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宋太祖死後,弟弟宋太宗為何能繼位,是因為他弒君篡位嗎?

由 納喇曉枝 發佈於 經典

“燭影斧聲”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謎案。一千多年來的,有無數人對其進行了各式各樣的解讀。時至今日,人們對這個故事仍然莫衷一是。
皇家宮廷秘聞,歷來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然而這並非“燭影斧聲”故事被廣為討論的真正原因。這起事件之所以能成為宋朝歷史的關鍵詞之一,還是因為它涉及到了宋太宗繼承皇位是否合法,以及這是否符合宋太祖的本意。
一、“燭影斧聲”出自何處
“燭影斧聲”的故事,最早來源於一個名叫文瑩的和尚。
文瑩和尚,俗姓不詳,字道温,錢塘人,主要活動於北宋仁宗朝,其主要著作就是這部《續湘山野錄》。
這裏,我們不賣書包,只將其中涉及到的“燭影斧聲”故事,用白話文轉述如下:
1、宋太祖還沒有發跡時,曾經遇到一個道士。道士説宋太祖將來能成為皇帝。
2、宋太祖得天下後,又遇到了這個道士,於是便問他自己壽命幾何?這個道士説:如果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晚是晴天,你可以多活12年,如果不然,那就要抓緊安排後事。
3、到了十月二十日這天夜裏,宋太祖看星光滿天,十分高興。然而,天上轉眼又陰霾四起,下起了大雪。宋太祖感覺不妙,就請自己的弟弟趙光義來宮中飲酒議事。
4、宋太祖屏退左右,與弟弟對飲。席間,外面的宮女宦官看到屋內燭影下,趙光義有推辭的動作。
5、飲宴結束後,哥倆一起走出房門,宋太祖拿着斧,用力戳地上的積雪,回頭對趙光義説:好做!好做!
6、宋太祖接着回寢宮休息,而趙光義也沒有出宮,就在宮中其他房間過夜。
7、宋太祖當夜鼾聲如雷,等到聽不到動靜時,內侍前去查看,發現他已經駕崩。於是,趙光義接受遺詔,在靈柩前繼位,是為宋太宗。
這個故事雖有板有眼,但其實充滿了荒謬的怪力亂神。
首先,一個道士能預言未發跡時的趙匡胤將成為天子,還能準確計算出他的死期。這讓整個故事成為典型的野史怪談。
其次,退一萬步講,即便這個故事屬實,其中也沒有任何關於趙光義弒君的痕跡。
宋太祖根據道士的預言,知道自己即將壽終正寢,於是連夜召弟弟入宮,將國事相托,按照古人的講究,趙光義當然要推辭,於是就有了“燭影”之説。而最後,趙光義還是接受了皇位。
之後,兄弟二人走出門外,宋太祖拿着斧戳雪,對趙光義説:好好幹,好好幹!
對於“好做”二字,有人竟然能曲解為“你做的好事”、“你好自為之”,這實在叫人匪夷所思。
對於這裏提到的柱斧,後人有三種推測:一説是道士用的拂塵,一説是老人用的枴杖,一説是手裏把玩的文玩。
《宋史》中有宋太祖用斧砸掉大臣門牙的記載,所以,對比之下,柱斧是一種文玩的可能性最大。
這種柱斧,即便是能拋出去砸掉人的門牙,但要置人於死地,恐怕沒那麼容易。而且,就算柱斧能算是兇器,它可是握在“一條盤龍棍打下四百座軍州”的宋太祖手裏的。
所以説,文瑩和尚寫的是野史、小説家言,而且就算是不足為信的故事,他也沒有並表達宋太宗趙光義“弒君篡位”的意思。
那麼,宋太宗趙光義繼位的真相,又是什麼呢?
二、宋太宗繼位的真相
皇位的交接,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説是頭等大事。所以,在一般的正史中,對於前任皇帝如何傳位於繼任者,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但在宋史中,這個過程卻相當簡約:“癸丑,太祖崩,
帝遂即皇帝位。”
這裏的“遂”字大有深意,它不同於我們通常所認為的“於是就”,其意思是“特書曰遂,所以別於受遺詔而繼統之君也”。
啥意思?就是説,宋太宗是在沒有先皇遺詔的情況下,繼承大統的。
編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曾經寫過一本歷史筆記叫《記聞》,其中詳細記敍了趙光義即位的過程,這裏也不掉書袋,用白話文轉述如下:
宋太祖突然駕崩,宋皇后得知後,讓宋太祖身邊的大宦官王繼恩去召宋太祖第四子(實際上的次子)趙德芳進宮。
宋皇后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讓自己偏愛的趙德芳即位。然而,王繼恩認為太祖平時一直想傳位於趙光義,於是就自作主張走到趙光義府上,勸説其立即進宮即位。結果,趙光義進宮後,宋皇后大吃一驚,知道大勢已去,而趙光義也表示要“共保富貴,勿憂也”。
從這個故事來看,宋太祖身邊的大宦官王繼恩,竟然直接決定了宋朝第二任皇位的歸屬。那麼,這個故事是否靠譜呢?
司馬光作為北宋中期的重臣,是不會也不敢在北宋先皇們的皇位繼承問題上胡言亂語、信口開河的。而他同時身為史學大家,其著史態度也是極為嚴謹。另外,這個故事也可以在《宋史》中得到佐證。
在《宋史·王繼恩傳》中,可以找到這樣的依據:
“繼恩初事太祖,特承恩顧。及崩夕,太宗在南府,繼恩中夜馳諧府邸,請太宗入,大宗忠之,自是龐遇莫比。”
但是,宋太宗趙光義雖然擺脱了“弒君篡位”的嫌疑,但他的皇位,也確實疑似從趙德芳手上“搶來”的。因為宋太祖是睡夢中猝死,趙光義並沒有宋太祖生前的傳位詔書,他是搶先一步進宮,“自立”為帝。
這一點,在北宋鄰邦遼國的史書中寫得更加真實:
“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遣使來告。”(《遼史》)
三、趙光義繼位符合宋太祖的心意嗎
寫到這裏,我們大體可以還原趙光義繼位時的場景:宋太祖突然去世,還沒來得及交代後事。趙光義在沒有先帝遺詔的情況下倉促繼位。但因為沒有法定文書,這一切顯得“來路不正”。
那麼,如果宋太祖泉下有知,這一切是否符合他的心意呢?
從唐朝末年到五代,因為時局動盪,太子制度被廢止了近一百年。五代時期,多數王朝以親王兼京尹為儲君。
“親王”很好理解,就是皇帝的兄弟或者兒子們中被封王者,而所謂的“京尹”,就是首都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作為五代時期的中原王朝來説,“京尹”就是著名的開封府尹。
宋太祖一朝,趙光義的地位一直扶搖直上,做到了晉王、開封府尹,並於太祖出征時負責留守京師。趙光義儼然已經成為大宋二號人物和實際皇位繼承人。
而反觀宋太祖的兩個兒子,雖然均已成年,但卻都沒有封王,更沒有等同於太子的地位。
所以,趙光義長期是宋太祖心中的儲君,且實際上長期位居儲君之位。
也正因為此,他的個人實力得到了空前膨脹,其手下文武幕僚雲集,堪稱一個候補朝廷。這也是他能夠在沒有太祖遺詔的情況下,順利奪取皇位的重要原因。
當然,也有人認為宋太祖在晚期準備栽培自己的兒子,廢掉趙光義。這當然也合乎常理,只是他還沒有完成這項工作,就已經駕鶴西行。而他留下的權力真空,只能由實力雄厚的趙光義去填補了。
即便是趙德芳當時搶先一步獲得皇位,也無法與趙光義這個權術高手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