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0多年前,一座古塔地宮被打開,裏面挖出一批寶藏,堪稱無價國寶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經典

一座傳奇古塔,一批珍貴寶藏。在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城西門,東臨綠色環繞的五島公園處,有一座古塔名叫妙通塔。古塔始建於北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為能仁寺(舊名“承天寺”)的主要建築之一。古塔用磚砌成,七級八面,高度為30多米。

1946年7月,在漣水戰役中,古塔遭到大炮密集轟炸,最終被炸燬只剩下基座。1998年3月,漣水縣規劃重修妙通塔。同年5月,施工隊進入古塔遺址探勘塔基。在清理2.2米深處的塔基磚頭時,發現在南面有一道地宮的拱門。施工隊不敢再繼續往下挖,於是緊急上報當地文物管理部門。當地文物管理部門當即派出專家組到古塔地宮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工作從1998年6月開始啓動,整個塔基被拆除,地宮中的珍貴寶藏第一次被挖了出來。

妙通塔用長條形灰磚所砌,石灰糯米漿灌縫,塔身非常堅固結實。古塔平面呈八角形,每邊長度為4.14米、對邊長度11米,殘存高度3.4—3.7米。地宮位於塔基的正中心,由甬道、宮室、供台組成。甬道有4道門,甬道長度為4.4米,有階梯相連通往頂部券頂,與拱門相連。甬道盡頭與宮室南牆相連,門道之間有千餘塊磚堵塞。

宮室為單間,平面呈方形,與甬道方向一致。牆面與地面為磚砌,用石灰糯米漿粘結勾縫。宮室高2.05米,南北東西長度1.3米,四角有圓形底柱,砌有八角藻井,井上有一塊長40釐米的正方形灰磚,磚底下鑲嵌着一面菊花紋銅鏡。供台與北牆相連,呈東西向長方形,長度1.26米、寬0.43米,高1.12米,供台上防止石函一個,供台下有一座單層須彌座。供台邊有石碑一座,高度為126釐米。

地宮之中出土了不少珍貴文物,文物主要藏在供桌上的石函內。出土的文物寶藏有金棺、銀槨、玻璃瓶、瓷瓶、金箍、麻胎小罐、雲母瓶、金釵等。打開金棺材後,又發現裏面有銀盒、佛牙、舍利子等。在石函底下和四周塞滿了1400多枚銅錢,還有3顆水晶球。在地宮藻井的四壁之上,還挖出了銅鏡1面。

石函1件,為青石雕刻,由上蓋、函身扣合而成,前面高寬、後面低窄,石函為棺材形狀。石函四周雕刻纏枝牡丹紋、芙蓉紋,石函正面雕刻守門金剛力士、兩個力士手持寶劍,力士後面刻着纏枝牡丹紋。石函一側刻着釋迦牟尼佛涅槃像,眾弟子圍在釋迦牟尼身邊表情哀慟。銀槨1件,銀槨又被稱之為銀棺,銀棺為長條形狀,銀棺之上刻畫纏枝花紋狀,銀棺後擋有佛足一雙,佛足底下鎏金,周圍飾以蓮瓣紋和雲氣紋。銀槨周身雕刻佛祖10大弟子悲慟狀,刻畫人物獨特、另外有神牛、獅子、神鳥等圖案。

金棺1件,金棺放置在銀槨之中,為赤金片剪切而成,棺身及蓋的折角處戳出小孔,以銀縷穿結。金棺頭大尾小,長度16.2釐米、寬度5.5釐米、高度7釐米、重量為193克。金棺之內藏着佛牙、銀盒、舍利子等珍貴文物。銀盒1件,出自金棺之中,盒子為子母口,盒子內存放着一位叫證因大師的骨灰。銀盒高3.7釐米、腹徑4釐米。佛牙2件,一件是動物牙齒,類似馬的臼齒。另外一件是木雕佛牙,仿造馬臼齒。

玻璃瓶1件,瓶口橫斷面為六角形,瓶身細長、直腹、溜肩,橫斷為七角形。瓶子高度12.5釐米,瓶內裝舍利子400餘粒。舍利子細如芥子,內含若干白色骨片。有銅鏡1件,圓形、小紐、花瓣紋紐座,內部有4朵菊花紋,上面刻有“千秋萬歲”四個字銘文。有銅錢1400餘枚,多數存放在石函內,銅錢最早的年代是漢武帝的五銖錢(前115年),年代最晚的是宋徽宗政和通寶(1111年)。

銅錢的類別為:開元通寶114枚,乾元重寶1枚,光天元寶1枚、景德元寶11枚等等。銅錢為歷朝歷代人們送入古塔祭奠之用。有金箍1件,金箍為純金所造,上面雕刻“米”字紋,下邊雕刻捲雲紋。金箍造型非常精美,具體用途不明。此外,還有麻胎小罐、雲母小瓶、金釵等器物,這些器物都造型精美,堪稱國寶級文物。

妙通古塔的建造風格,嚴格按照了宋代《營造法式》,構造嚴謹精巧,用料簡潔合理。古塔修建於北宋早期,古塔修建是為了正常證因法師的舍利子而修建。證因法師姓婁,字守堅,為北宋初年淮安人,曾經兩次進入皇宮,深得宋仁宗的青睞。證因圓寂之後,宋仁宗為其修建了承天寺,並將證因的骨灰、舍利子藏入古塔之中。

這就是妙通塔的來歷,這批出土的文物相當珍貴,最後送入當地博物館珍藏。妙通塔也在清理完地宮後重新修繕,至今在能仁寺還能見到寶塔。自此,妙通古塔地宮寶藏的發掘,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