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秦朝舊臣被殺後章邯失去支持,內外交困下只得投降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經典

秦以耕戰立國,以武力統一天下,始皇帝在世時,鍾愛秦軍有加,出行外遊,無不以秦軍軍陣先導護行。驪山修建陵墓,始於秦王政即位之時。統一天下以後,始皇帝發下宏願,要將帝都咸陽,築進驪山陵園,作為永久的居所;帝國秦軍,也要隨同到地界冥鄉,做永久的衞護。

遵照始皇帝的指令,驪山陵的建築,地上地下一體,仿照咸陽宮室百官署寺施工;又乘承始皇帝的意圖,在驪山陵東側,比照秦軍精鋭,開始燒製兵馬俑。驪山陵工程,由丞相李斯總領,具體事務則由少府章邯負責。兵馬俑的燒製,章邯親自監督。

中尉軍的駐地,就在驪山陵旁。兵馬俑的燒製,選取中尉軍一部,排列成迎敵方陣,一兵一卒,一車一馬,完全寫實仿製,真實展現秦軍軍陣的威儀。周文軍抵達戲水時,六千兵馬俑的右方陣、一千兵馬俑的左曲陣、後方的指揮部皆已經燒製完工,安放就緒,只剩中方陣剛剛挖好坑,兵馬俑的燒製,尚在進行中。

楚軍攻破函谷關進入關中的消息,章邯是在工地得知的。章邯深感震驚,體察到事情非同尋常的嚴重。章邯是先帝時代的軍人,當今的九卿大臣,軍情緊急就在眼前,他沒有時間多想,就親自趕到戲水前線,協助中尉軍列陣設防,初戰擊退周文軍的進攻。戰局稍微穩定以後,他告誠中尉軍堅守待命,自己連夜趕回首都咸陽。

陳勝吳廣亂起,竟然如此迅速地蔓延開來,完全出乎二世政權的意料之外。二世朝廷的決策和權力核心,在二世皇帝、丞相李斯和郎中令趙高三人。二世皇帝方才二十出頭,沒有任何政治經驗。即位以後,他的心思,集中於消滅皇位繼承上的潛在威脅,為安逸執政、恣肆人生開路。關東亂起的最初消息傳到咸陽朝廷時,沒有引起秦政府的重視,以為不過是龐大帝國境內偶發的一般逃兵作亂事件,下令地方嚴加追緝而已。

周文軍攻破函谷關抵達戲水,關中震動,咸陽危急,二世朝廷方才如夢初醒,倉促面對現實。二世惶恐失措,除了仰仗老師趙高和丞相李斯而外,毫無辦法可想。郎中令趙高一直是內廷官員,長於權術陰謀,對於軍國大政,卻是毫無經驗。三駕馬車中,唯有丞相李斯是先帝老臣,執政經驗豐富。不過,李斯是文職官僚,沒有軍事閲歷,眼下年事已高,面對緊急的軍事危機,也提不出有效的對策。二世朝廷,一時幾乎陷入癱瘓。

就在這個時候,少府章邯從戲水前線趕回,陳述軍情,緊急提議説,“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章邯的到來,宛若絕境中的救星。二世朝廷別無選擇,當即接受了章邯的提議。

經李斯提名,二世皇帝正式任命章邯為大將,全權統領秦軍,負責首都保衞戰。

俗話説,時勢造英雄。章邯其人,在秦末叛亂之前,幾乎不見於任何記載。我們只是知道,章邯,字少榮,始皇帝統一天下時,他曾經在消滅韓國和趙國的戰爭中立有軍功。滅韓之戰,是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其時,章邯正當年,入伍從軍,跟隨徵韓軍統帥內史騰先至南陽,繼而北上進攻韓國都城新鄭。

因為作戰勇敢,有功受賞,他開始在秦軍中嶄露頭角。天下統一以後,章邯進入政界,一步一步升遷。始皇帝在世時,他就很得器重,被任命為擔當宮廷事務的大臣——少府,成為帝國大臣中新鋭的少壯派人物。始皇帝的驪山陵園工程,由丞相李斯掛名主持,其具體工作,多年以來皆由章邯負責。二世皇帝即位以後,李斯繼續當權,他也受命主持驪山陵園的收尾工程。

章邯為人堅忍頑強,武勇有謀略。他接受任命,掌握了秦軍的指揮權之後,迅速回到戲水驪山前線,着手新的軍事部署。章邯首先命令停止驪山的所有工作,以從軍立功為條件,赦免服刑者,與服役者一道,全部發給武器裝備,就地改編為軍隊。章邯是有經驗的將領,在強敵面前,他慣於先退守示弱,隱秘結集兵力後展開突然襲擊。他快速整編新軍、得到補充以後,以精鋭的中尉屯軍為核心,以新軍為側翼支援,對周文軍發起了突然襲擊。

周文軍對於章邯釋放驪山刑徒和服役者編制軍隊的情況毫無預想和察覺,雖然人數眾多,畢竟是短時間收湊起來的軍隊,在得到增援的秦軍的攻擊之下,軍敗退卻。章邯指揮秦軍步步緊逼,迫使周文軍退出函谷關。

喘息始定的秦帝國,作出四項新的軍事部署:第一,全國進入戰時體制,實行軍事總動員;第二,以章邯為秦軍統帥,總理鎮壓叛亂的一切軍務;第三,加強關中地區的武備防守,緊急徵調蜀漢關中兵增援章邯;第四,屯駐長城沿線的北部軍和屯駐嶺南的南部軍內調,配合章邯軍鎮壓叛亂。

章邯擊退周文軍、收復函谷關以後,停止進軍,下令閉關自守,對停留在函谷關前曹陽一帶的周文軍採取守勢。章邯用兵,老成慎重。通過戲水之戰,他清楚地知道,楚軍在秦軍的攻擊下,並未潰散,只是暫時退出,眼下正集結在曹陽,隨時可能對函谷關發起新的進攻。

戲水之戰,依靠的是中尉軍;中尉軍的動用,是萬不得已。首都威脅解除後,中尉軍作為京師守備的核心,繼續屯駐關中,已經再次由朝廷直接掌控。眼前手中可以動用的部隊,多是武裝起來的驪山服役者和刑徒。臨時緊急之下,有中尉軍主力在,驅趕他們協力可以;單獨動用他們出關作戰,萬萬不可。眼下要緊的不是出擊進攻,而是防守,爭取時間,火速動員和調動各地秦軍,就全面鎮壓叛亂作統一部署。

統一天下後的秦帝國,軍事部署的重心移向南北兩邊疆,三十萬大軍屯駐北邊,五十萬軍民屯駐嶺南,關東空虛,關中削弱,成外重內輕的格局。陳勝吳廣亂起,戰國六國復活,天下政局又回到戰國,重演秦與六國間的合縱連橫。秦帝國的軍事部署,必須馬上作新的安排。

在朝廷的緊急命令下,蜀漢關中地區的預備兵員首先被動員起來,編製成軍,源源不斷地彙集到章邯麾下。帝國的北部軍,也受命由章邯節制指揮,主力部分東向渡過黃河,進入太原、上黨地區,堵截佔領趙國地區的叛亂軍李良部隊和張黶部隊的進人;一部分由直道南下,編入章邯軍。遺憾的是,帝國的南部軍,由於楚地叛亂和道路阻塞,與朝廷完全失去聯絡,後來封閉邊境獨立,建立了南越王國,完全沒有介入秦末之亂當中。

章邯擊敗周文,迫使周文軍退出函谷關,是在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此後將近兩個月裏,章邯閉關堅守不出,暗地裏調兵遣將,全力整軍備戰。二世元年(前209年)十一月,章邯軍動員準備完成,大舉出關,向屯駐於曹陽的周文軍發起全面進攻。


滎陽是控制三川東海大道的軍事要塞,是秦帝國控制關東的戰略基地。吳廣統領張楚軍主力,圍困滎陽已有四個月之久,丞相李斯的兒子:三川郡守李由一直堅守滎陽,孤軍奮戰,形勢岌岌可危。

章邯深知保有滎陽的戰略意義。他知道,要想完成戰爭形勢由防守到進攻的逆轉,必須解除滎陽的包圍。滎陽無虞,三川安定,關中本土才可以安然無恙;另一方面,有效地控制了滎陽,就等於掌握了進出中原的門户,以居高臨下之勢,俯視震懾整個關東地區。章邯用兵,極為重視後勤供應。

只有保證糧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他比誰都體會深刻。章邯領軍過成皋後,沒有直接撲向滎陽,而是繞開滎陽,直接指向滎陽北部的敖倉(今河南滎陽西北)。敖倉是秦帝國最大的戰略糧食基地,此時已經被吳廣軍佔領,章邯的意圖是首先奪取敖倉,斷絕吳廣軍的糧道。

吳廣領軍圍攻滎陽,四個多月不能攻克。周文軍敗,章邯軍逼近,面臨被內外夾攻的險惡局面,內部出現了不穩。吳廣是與陳勝共同起兵的戰友,深得陳勝的信任,以假王的名義監督諸將圍攻洛陽。不過、吳廣沒有什麼軍事才能。

久攻滎陽不下,將士疲敝,士氣低落,眼下形勢驟變,他也沒有作出及時的反應和對策,引起了部下的恐慌和不滿。吳廣麾下的將軍田臧、李歸等人對於章邯軍的逼近深感危機,他們以為如果維持現狀,不作迅速應變的軍事部署,滎陽城下的楚軍將遭遇被殲滅的命運。經過密謀協商,他們偽稱接到陳王的命令,殺掉吳廣,奪取了軍隊的領導權,迫使陳勝承認現狀。

田臧得到陳勝的追任,被任命為相當於丞相的令尹,全權統領軍隊。他命令李歸帶領少量軍隊繼續包圍滎陽,自己親自帶領大部分軍隊開赴敖倉迎擊章邯軍。兩軍在敖倉展開大戰。田臧軍戰敗,田藏戰死,軍隊潰散。章邯領兵逼近滎陽城下,攻擊李歸軍。李歸軍戰敗、李歸戰死,滎陽之圍解除。章邯與李由會合,掃清三川境內的張楚軍殘留,重建滎陽一敖倉防線,將秦帝國的東方防線安定下來。

稍後,章邯指揮秦軍,全面轉入戰略進攻。他兵分兩路,南下穎川郡。別軍一部由陽城(今河南登封東)方向南下郟縣(今河南郟縣),攻擊在這一帶活動的張楚軍鄧説部。章邯統領秦軍主力,東南由新鄭方向攻擊駐守在許縣(今河南許昌東)的張楚軍伍徐部。經過激戰,鄧説軍和伍徐軍皆被擊破,軍隊潰散,鄧説和伍徐統領殘軍退回張楚都城陳縣,鄧説被陳勝問罪處死。

章邯佔領潁川郡後,命令郟縣方面軍繼續南下,指向已經佔領南陽郡的張楚軍宋留部,自己統領秦軍主力西向進入陳郡,攻擊張楚政權的首都陳縣。逼近陳縣的章邯軍,遭到張楚政權的國務大臣、上柱國房君蔡賜所統領的楚軍的阻擊。章邯軍擊敗楚軍,蔡賜戰死。章邯軍乘勝進軍,兵臨陳縣城下。楚王陳勝親自出城監軍,監領張楚軍張賀部隊在陳縣西門外迎擊章邯。


兩軍激戰的結果,張賀軍戰敗,張賀戰死,陳勝被迫放棄陳縣,東南往汝陰(今安徽阜陽)方向撤退。章邯派遣部將繼續追擊陳勝。在城父縣東南的下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南)地方,陳勝被車伕莊賈殺死。

莊賈投降秦軍,張楚政權被消滅。陳勝稱王僅僅六個月就軍敗身亡,沒有達成起事之初滅秦的目標。秦將章邯,崛起於戲水之戰。他在短短兩個月時間,集中兵力逐一消滅張楚軍主力各部,收復三川、穎川、南陽、陳郡失地,結束了僅僅存在六個月的張楚政權。

張楚政權建立以後,陳勝派遣部將各路出擊。魏國人周市受陳勝命令領軍北上攻擊原魏國地區,也就是秦的碭郡和東郡一帶。

周市軍一路北上,一直打到齊國地區,進入秦的濟北郡,受到起於齊國地區的田儋的抵制,退回到東郡,專心致力於魏國地區的發展。當時,田儋復興齊國,自立為齊王;武臣攻下趙國,自立為趙王。周巿的部下們,希望周市自立為魏王,主持魏國地區的軍政。趙國和齊國,也積極慫恿周市為魏王,一方面希望由此共同抗擊秦軍,另一方面則希望由此和緩來自楚國方面的壓力。

魏咎是魏國王室的公子,受封為寧陵君,封地寧陵在今河南省寧陵縣,入秦後屬於碭郡。魏國於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被秦攻滅,亡國之際,悲壯而又慘烈。當時,魏國軍民退守國都大梁,孤城被秦將王賁圍困三月之久。大梁在黃河南,王賁掘開黃河河堤,引黃河水灌城。大梁城壞,秦軍攻入城內,魏王假投降被殺,魏國滅亡。大梁成為廢墟。魏國滅亡以後,魏咎與魏國舊貴族一樣,失去封地被遷徙他鄉,淪落為編户齊民。陳勝起兵,魏咎與堂弟魏豹一道前往陳縣投奔,成為張楚政權的臣下。

周巿辭退擁立,説服部下,決定請準陳勝讓魏咎歸國做魏王。

陳勝起兵以後,一直惱怒於部下自大稱王,對於六國貴族的復國,更是戒心重重。周巿的使者四次到陳縣請求,都被拒絕。二世元年(前209年)十二月,陳縣已經面臨章邯軍的攻擊,危在旦夕,陳勝不得已接受周巿的第五次請求,遣送魏咎歸國。魏咎回到魏國,被擁立為魏王,周巿出任丞相,魏國復興,魏咎魏國政權建立。由於舊都大梁經秦軍水淹,已經成為廢墟,魏咎魏國的國都,定在大梁近鄰北部的臨濟(今河南封丘東)。

魏咎魏國政權建立不久,章邯軍消滅張楚政權,揮師北上,將進攻的目標,鎖定在魏國。二世二年(前208年)二月,章邯軍進入碭郡,開始對魏國地區進行攻擊,三月,在碭郡東部的慄縣擊敗項梁軍別部朱雞石部隊和餘樊君部隊,大軍一路東北上,橫掃碭郡,將魏國君臣重重圍困在臨濟,彷彿重演了王賁圍困大梁的舊戲。

在章邯軍的鐵壁合攏以前,魏咎緊急派遣大臣分赴鄰近各國求援,丞相周巿到齊國,王弟魏豹到楚國,趙國方面也有重臣出使。齊王田儋接到魏國的告急後,親自率領齊軍主力,與周巿一道由濟北東南下;項梁在彭城,派遣項它率領楚軍一部,與魏豹一道急速西來;趙國方面,由於秦北部軍主力東進南下,軍情緊急,無力援助魏國。

章邯攻擊魏國,經過精心策劃。他對於齊國和楚國方面的救兵,早有圍點打援的充分準備。嚴陣以待的章邯軍主力,在臨濟城下大破齊楚兩國援軍。戰鬥激烈而殘酷,齊王田儋和魏國丞相周巿戰死,楚軍潰退,魏王魏咎自度守城無望,決定開城向秦軍投降。降約簽訂生效後,魏咎焚火燒身自殺。

戰國以來的戰爭中,對於堅守不降的城市,破城的軍隊往往實行報復性屠殺,稱為屠城。魏軍主力被消滅,援軍被擊潰,臨濟已經無法堅守,魏咎開城投降,是為了換取秦軍不對魏國臨濟軍民實行屠城。魏王魏咎約降秦軍,對魏國臣民盡了保存之責,不可不謂仁義;燒身自殺,沒有辱沒一國之主的尊嚴,不可不謂壯烈。

鉅鹿之戰結束,王離軍被殲滅,章邯軍震恐。章邯指揮部隊步步為營,向河內郡方向收縮,在漳水南岸一帶,深壁高壘,做固守待援的準備。

章邯是長於防守反攻的名將,形勢不利,堅壁固守,集結待援,一旦時機成熟,突襲一舉破敵。消滅周文軍,他用的是這種戰術;擊潰項梁軍,他也是用的這種戰術。現在,他故技重演。

鉅鹿之戰結束的二世三年(前207年)十二月,王離軍被殲,章邯孤軍失援,面對的既不是如同周文軍那樣的臨時糾合起來的烏合之眾,也不是驕兵懈將的項梁軍,而是血戰大勝之後毫無鬆懈、步步緊逼過來的項羽統領下的各國聯軍。

更為嚴重的是,由於秦王朝政局變化的結果,章邯在政府內部已經失去了依靠和後援,開始受到懷疑、猜忌和指責。

二世政權的建立,基於皇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三人政治同盟的結成和奪權成功。政權建立以來,皇帝胡亥、丞相李斯和郎中令趙高是新政權的核心,一體同心牽引秦帝國的三駕馬車,共同執政。執政之初,胡亥以幼子僭越即位,既缺少政治經驗,又缺少政治資本,為了清除帝位的覬覦者,埋頭於與兄長之間的骨肉之爭。

趙高以中車府令超升郎中令,外不能服公卿大臣,內不能服郎中宦者,如何有效控制宮殿內衞,協助二世掌握宮廷權力,是他專注的急務。丞相李斯是先帝老臣,德高望重的公卿首席,政績卓著,富有執政經驗,得胡亥信任,受趙高敬重,在三駕馬車的二世新政權核心當中,唯有他能夠溝通新宮廷和舊政府,協調二世皇帝和先帝舊臣間的政治關係。新建的秦王朝二世政權,施政治國的主角,無疑是李斯了。

章邯是李斯信賴的先帝舊臣。始皇帝陵園工程,名義上的總負責人是丞相李斯,舉凡上奏彙報,由李斯領銜署名,真正負責具體工作、親臨現場監督工程的人,則是少府章邯。少府是九卿之一,相當於內務大臣,負責帝室的財政和宮廷內務,是政府的主要閣僚。這時候的李斯和章邯,上下一體,同心協力。

周文軍進入關中時,身在驪山的章邯建議赦免刑徒編入軍隊,協助京師軍抗擊敵軍。他的建議因為李斯的支持而得以實行,章邯由此取得秦軍的指揮權。擊退周文軍以後,章邯得到帝國戰略後備部隊的補充,組建帝國中部方面軍出關作戰,成為秦軍的主力。出關以後的章邯,源源不斷地得到帝國政府的後勤支援,軍事進展順利,戰功卓著,被任命為負責鎮壓叛亂的帝國秦軍的總帥,統一協調各部秦軍的行動。


章邯的政治崛起和軍事勝利,其背後的支柱是李斯。這時候的章邯和李斯,是將相兩翼,內外一體。將相和,天下安,李斯與章邯間的信賴合作,是秦軍順利平定叛亂的政治基礎和安定條件。然而,就在章邯軍順利進軍關東、逐一平定各地叛亂的時候,二世政權內部出現了重大的政治裂痕,丞相李斯和郎中令趙高陷於權力鬥爭,二世皇帝最終站在了趙高一邊。

自從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等先帝老臣被誅殺,趙高出任丞相當政以後,章邯在朝廷上已經失去了內援。鉅鹿戰敗,王離軍被殲滅,身為秦軍總帥、統領中部軍掩護王離圍攻鉅鹿的章邯,已經受到朝廷方面嚴厲的責問,感受到巨大的壓力;爾後連連退守,朝廷方面責讓促戰的使者,接二連三抵達軍中,更使章邯陷於內外交困的苦境。

隨着趙國將領司馬卬統領一支趙國軍隊由上黨郡南下,突入河內郡西部抵達黃河孟津北岸,大有渡過黃河、進人三川郡的動向。司馬卬軍進入孟津北,切斷了河內郡與河東郡的聯繫,如果司馬卬軍渡孟津攻佔三川郡,河內的章邯軍將被徹底包圍,糧道也將被斷絕。然而,也就在這個時候,已經進人潁川郡的劉邦軍突然進入三川郡攻佔孟津,迫使司馬卬軍放棄了南渡的意圖。

爾後,劉邦軍由孟津攻擊洛陽失利,被迫又退回穎川,三川郡再次回到秦軍的控制當中。

劉邦軍攻佔孟津,是不願意看到攻取關中的功業被司馬卬奪去,使自己失去奉懷王之約做秦王的機會。劉邦軍和司馬卬軍的齟齬失算,使章邯軍一時轉危為安,免於被徹底包圍的命運。不過,司馬卬軍的這次行動使章邯深感後方不穩,前後失據。他決定派遣長史司馬欣專程前往咸陽,向朝廷説明情況,請求增援。


狐疑失望之餘,恐懼有變,司馬欣決定返回軍中。返程時留了個心眼,不敢走來時的大路。果然,趙高得到司馬欣返回的消息後,緊急派人追捕,司馬欣已經繞小道返回章邯軍大營。

形勢急轉直下,章邯已經沒有猶豫迴旋的餘地,他再次派遣使者到項羽軍大營,正式表示談和約降的誠意。項羽召集各路將領集會,議論是否接受秦軍有條件投降。會議上項羽表示,我軍糧草日漸短缺,準備接受章邯的請求,約盟受降。項羽一語定乾坤,諸將皆表示聽從上將軍決斷。

二世三年(前207年)七月,二十萬秦軍放下武器,停止抵抗。項羽率領楚軍及諸侯國聯軍將領,與章邯率領的秦軍各部將領相會於洹水南岸的殷墟,築壇結盟,歃血起誓,簽訂約降協定。章邯面見項羽痛哭流涕,既有往日對戰廝殺的恩怨,也有當今趙高逼迫的無奈,更有愧對先帝故國的恥辱。

項羽許諾破關中後以章邯為雍王治秦,將章邯安置於楚軍大營隨同行動,任命司馬欣為上將軍,統領秦軍。儘管項羽坑殺了秦國降軍,但是項羽還是分關中之地給秦人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元年(前206年)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漢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