帶着傷病員行軍打仗,只好動員疏散。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傷病員藏在老百姓家裏養傷治病。
有一天下午,組織上派了兩個人來醫院看望秦基偉,由於缺醫少藥,連基本的消炎藥都極度匱乏,秦基偉的臂傷已嚴重化膿,傷勢愈發嚴重。來人無奈得搖頭,壓根沒提部隊行動的事,只是給他留下兩個銀元寶,囑咐秦基偉好好養傷。然後就離去了。
聰明過人的秦基偉看着兩個銀元寶,一下子明白起來,敵人勢大,紅軍戰局不利,不得不轉移,這是要丟下他走了。
五、決定一生命運的那個下午
那個陰霾的下午,秦基偉坐卧不安。
多少年後,老將軍回憶那個下午,心裏依然感到極度難受。
那年,紅軍手槍連連長秦基偉18歲,那個下午的選擇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
這時的秦基偉已經成長為一名紅軍基層幹部,心裏有大局意識,他知道部隊的難處,部隊離開老根據地西去也是兇險重重,留下這些傷病員是迫不得已。
可是,秦基偉又不得不為自己的前途考慮。不管怎麼説,他不甘心被丟下,革命使他翻身,紅軍教他成人,他在紅軍這個大家庭裏入黨,當了連長,他早就是紅軍的人了。如果留在老百姓家裏,要藥沒藥,如果敵人來了只能束手就擒。就算養好了傷,以後到哪裏去呢?18歲的秦基偉越想越難過,想到最後,他終於想明白了:跟着部隊才有出路。
六、成就傳奇
黃昏時,部隊前腳走,秦基偉後腳溜出醫院,忍着胳臂的疼痛,遠遠跟着隊伍。好在他是胳臂受了傷,但腿是好的,不耽誤行軍。
剛開始,不能跟緊了,怕讓部隊發現了,把他攆回去,秦基偉遠遠跟在部隊後面。
18歲的紅軍連長秦基偉一路跟蹤部隊的故事,後來被傳為美談。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什麼紅軍隊伍有這樣大的吸引力,道理很簡單,因為這是一支老百姓的隊伍。
秦基偉一路跟着,他在18歲的年齡,不僅做出了一次正確的選擇,而且憑着堅定的信念和年輕的力量,似乎戰勝了傷病。儘管飢一頓飽一頓,完全沒有保障,但他意志堅定,直到跟進河南境內,才算回到紅軍隊伍內。
這一跟,成就了我軍一段傳奇,成就了抗日戰爭時期威風凜凜的“秦賴支隊”,成就瞭解放戰爭時期善於動腦筋打仗的“九縱”,上甘嶺上開創我軍陣地防禦先河的“第十軍”,以及國慶35週年大閲兵總指揮。1955年,秦基偉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擔任國防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