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沒有年輕人願意去影城上班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經典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 呂世明,編輯 山甲。36氪經授權發佈。

“無人駕駛”“無人餐廳”,當然,也有很多人暢想過“無人影院”。

但説到底,電影院仍然歸屬於服務行業,這也就表明無論未來網絡如何發達、人工智能如何先進,影城都無法避免要使用一定數量的人去做一些基本服務工作,但就當下來看,電影院員工的招聘越來越難了。

根據不完全的統計,現在內地一二線城市的服務員小時工平均時薪在15-25元左右,電影院方面則普遍在同一區域要低2-5元,這完全違背了基本的市場規律。

影城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和職能人員往往會平行流動,會在同一個區域內循環,但普通員工,卻容易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很難再在影城長久供職。外賣員、專車、銷售、都是他們認為可以替代的工作。

短暫經歷了《八佰》和國慶檔幾部影片的熱潮後,內地電影市場重新回到冷清,甚至迎來了單日票房連續低於三千萬,周票房僅3.6億的尷尬局面。

這對於影城日益增加的成本而言,並不是什麼好消息,開源節流肯定是必須的,如何合理用工也成為大部分影城要面臨的重大課題,目前的情況有迫使影城無法完全捨棄掉普通的底層員工,大家面臨的尷尬局面已經非常的緊迫了。

不客氣的講,可能在未來相當的時間內,影城不作出一定的取捨的話,大家要面臨一定程度的上的用工荒了。

假期是戰場、三班倒……沒有年輕人願意去影城上班

不去聽什麼雞湯和勵志文章,其實當代的年輕人,特別是非一本和名牌大學出來的本科生,大部分普通人所從事的工作可能都是一些社會服務型的基層工作,這一點從某種程度上還是沿襲了長久以來中國社會對工作一貫的分配策略,只不過當下社會年輕人自主選擇性要寬泛了很多。

其實對於大部分服務行業的人員而言,在哪個行業供職所付出的工作強度整體上不會有太大的區別,內地也會根據每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制定不同的薪酬標準,只不過在電影院方面,他多少和其他服務行業有一定的區別。

▲影城標準的組織架構(來源於網絡公開資源)

首先來看,除了影城的管理部門之外,目前影城所聘用的大部分基層員工集中是票務、常務&賣品專員。同時目前幾乎所有的影城都已經把票務和賣品專員合二為一,這樣也節約了一些人力成本。

不過影城的工作時段要比餐飲和商場其他商户特殊一點,往往會出現23點之後下班的情況,甚至還有零點場次。只不過疫情導致零點和較晚場次鋭減,但觀眾之前的一些消費習慣沒有改變,導致部分影城仍然需要安排23點之後的場次。

沒有餐飲業的湯湯水水、也沒有零售業的問閒顧客,看起來似乎電影院的普通工作人員還是蠻幹淨和清閒的,但實際上三班倒,每個班次幾乎都要站足七八個小時,面對形形色色的情況不是完全確定的顧客,影城普通員工的工作強度並不低。

但普遍來看,影城的薪酬標準在整個服務行業中幾乎是最低的,餐飲業基本都會供應一兩餐,零售業有售貨提成的各種補助,影城這方面如果是以小時計的薪酬通常會給予一個較低的補助,這肯定不如上述行業更實惠。

人性化一點的還會給下班晚的員工一定的交通補助,但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寧可自己騎車回去,也情願把那份補償揣到兜裏面,只不過對於很多95、00後而言,打這份工是有悖於他們的初衷。

僱傭臨時工是常態,大檔期來了大家都“扛着”

“小時工肯定要僱的,暑假、國慶、春節……沒幾個人吃得消哦”

一位從業多年的影城經理就和我們表示,在暑期和國慶時,為了應對高頻次的觀眾,大部分影城都臨時僱用一部分員工,但事與願違,大部分被僱傭的員工都很難適應暑期和國慶的工作強度。

“除了《八佰》和十一期間,除了保潔之外,影城就靠7個人抗下來,誰也不敢生病,誰也不敢請假,因為任何一個人生病,他的崗位沒有人可以頂替,只能更多的加班。”

另外一位影城的經理如是説,同時她也表示,在臨時僱用員工頂不上來的時候,他們一些市場部和其他智能部門的管理者時不時也需要頂到一線去工作,售票&零售賣品幾乎是常事。

有時候並不是純粹為了省錢,而是的確招不到員工,根據不完全的統計,現在內地一二線城市的服務員小時工平均時薪在15-25元左右,電影院方面則普遍在同一區域要低2-5元,這完全違背了基本的市場規律。

原因在於大部分商場內的電影院現在都不比以往,很難成為商場內的消費拉動中心,因此很難讓影城方面開出高於和持平該區域內地薪酬。畢竟從表面上看,人流的減少會降低服務強度,減少相應的報酬看起來也是沒問題的。

不過比較麻煩的問題在於,內地影城經歷了十餘年市場化的運行,刨除掉部分仍有國營色彩的院線&影城,和極少一部分喜歡空降“外行親戚”領導的公司之外,大部分院線和影城其實已經做到非常完備的市場化和精簡,幾乎不存在養閒人和人浮於事的情況。

這也就使得,一人多兼項實際上並不會造成所謂的節省人工費用,反而會造成人力資源的進一步嚴重浪費,畢竟無論是對內是運營和對外的市場部,他們的職能都是無法被頂替和取代的,讓他們去頂替做場務和票房賣品這些臨時一會兒還行,這並不是長久之計,再節省也不應該在方面節省。

其實這些方面的問題在前兩年已經逐步的顯現出來,實話講網絡票務系統從某種程度上的確會減少人工,甚至有一些經濟特別發達地區一直試想要做無紙&無人值守影城。

現在從理論基礎上這些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但到了實際操作層面卻很難執行,用人仍然是影城的第一位,畢竟我們還是要直接&間接的接觸各種,觀影仍然是一個消費的體驗過程,這種體驗過程只要有人蔘與,就一定需要相應的人員做相應的服務,這也是影院區別於其他服務行業和網絡觀影的根本原因。

制定彈性工作薪酬、社會供需平衡能解決一些問題嗎?

相比於其他服務行業,電影院的淡旺季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其他譬如餐飲和零售業,他們幾乎有比較固定的營業收入波動,節假日的加成的確有,但絕對不會像電影院如此的誇張。

如何調整這種所謂的分配不平衡呢?其實挺簡單的,《勞動法》闡述的挺清楚,假日的薪金報酬會比平日提升二倍至三倍,這也是利用價格槓桿直接去調整供需矛盾平衡的方式方法。

事實上來看,大部分影城也會在節假日、寒暑假、春節國慶期間僱用一部分臨時工,但問題在於這部分時間的屬於用工的高峯,也是影城工作強度最大的時段,雖然在薪酬方面可能尚可,但會讓僱員倍感壓力和強度。

棘手的問題在於,平日的閒時影城基於各方面考量不太願意多花錢去僱用臨時工,大都用其他員工頂上臨時用一下,這就導致一種惡性循環。並不是一些影城現任的管理者不想解決這些問題,而是這些問題上報後,其他管理部門並不會從影城自身經營方面去權衡利弊,而更多從管理層面簡單的一刀切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事實上,如果不能在平日讓僱員體會到“影城還是有閒時,忙起來會多賺”這種趨同於其他行業的情況,就會讓僅在繁忙時刻用工的僱員很難堅持下來,甚至會認為他們的工作和薪水是完全不匹配的。

好的解決方式還是要儘可能在平日也能夠僱用一部分基層員工,能夠讓這部分人適應影城的工作節奏。其實當代青年人的社會適應能力都很強,大部分人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勝任絕大多數的工作,且更容易和年輕的觀眾溝通接洽。

當然在執行層面阻礙仍然是上級主管部門,不客氣的講,很多主管部門並不真正知曉和具體瞭解基層工作所要面臨的一些問題和困難,看起來很細緻到用一個臨時工的小事情,往往會導致和影響一個影城正常的運行和流轉,這一點往往容易被大家所忽視。

為什麼一些大院線和影管公司可以熬過疫情,就因為他們不會在細節上忽略和輕視,也不會因為節省一些用工成本而輕易解僱掉基層員工(或者説極少),今年的情況雖然很特殊,但大部分人還是基於個人原因和對行業態勢不明朗而離職,這也是蠻無奈的。

中國電影市場的結構仍然還是金字塔狀,底層員工仍然會支撐和維繫這座大廈,如果不能在薪酬方面給與大家足夠的保障,讓大家有信心和持續力在影城待上一段時間,是很難維持大部分影城平穩運行的。

其實只要渡過接下來的不到一週左右的時間,整個十二月的賀歲檔和未來的春節檔都會讓市場再次恢復,只要中國市場恢復良好,進口片即便選擇在海外流媒體上映,同樣也會選擇在中國院線提前上映,我們仍然需要一定數量的員工維繫影城的運行,這一點是不會有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