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 | 不能讓校外培訓再造一個“教育體系”

不能讓校外培訓再造一個“教育體系”

編者按

教育事業,事關國家和民族未來。特別是以中小學為主的基礎教育,本應是一個公益性為主的良心事業,但事與願違,隨着校外培訓“香餑餑”越蒸越大,教育已成為一些人逐利的戰場,甚至一些資本把教育作為賭場。校外培訓如火如荼,學生、家長苦不堪言,卻又難以自拔。教育的資本化、產業化加重了百姓家庭經濟負擔,加大了孩子學業壓力,帶壞了教育行業風氣。

校外培訓之路到底該如何走,其中存在的問題究竟該如何治理,需要社會各方面、各有關部門共同努力研究解決。從今天起,半月談將推出“校外培訓系列評”,以引發各方面深入探討。

半月談評論員 儲朝暉

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在學校這一國民教育體系之外,培訓機構正在構建另一個“教育體系”。

根據相關統計,在2018年國務院印發《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之後,校外培訓機構總數在2019年新增到達近60萬家峯值,2020年又新增40餘萬家,註銷10餘萬家,機構總數遠超同期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數量。加上同一培訓機構可以多點辦班,客觀上,校外培訓機構已成為國民教育體系之外,有着巨大影響力的存在。

實際上,多數培訓機構鑽了教育評價體系和考試招生制度不完善的漏洞,不注重開展全過程教育,只關心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一些學生和家長受“唯分數”“唯升學”影響,也僅從提高考試分數出發,將越來越多的時間、精力和資金用在參加校外培訓上,越來越多的學生難以依據國家義務教育的課程標準、課時安排、教育程序,完整、系統地接受義務教育。

學校教育、家長、學生、教師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校外培訓機構綁架,校外培訓大有再造一個國民教育體系的趨勢。

校外培訓的大量出現,在治理過程反覆變身存活,已成為全社會的關注焦點,將學生和家長置於兩難面前:是選擇快速“提分”以應對短期、功利需求,讓孩子上一所“好”學校;還是選擇依據規範和規律,循序漸進獲得健全成長。

現實中,大多數家長不能理性選擇,焦慮情緒產生不斷蔓延,帶着孩子湧入培訓機構加入“提分”競標賽。培訓機構又利用家長“不願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攀比心理營銷,推高家長和學生對校外培訓的需求和依賴,使得不少孩子失去童年、失去自主、失去生成志向的最佳時機,背上超重負擔,損害身體健康,形成被動型人格。這或許能在“提分”競標賽中實現短期功利性願望,卻可能影響到每個孩子、每個家庭的長遠幸福,甚至可能影響到國家發展、民族前途。

面對這種愈演愈烈的不良趨勢,任何一位有責任感的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必須讓越來越多的教育當事人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大範圍過度培訓直接影響到教育考試評價結果的真實性,阻礙了教育實質公平;違揹人的成長髮展規律,不利於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和人的健康成長;擠壓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時間、內容和價值取向,難以實施完整的教育,與“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相背離。

立德樹人,是“十四五”時期和未來更長一段時期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根本任務,確保國民教育體系的健全和正常運行是完成這一任務的基礎。

治理寄生在現有教育體制機制和考試招生制度上的培訓機構頑疾,需要防止它們在現行教育體制外的一條利益鏈上運行,自成體系;需要引導教育培訓機構遵從教育方針,為學生多樣性學習服務,成為學校教育資源不足的有效補充。只有整體形成良性教育生態,才能更有效推進教育現代化,提高教育質量,建設教育強國,培養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人。

(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0 字。

轉載請註明: 半月談 | 不能讓校外培訓再造一個“教育體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