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鹿之戰 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項羽率領的楚軍在諸侯援軍畏懼不前的情況下,以破釜沉舟的大無畏精神率先向強大的秦軍發起進攻,鼓舞和帶動諸侯聯軍最終擊潰 王離 率領秦國長城軍團,並在八個月後迫降章邯率領的驪山軍團。經此一戰, 項羽 聲威大震,確立了他在秦末各路諸侯義軍中的霸主地位。秦王朝也主力盡失,回天乏術。
鉅鹿之戰鉅鹿之戰的經過秦軍在章邯的指揮下,先是剿滅陳勝的張楚政權,然後又在定陶之戰擊殺楚軍主將項梁。自認為楚地已經不足為慮的 章邯 率軍渡過黃河,與王離率領的長城軍團一同會攻趙國。趙軍一觸即潰,被秦軍南北夾擊包圍在鉅鹿城中,趙王歇無奈向各地的諸侯義軍求援。各地義軍雖然紛紛派出軍隊來到鉅鹿救援,但都畏懼秦軍的強大,於是都在鉅鹿城外安營紮寨作壁上觀。此時作為楚國援軍副將的項羽挺身而出,斬殺同樣畏懼不前猶豫觀望的援軍主將宋義,強行奪取楚軍主力的指揮權。然後命令全軍破釜沉舟,只帶三天口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率先向秦軍發動進攻。史稱項羽九戰九勝,一舉殲滅王離的長城軍團,章邯被迫後撤。這一場鉅鹿城外的救援解圍之戰,使得項羽的威名徹底震懾了各路諸侯義軍。 司馬遷 在《史記》中甚至生動的描寫了戰後其他諸侯援軍去往項羽的軍營拜見時,所有人都跪着前進,也都不敢抬頭仰視。項羽憑藉自己的武勇成為各路諸侯義軍的統帥,開啓了自己輝煌的人生。此後,項羽率領的諸侯聯軍與駐紮在棘原的章邯所部進入對峙,此時秦朝內部的猜忌內鬥導致章邯憂懼不已,於是項羽開始展開政治攻勢,章邯開始與項羽的諸侯聯軍接洽議和,在章邯猶豫之際,項羽再次發動進攻,秦軍再次被擊敗,內外交困的章邯只好率部投降氣勢正盛的項羽。章邯率領的秦軍向項羽投降之後,本來可以説鉅鹿之戰已經結束,但是項羽擔心投降過來的秦軍人數眾多,且內心不服,於是將這支在秦朝平叛過程中戰功最顯赫的驪山軍團全部坑殺,只留下章邯、 司馬欣 和董翳三人。
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乘勢而起的項羽開始背上鉅鹿之戰的政治包袱經此一戰,項羽不僅成為各地諸侯義軍的統帥,同時還率領各地諸侯義軍一起進入關中。雖然此時秦朝的首都咸陽已經被 劉邦 率領的部隊搶先佔領,但是此時誰也不能否認項羽已經是最具實力最有權勢的人物。他率部進入咸陽後,開始着手佈局戰後的政治格局,並主持分配滅秦之後的勝利果實。由此也使得項羽所揹負的鉅鹿之戰的政治包袱開始顯現:分封十八路諸侯:項羽主持分配勝利果實的結果就是重新分封十八路諸侯,即將 秦國 統一的天下重新進行分封。而此次項羽的分封最大的原則就是是否跟隨自己參與鉅鹿之戰和之後的進軍關中,這從項羽最後分封的十八個諸侯王中,有十個是參與了這場戰役的就可以看出,如果算上章邯等三個秦朝降將則是十三個。作為項羽一躍成為霸主的經典一戰,以此戰為依據籌功封賞本無可厚非,但是項羽忽略了他的此次分封已不是一軍主帥進行的戰功封賞,而是作為天下霸主的政治封賞,從政治角度看這個封賞原則就顯得格局不足且幼稚粗淺了。不顧政治原則的分封:典型的代表是燕王 臧荼 ,他本來是燕王韓廣的手下將領,在鉅鹿之戰時被韓廣派去支援趙國。結果鉅鹿之戰後隨同項羽一起進軍關中,項羽就把他封為燕王,而讓原來的燕王韓廣改封為遼東王,而且將燕國一分為二,讓韓廣搬到苦寒之地的遼東,把位置更好的幽薊一帶給了臧荼。這種分封方式當然引起韓廣的不滿,作為派兵支援趙國的諸侯,勝利之後不僅沒有得到任何好處,派出去的手下回來搖身一變成了和自己平起平坐的諸侯王,而且自己的地盤還被分走了一半,更過分的是自己還被趕到更偏遠的遼東去了。這種分封如何能夠使得天下諸侯歸心呢?人為製造矛盾的分封:典型的就是 張耳 與陳餘的分封。作為當時趙國最重要的兩位大臣,他們在鉅鹿之戰中都立下了功勳,在趙國也都有很大的影響力,結果戰後的分封兩個人的待遇卻截然不同,張耳被封為常山王,而 陳餘 卻因為沒有隨同他入關就只被封為侯,這就使得本來關係密切一對好友最後兵戎相見。項羽的這種把政治分封當成軍功封賞的做法,不僅僅是他在政治上的短視,同時也是因為他在鉅鹿之戰後就揹負的政治包袱。這一戰是他輝煌的起步,因此他就以此來籌功論賞,這種分封也必然導致因為分配不均引起舊有勢力與 項羽分封 勢力的對抗,所以項羽分封之後,心中不服各方勢力隨即展開奪權混戰,項羽也陷入應對這些挑戰他的分封結果的混戰之中,從而使得在巴蜀之地的劉邦乘勢而起。
楚漢戰爭鉅鹿之戰後,項羽已經失去關中在《史記》中司馬遷總結了項羽失敗的四條原因,其中第一條就是項羽放棄戰略位置極佳的秦國故地關中,而回自己的家鄉彭城建都。韓信在漢中向劉邦提出爭奪天下的《漢中對》中也提到了放棄關中戰略要地是項羽必將敗亡的原因。由此可見關中對於 楚漢之爭 的重要意義,但是其實在鉅鹿之戰後,項羽已經失去了佔據關中的可能,這也不得不説是鉅鹿之戰給項羽帶來的政治包袱。鉅鹿之戰項羽擊潰秦軍主力,直接導致秦朝名存實亡,因而 秦人 在心理上嫉恨項羽,此其一也;鉅鹿之戰後項羽在新安坑殺秦軍降卒二十萬,算上被項羽擊潰的王離所部,幾十萬秦人的性命都喪於項羽之手,尤其是已經投降的秦軍。這些人背後可能就是十幾萬的秦人家庭,這些人對項羽可謂恨之入骨,此其二也;項羽進入關中之後,屠殺已經投降的秦王一族,並對咸陽大肆劫掠,這些關中子民剛剛經歷了劉邦的約法三章,兩相對比,心中所屬已不言自明,此其三也;鉅鹿之戰耽誤了項羽進軍關中的時間,他比劉邦晚了一個月左右進入咸陽,因此在當時名義上的統治者楚王 熊心 提出的“先入關中者王之”的政策面前,項羽顯然達不到條件。雖然項羽完全可以憑藉實力強行稱王關中,但是以項羽的高傲個性,他是絕對不會這麼做的,此其四也;項羽分封之時,顯然不願將關中這個戰略要地分封給劉邦,因此他就把出身秦國的章邯、司馬欣和 董翳 這三個降將分在關中,並將關中一分為三,想達到分化削弱秦國故地實力的同時,順便讓這三王帶領秦人抵禦和防備被封在巴蜀的劉邦。但是項羽在新安的殺俘行動,只有這三人得以倖存,這三個人在關中子民的心目中又能有多高的威望呢?劉邦從巴蜀攻入關中的時候,一向善戰和悍不畏死的赳赳老秦人根本沒有為章邯等人提供什麼支持,劉邦輕鬆取勝,此其五也。上述五點可以看出,其實在鉅鹿之戰後,項羽已經失去佔據關中作為戰略根基的基礎。因此項羽分封天下,首選是自己的故鄉彭城,但是當時的彭城已經是楚王熊心的首都,而且這個熊心是項羽的上司,因此項羽不得不遙尊熊心為義帝,然後將他遷到長沙郴縣,順手還讓英布等人在熊心去往郴縣的路上秘密殺掉,自己佔據彭城建都。這種以下克上的行為又使得項羽在政治道德上陷入困境,也成為了劉邦號召諸侯討伐項羽的口號之一。
項羽烏江自刎“復活”的秦軍前文提到鉅鹿之戰給項羽帶來政治包袱之一就是秦人對項羽的憤恨,而這些秦人後來在劉邦從漢中進攻關中時沒有為同樣是秦人的章邯等人提供支持,反而成為了劉邦的巨大助力。楚漢戰爭期間,蕭何坐鎮關中,利用關中作為戰略基地,源源不斷的為劉邦提供後勤保障,這些資源都是關中的秦人提供的,而且我們從後來的楚漢之爭的也可以發現其實漢軍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復活”的秦軍。漢軍騎兵的組建:劉邦起於草莽,他的起家部隊本來大部分是步兵和車兵,騎兵應該不多,因此在與項羽的戰爭中經常被項羽的精鋭騎兵擊敗。而佔據關中之後,劉邦開始具備組建精鋭騎兵的可能,因為關中秦人本來就是善於牧馬而起家的,秦軍中原來就有不少騎兵,他們中的許多人尤其是當時留守關中沒有出關平叛的騎兵部隊後來都被吸納進入劉邦的漢軍之中。《史記灌嬰列傳》中就記載了劉邦組建騎兵部隊的事蹟,裏面就記載了漢軍的騎兵就是由原來秦軍的騎兵將領組建和訓練的,這支騎兵部隊後來就由灌嬰統領為劉邦擊敗項羽立下汗馬功勞。“擊殺項羽”的士兵也都是“復活”的秦軍:史稱當時項羽死前被漢軍圍困,當時劉邦下令能擊殺項羽的人立即封侯,項羽自刎之後,士兵為爭搶項羽的屍身大打出手,後來一共有五個人分到了項羽的屍身,因此這五個人都被封為了列侯,我們從史料記載中可以發現這五個人都曾經是秦軍。由此可見秦人和秦軍舊卒已經成為了漢軍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秦人和秦軍舊卒在這場戰爭中為什麼會支持劉邦這樣一個外地人,為什麼會支持劉邦這個直接滅掉自己故國的敵人,而不支持章邯等本國舊將?不得不説其中也有鉅鹿之戰帶來的影響,項羽的敗亡也不得不説存在鉅鹿之戰帶來的巨大政治包袱的影響。參考:《史記》《楚亡:從項羽到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