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
可以説,當陽縣一戰,讓兩員蜀將聲名鵲起,一個是當陽橋上喝退敵兵的張翼德,一個是長坂坡上七進七出的趙子龍。粗略看來,相比之下趙雲的“武力值”顯然要高出一截,但實際上趙雲之所以能全身而退,高超的武藝並非全部因素。
在多次衝鋒的過程中,趙子龍總共幹掉了近五十名敵將。説句實在話,這些曹將都是些“無名之輩”,並不是成名已久的名將。名字出現在書中的,有被一槍戳死的淳于導、夏侯恩、晏明、鍾縉等,也有被一劍砍死的鐘紳。
顯而易見的是,這些武將都是些不入流的雜牌將軍,他們的名字在書中出現的頻率屈指可數。可以説,在長坂坡一戰中,唯一一位與趙雲交手的名將,僅有張郃,但是,趙雲非但沒有解決這個強敵,反而被逼退了。
原文如下:“趙雲更不搭話,挺槍便戰。約十餘合,雲不敢戀戰,奪路而走。”要知道,張郃的戰鬥力在全書中算是非常高的,這可是演義後半部的戰力天花板,或許只有姜維能與之較量幾回合,其他人均不是“三合之將”。
當陽縣一戰中,張郃的表現已頗為突出,全盛時期的趙子龍在他手下走了十招,然後,便轉身撤退了。從這裏就能看到,此時的張郃已具備名將的潛質,只需假以時日必成氣候。不過,若説此時的張郃勝過趙雲,亦是萬萬不可能的。
且看書中原文説的是“不戰而走”,用的是“走”而不是“逃”,僅一字就體現出從容不迫的意味。但是,從容不迫不代表必能戰勝,此時的趙雲已衝殺了幾個回合,體力上必有損耗,再加上,懷裏抱着個大胖娃娃,武功無法盡數施展,想打贏張郃亦十分艱難。
從這些描寫中,我們能看清的事實是:趙雲雖能擊敗那些雜牌將軍,但是,像張郃這種武藝過人的名將,還是能給他造成致命威脅的。即便張郃個人力量無法攔住趙子龍,那麼,集全部曹軍猛將之力,想要讓他寸步難行也是很簡單的。
然而,趙雲為何能保證全身而退,其中,又有什麼隱情呢?
再來引一段原文:“忽然一道紅光,從土坑中滾起,那馬憑空一躍,跳出坑外。”這道“紅光”指的是什麼,是趙雲的坐騎嗎?非也,在本章末尾的詩裏,我們能看到這樣一句:“四十二年真主命,將軍因得顯神威。”
實際上,這紅光是一種玄之又玄的東西,就是劉禪的“真主命”。趙雲之所以能安然無恙地殺出重圍,就是因為懷裏的小嬰兒賜予他的福氣。對此,小説裏亦明確指出:“此亦阿斗之福所致也。”
戰場之上,刀兵無眼,一個不慎就有可能受傷。即便強如關羽,在幹掉了顏良文丑後也難免會身中飛箭。説起來,趙雲的情況可比關二爺斬殺二將時危機的多,可偏偏他能保證九死一生不受半點傷,這無疑是戰場上的神話。
羅貫中先生本就傾向於蜀漢,所以,一眾蜀將在他的筆下都會得到優待與加持。實際上,歷史中的趙雲哪有那麼神勇無敵,阿斗的“真主命”更是無稽之談。所以,拋開那些玄之又玄的説辭,我們再來重新審量這場戰鬥。
其實,這一切都是曹操的功勞,若非此人手下留情,趙子龍早已被射成了刺蝟,哪還會有後面的故事?
當曹操在戰場中看到那員英武的猛將四面衝殺,勇不可當時,説了這樣一句話:“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隨後,曹老闆還親自下達了命令,告訴各個部門禁止放冷箭,一定要捉活的,“趙雲因此得脱此難。”
類似的橋段,還發生在關羽“過五關”的情節中。在百萬軍中,這兩名猛將之所以能安然無恙地“七進七出”,完全得益於曹老闆的愛才之心。倘若,曹老闆鐵下心來,命令諸部萬箭齊發,什麼武器超羣,什麼天命所歸,通通都要被射個稀巴爛。
而在這場戰鬥中,曹魏沒有派出什麼成名已久的武將,如:許褚、張遼等,也是有原因的。長坂坡一戰中,曹操曾派曹洪詢問“軍中戰將可留姓名!”由此可見,當時的趙雲只是個“無名小輩”,他的名氣是這場戰鬥之後獲得的。
在古代,但凡名將都是十分自傲,甚至,自負的,他們怎會與這種無名小卒動手呢?如果打贏了,自己的名聲不會因此得到提高,打輸了還會徒增別人的名氣,所以説,這筆買賣怎麼看都不划算,他們自然不願意幹。
參考資料:
【《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