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學校”網絡微視頻大接力開啓
從青春視角記錄國家變化
“沿着校園熟悉的小路,清晨來到樹下讀書……”伴隨着《校園的早晨》青春洋溢的旋律,12月1日,“我和我的學校”網絡主題接力活動啓動。北京大學、廈門大學、陝西師範大學3校率先推出微視頻,用青年學生的視角,帶領廣大網友感受學校、國家這些年的發展變化。緊接着,浙江大學、蘭州大學、天津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以及北京、河南、浙江等省市的學校紛紛加入接力,在各校新媒體平台推出微視頻,一場從青春視角、用青年行動講述國家變化和自己感受的行動在全國學校中傳遞開來。
從頤和園路五號到雲南省彌渡縣 學校的邊界在拓寬
“北大是常為新的。”這是魯迅先生曾經對北大的評價,亦是百年之後北大日新月異校園文化的精準寫照。
此次北京大學《我和我的學校》微視頻,以“十三五”期間北大支援雲南省彌渡縣脱貧摘帽為主線,以來自雲南彌渡的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018級本科生許昊和北京大學掛職幹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勤勞村駐村第一干部魏培徴為主人公,講述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的變化。
對許昊來説,學校是她在大山深處時的夢想。身處燕園,許昊體驗着北大每一天的創新,體驗着新思想、新發現為古老的學校注入的新鮮活力。
對魏培徴來説,作為掛職幹部,雖然遠在西南邊陲,感受到的卻是學校邊界的拓展。“每年學校選派優秀畢業生前來雲南支教,將最新的扶貧政策、理念、資源帶到彌渡,最優秀的專家學者亦將最新最熱的話題帶來彌渡,與大家分享。”魏培徴説。
從頤和園路5號,到雲南省彌渡縣,學校的邊界擴大着,常新的校園精神被帶到更多、更遠、更需要的地方。
創新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重要
華東師範大學《既是弄潮兒,也是追夢人》的微視頻記錄了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號召下,學校湧現出的一大批創新創業成果。
“我是在學院這麼多專家教授紮實的研究基礎上孵化出來的一棵小苗,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強大支撐,我才有機會在眾多雙創項目中脱穎而出。”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8級博士生趙文祥這樣講述自己的5年成果。
談到過去5年的改變,趙文祥説:“我覺得成長在一個鼓勵創新創業的新時代非常幸運,過去5年,我從一名在讀博士生成長為一名生物醫藥行業的創業者,藉助學校雙創平台,公司與多家藥企達成了總金額達5500萬餘元的研發項目合作。我們在疫情期間研發的全人源中和抗體,已成為國內新冠病毒檢測試劑核心原料的最大供給源。”
不少同學發出這樣的感慨:“現在,創新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重要。”
用科技引導創新也成為很多高校微視頻的焦點,擊中了很多學生科技報國的心。
“我國第一艘高校海洋科考船‘嘉庚’號開展重大科研調查29航次,總航程8.6萬海里。”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2019級博士生倪司麟説:“這艘凝聚着廈大無數老師心血的船,讓我堅定了繼續做海洋科研的決心。”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教書
陝西師範大學的微視頻《答卷》記錄了一名普通大學生從入校、在校成長成才再到西部支教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青年學子真切體會到了“西部紅燭精神”的真諦,立下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教書育人的宏大志向。
就像該校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2017級公費師範生劉倩所説的那樣,推廣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實現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深度融通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這一點一滴的變化,在師大的時間軸上悄然發生着。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該校更是停課不停學,利用自身師範教育優勢線上幫扶戰疫一線工作人員子女。“作為一名公費師範生,我也即將走上三尺講台,為祖國基礎教育事業貢獻青春和力量。我們是西部紅燭,為祖國閃耀,我們是師大學子,為中國而教!”劉倩説。
據瞭解,此次“我和我的學校”網絡主題接力活動,通過微視頻接力聯動的形式,旨在讓全國的青少年學生都參與進來,通過身邊的故事深刻感受偉大祖國“十三五”時期的發展建設成就,積極暢想“十四五”及2035年的美好藍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