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特寫:現在不愁“沒東西寫”了

  新華社上海1月23日電題:特寫:現在不愁“沒東西寫”了

  新華社記者吳振東

  “‘雙減’後,孩子們的課內外生活豐富多彩,寫作文有了豐富的素材。”上海市普陀區洵陽路小學校長朱乃楣向記者分享了這一令她驚喜的發現。

  作為一名從教30餘年的語文教師,朱乃楣喜歡從學生們的作文中瞭解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狀態,感知他們的內心世界。通過一學期對學生每週“隨筆”的觀察,她看到了明顯的新氣象:文字裏有生活了,情感也變得細膩了。

  朱乃楣略帶驕傲地向記者展示她手機裏保存的學生“隨筆”,其中一篇名為《母愛很珍貴》,學生寫道:“果然,有動靜!那聲音是從那抹紅色中傳出的,我隱約發現紅瓣兒在輕微搖曳。我探頭望去,居然發現了一隻鳥兒,它躲藏在那一簇簇紅花的下面,瞪着溜圓的眼睛也在看着我。它目光炯炯,羽翼閃亮,頸項隱約環繞着一圈暗紅色的珍珠……”

  “我後來瞭解到,這個孩子和同學偶然發現教師辦公室的窗台上有一個鳥巢,他們便利用每天課後服務的時間持續觀察,並把點滴發現寫進了作文裏。”朱乃楣説,因為校外培訓時間大大減少和作業減量提質,負擔變輕的孩子們又有了觀察周圍事物的“閒情逸致”,寫作素材便自然豐富起來,之前那些“沒時間寫”“沒東西寫”的抱怨已經很少再聽到。

  入冬後,洵陽路小學校園裏的梧桐樹被教師佈置了彩燈,天黑後就會點亮。這一愛心細節也被參加晚託服務的學生寫進了作文裏:“我揉揉眼睛,定睛一看,原來這不是星光,而是滿樹燈火!那燈火雖然並不強烈,卻是絨絨的、熒熒的……”

  除了校內的豐富課程和活動,校外生活的精彩也為學生們的寫作提供了“源頭活水”。“隨筆”裏,有他們參加週末球賽的滿足、參觀博物館的收穫、“打卡”城市紅色地標的感悟……

  “另外,寫作還需要語言的積累。我們做了統計,2021年全校學生人均閲讀70萬字,超過上一年約20萬字。這也得益於‘雙減’,孩子們有了更充足的課外閲讀時間。”朱乃楣説。

  “教育教學只有紮根在生活的土壤中,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朱乃楣説,接下來,洵陽路小學一方面將繼續以開放日的形式,讓家長走進課堂,瞭解“雙減”後孩子們的在校生活、可喜變化,減輕家長的教育焦慮;另一方面,將進一步拓展優質學習資源,引導孩子們貼近生活,實現全面發展。

  近日,作為上海市政協委員的朱乃楣,也把她的期待帶至上海兩會。她建議,進一步盤活社會資源,開放更多線上線下場館,充實“雙減”減出來的育人空間。

  數據顯示,“雙減”任務已在上海全面落地。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比例超過91%;校內外資源有效盤活,337家機構的985門藝術、體育、科技等課程已面向學校免費開放。

  根據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上海將健全“雙減”長效機制,提高課堂教學、課後服務、課業輔導等校內教育質量,完善培訓市場綜合治理機制。(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64 字。

轉載請註明: (教育)特寫:現在不愁“沒東西寫”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