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員王睿伯——
璀璨的“天河” 夢想的征途
■本報記者 程雪 通訊員 張照星 國文成 王軼
散步的時候,王睿伯總會不自覺地走到一棟學生宿舍樓前。
宿舍樓裏的喧鬧景象,讓這位今年41歲的計算機學院研究員不由想起自己的青春時光。多年前,王睿伯也是從這棟樓出發,開始了追夢之旅。
從小時候在鄰居家“窺探”計算機的“真容”,到12歲時第一次邁入機房;從上第一堂編程啓蒙課,到保送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王睿伯成長的關鍵詞,始終繞不開“計算機”,繞不開“天河”。
走近王睿伯,我們不僅看到了一位年輕科研人員的成長與奮鬥,還看到了一代代“天河人”的追夢與超越。
“NO.1”:“天河人”永恆追求的使命
這一刻,時間彷彿凝固了。
屏住呼吸,王睿伯的目光緊緊盯着電腦屏幕上的排行榜。
2021年7月1日,在最新發布的國際Graph500排名中,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天河”E級計算機關鍵技術驗證系統,獲得單源最短路徑榜單世界第一、大數據圖計算能效榜單世界第一……
第一!又是第一!
此刻,王睿伯內心沸騰了。作為“天河”團隊的一員,他和同事們一路見證着中國超算事業的追趕與超越。對於“天河人”來説,“NO.1”就是他們打開世界的方式。
追求第一,也是刻在王睿伯生命裏的基因。
王睿伯的父親是大學裏的一名數學老師。小時候,看着父親每年都要重新做講義,王睿伯頗為不解:“課程都是一樣的,何必重新做?”
“一件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父親不僅這樣要求自己,更這樣要求王睿伯。此後的成長中,父親不斷向他強調:不能滿足於拿到“A”,要追求“A+”“A++”……
多年以後進入“天河”團隊,這裏永爭第一的氛圍,讓王睿伯嗅到了熟悉的味道。
超級計算機性能的發展速度遵循“千倍定律”——每10年超級計算機性能將會提高1000倍。一個個第一的背後,是“天河人”對超算體系結構、關鍵器件、核心軟件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的突破。
“天河”大樓,見證了“天河人”一個個攻堅克難的不眠之夜。天河一號和天河二號的許多關鍵突破,都是在凌晨三四點鐘產生的。“每到這個時候,燈火通明的天河樓總是一片歡騰。”王睿伯説。
在王睿伯眼中,“天河人”很多時候都是在“與自己較勁,與完美較勁”。
一次攻關任務,基本標準已經通過了,但為了將其中一個軟件的性能參數調整到適應硬件的最佳狀態,他們連續奮戰了3個月。
“我們已經習慣了去找最優解,就像做一道數學題,即使算出正確答案,也總想找到更簡便的解答方法。”王睿伯説。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句被他們掛在嘴邊的話,是“天河人”追求“NO.1”的體現。
如果回望中國超算的歷史,人們就不難理解,“天河”團隊為何對第一有如此深的執念。
超級計算機,是計算系統金字塔的頂端。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沒有高性能計算機,勘探的石油礦藏數據和資料,不得不用飛機送到國外去計算處理。
“中國要搞四個現代化,不能沒有巨型機。”初創時期的艱難和決心,映照在一個個倒在攻關征途上的身影裏——王育民41歲,張樹生40歲,俞午龍36歲,趙炎30歲……讀完這段歷史,網友感嘆:“我們應該為超算事業犧牲的功臣建一座紀念碑。”
成為“第一”、掌握屬於自己的核心關鍵技術,是告慰先輩最好的方式。
“天河”人對黑色特別熟悉:機房裏的機器是黑色的,機器的線路也是黑色的……很多時候,躺在牀上閉上眼睛,他們的腦海中也滿是跳躍的黑色和電腦屏幕上一行行滾動的代碼參數。很多次,他們通宵探討交流,一間間實驗室就是一個個攻關的戰場……
“中國速度”領跑世界的傳奇,也許用普通百姓的視角更為直觀——
中國超算剛開始立項時,大多數中國人還只能看黑白電影;今天,家長們可以領着孩子在電影院裏看動漫電影《大聖歸來》,動漫渲染的特效背後離不開中國超級計算機的支撐……
“這是一場激烈的爭先賽。”王睿伯告訴記者,最新公佈的全球超算500強排名中,“第一”已經易手他人。“在這個超高速賽道里,你追我趕是常態。我們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不斷超越自己。”
暢遊“天河”,最大的技巧是堅持
從水中一躍而起的瞬間,王睿伯確信自己找到了方向。
科研攻關遇到想不通的地方,王睿伯喜歡在下班後去游泳館裏游上半個小時,“找找感覺”。
跳進泳池,王睿伯靜靜感受水壓和水流作用在身上,“那是隻屬於自己的世界,可以讓我更加沉靜。”
游泳是一項需要耐力和毅力的運動。對於王睿伯來説,在“天河”中暢遊,更需要耐力與堅持。
王睿伯至今記得,剛來計算機學院上第一堂計算機課時的情景。
那是一個冬日上午。頂着風,冒着雪,副院長王志英攙着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推開大學階梯教室的門。這位老人,是我國大型計算機事業的開創者之一——胡守仁教授。當時已80多歲的他,精氣神十足。
那堂課上,胡守仁教授給王睿伯和同學們講述了“銀河”計算機的發展歷程。“他傳遞的信息,深深吸引着我們,讓我們對未來有了一個全新的想象。”王睿伯説,胡教授講課時流露出的對計算機事業的堅持和熱愛,遠遠超過了那堂課本身的知識價值。
如今,王睿伯也成為了中國超算事業的一分子。每每想到胡守仁教授80多歲仍在講台上堅持授課的樣子,他就對這項事業有了更深的理解:“暢遊‘天河’,最大的技巧是堅持。”
那年5月,某系統突發故障。收到反饋,王睿伯和同事們立即查找故障原因。一個月過去了,他們始終沒有找到,王睿伯着急了。
那段時間,王睿伯常常在下班後來到游泳館。跳進泳池,冰冷的水讓他清醒。“調試的過程,只能一點一點慢慢排除和定位。”王睿伯不斷告誡自己,“再多一些耐心,再多一些堅持。”
熬了一個又一個通宵,他們終於在一個早晨找到了故障點。
“堅持,有時候其實是沒有其他路可走,只能硬着頭皮向前,走着走着就有了路。”在“天河”裏暢遊,一個個故障點就像浮標一樣標定着王睿伯的“泳道”,也見證了他的堅持。
一次,在一項系統工程裏,王睿伯負責軟件和硬件的銜接工作。各分系統放在一起聯合調試時,出現的問題讓他崩潰:“計算機運算的錯誤常常不容易被發現,有時候系統運行一晚,算一萬次才錯一次。”
計算機技術和系統工程不容瑕疵,一個環節錯一點,誤差累積,最後的結果就相差十萬八千里了。那段聯合調試分系統的日子,為了快速找到問題,王睿伯和同事們24小時連軸轉。
完全封閉的機房裏,白熾燈一直亮着,沒有窗户,他們不知道外面是黑夜還是白天。他們也很少抬頭看掛在牆壁上的鐘表,對他們來説,時間概念是模糊的。
吃飯,沒什麼規律可言。那段時間,有人會把飯菜送到機房。常常一抬頭,看見別人在吃飯,王睿伯也跟着吃一點,但吃什麼都沒感覺,“體力勞動不多,也不是特別餓”。
2個月後,故障點終於被他們找到。那天正好是週末,王睿伯和同事們的慶祝方式很特別——刮鬍子、理髮和睡覺。
“鐵杵磨成針。”王睿伯用這句話總結了他們的經驗。在“天河人”眼中,一次次的堅持和重複,同樣藴藏着一切前沿技術研究的基礎創新與點滴積累:“那是自主創新靈感迸發的地方,是每一次創新突破取得進步的鋪墊和基石。”
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中,他們積蓄起了啃硬骨頭的底氣和信心。每當有了緊急任務,“天河人”的第一反應從來都是:“衝上去,拿下!”每當與世界一流對手同台競技,他們更是熱血沸騰,誓爭第一。
“狹路相逢,敢於攻堅克難者勝!”王睿伯説。
夢想指引的人生,不需要精算個人得失
去年五一假期,女兒跟着王睿伯第一次走進“天河”辦公樓。
機房裏,黑色機櫃整齊排成數行,持續發出高速運轉的低沉嗡鳴聲。指示燈不斷閃爍,“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正在飛速運行着。
小女孩仔細打量着爸爸工作的地方,一旁的王睿伯認真回答着女兒的每個問題。
在節假日,“天河”團隊裏有很多這樣跟在爸爸媽媽身後的“小尾巴”。當加班遇見假期,這羣“天河人”用這樣的特殊方式和孩子團聚。
“去年,孩子專門來天津看我。”“天河”團隊成員黃春告訴記者,當時,他們在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攻關,正處在一項任務的關鍵階段。
黃春的女兒在日記中寫道:“媽媽和同事叔叔們為解決一個問題,大年三十凌晨兩點離開機房,第二天一大早又迫不及待地開工了。我一邊看書,一邊看大家分析討論。儘管聽不太明白,但看着大家的樣子,我明白了什麼是熱愛。”
作為媽媽的“小尾巴”,黃春在哪裏工作,女兒就在哪裏學習。女兒的“自習室”總是搬來搬去,從辦公室搬到機房,又從機房搬到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
“我長大以後要像媽媽一樣,成為一名光榮的‘天河人’。”雖然“自習室”總是搬來搬去,但女兒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跟在媽媽身邊,看着媽媽和叔叔們工作,什麼叫熱愛、什麼叫夢想,不用過多講述,小女孩已感同身受……
不只是這一代,如果將目光投向更長的時間維度,你會發現,一代代中國超算人皆是如此——
曾經,“銀河”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慈雲桂許下夢想:“假如人生能夠實現一個夢想,我的這個夢就是要讓中國在世界高性能計算機領域能有一席之地。”
在每秒億次巨型計算機攻關關鍵時刻,慈雲桂手臂上長出許多小肉瘤。醫生懷疑是惡性,要他住院手術。慈雲桂怕耽誤時間,影響巨型機的研製進程,堅決不同意。
在計算機學院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天黑了盼望天快些亮,天亮了盼望天慢些黑,最好不要天黑。”向着更遠的未來,一代代“天河人”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奮鬥……
天上一條“銀河”,地上一條“天河”。中國超算從“追着跑”到“領着跑”的背後,是幾代科研人員的嘔心瀝血和傾心付出。但這羣最擅長計算的科研人員,從來沒有精算過自己的人生。
今年9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又將迎來新一批學生。王睿伯很想對他們説:“人一定要有夢想,夢想指引的人生,不需要精算個人得失……”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