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高考舞弊”大案錄取五十二名全是南方人,朱元璋重考

我們都知道,高考時同一學校在不同省份錄取的名額和分數不同,比如大家都想去清華北大,但清華北大在有些地區的錄取分數要比北京高一些,錄取名額也比北京少一下。據説這種制度有效地保證了教育公平。
那這種制度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有學者考證説,是從朱元璋時期,而且,是從一個“科舉舞弊”大案開始的。

明朝“高考舞弊”大案錄取五十二名全是南方人,朱元璋重考
公元1397年,這一年是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已經當了三十年皇帝。窮苦孩子出身的他,特別注意教育公平,希望每個考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機會。
當年在首都應天府(現江蘇南京)舉行了第九次國家級考試,學生們從各地趕來,希望鯉魚躍龍門,走上當官的道路。
考試過程很順利,但放榜的時候出事了:人們發現,錄取的五十二名考生,籍貫全是南方人!
這其中莫不是有什麼貓膩?
善於推理(八卦)的人們很快就得出了結論:主考官劉三吾籍貫湖南,是南方人,所以他錄取的也是南方人,這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視。

明朝“高考舞弊”大案錄取五十二名全是南方人,朱元璋重考
當時劉三吾已經八十歲了,高居大學士之位,他不但學問好,而且為人胸懷坦蕩,光明磊落,所以給自己起個外號叫“坦坦翁”。“坦坦翁”聽有人説他科舉舞弊偏袒南方考生,並沒有放在心上,抱着“身正不怕影子斜”的想法,繼續主持後續的考試流程。
那劉三吾到底有沒有作弊呢?真沒有。
南方考生考得好,是由當時的學術環境決定的。唐宋之後,北方戰亂頻仍,而南方破壞程度較低,經濟和文化都漸漸超過了北方,所以南方考生考得好,確實是因為“硬實力”。
但“主考官舞弊”的社會輿論漸漸開始發酵,認為不公平的北方學生大呼冤枉,這種呼聲傳到了朱元璋耳中。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個多疑的人,總覺得“有人想害朕”;而且,作為一個統治者,他優先考慮的不是事情真相而是政治影響。朱元璋認為,如果這件事沒處理好,就可能會寒了北方讀書人的心,影響社會穩定。
所以朱元璋命令侍讀張信組織十二個人重新閲卷。這個張信是個鐵憨憨,完全沒有理解領導的用心:領導要的是社會穩定,他的做法是尋找真相。張信把卷子看了一遍後,得出的結論是主考官劉三吾做得沒錯,南方學生就是比北方學生成績好。為了證明自己的結論,他還拿來一批卷子給朱元璋,有對比就有真相。
張信不懂配合,朱元璋氣得不行。有“鐵憨憨”就有“機靈鬼”,這時有人讀懂了朱元璋的心思,向朱元璋上奏説,張信故意拿北方學生中差等生的卷子給朱元璋看,這是要包庇劉三吾,欺騙皇帝。
朱元璋勃然大怒,也不管事情真相如何,就將張信與副主考官白信蹈等二十餘人凌遲處死,將主考官劉三吾發配邊疆。
真特麼冤!

明朝“高考舞弊”大案錄取五十二名全是南方人,朱元璋重考
處理了考官隊伍後,朱元璋親自主持,重新考試。放榜後,一共錄取了六十一人。大家驚訝地發現,這次錄取的全部是北方的學生。但這次沒人敢多説啥,大家互相遞了個眼色,心照不宣。
這件事對未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這時開始,科舉考試開始找平衡。到公元1425年,政府正式規定南方省份和北方省份錄取比例為6:4。宣德年間,又分出中部省份,規定南方錄取五十名,北方錄取三十五名,中部錄取十名。
後來錄取比例有所變化,但這套不同區域錄取名額不同的制度,卻開始流傳下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24 字。

轉載請註明: 明朝“高考舞弊”大案錄取五十二名全是南方人,朱元璋重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