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創制的這個制度,成為壓垮無數青年的最後一根稻草

公元281年,西晉太康二年,一位遼西郡的官吏作為優秀工作者,千里迢迢來到都城洛陽彙報工作並接受表彰,卻意外得知了母親早已身亡的噩耗。深受打擊的他號憤慟哭,最後嘔血不斷而死,年僅三十七歲。
曹操創制的這個制度,成為壓垮無數青年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個人叫趙至,放在歷史上,本來不算什麼舉足輕重的人物,既不是皇親貴胄,也沒有蓋世之功,卻被收入了正史《晉書》和被魯迅先生譽為“名士教科書”的《世説新語》當中。大概因為他的命運太具有代表性吧。可惜,這不是什麼好的命運,而是一出悲劇。
無數個趙至的悲劇的源頭,可以追到曹操。
徵兵制的崩潰
一個龐大的帝國想要維繫內外平安,必然要藉助強大的軍事力量。西漢時期施行徵兵制,即所謂的“更戍之法”。它規定男子全民皆兵,而且是強制性的。説白了就是,白當兵,不給錢。
西漢男子們,若沒有身體殘疾或者特殊關係,長到23歲就要開始服兵役了。比較好的一點在於,每個人只有兩年正式的兵役,其中一年在都城當衞士,或者去邊境戍守,一年在本地當材官、騎士,學習各種戰鬥技能。每年的八月,地方長官還要舉行考核。
曹操創制的這個制度,成為壓垮無數青年的最後一根稻草

陝西楊家灣漢墓出土漢代騎兵俑、步兵俑
服了這兩年的兵役之後,如果朝廷沒有徵召,那就老老實實在家種地或者搞點其他營生。一旦邊關有變或者某個諸侯王要造反,那就得去當兵打仗。
直到56歲,這個男子才能脱離兵役。
徵兵制曾經給西漢王朝提供了大量的兵員,保證它能夠維持下一場又一場的大規模戰役。不過,徵兵制也有一個前提,即朝廷需要有足夠的控制力。畢竟是“白玩”的事兒,朝廷不夠給力的話,那是抓不到人來當兵的。
到了東漢時出現了變化,地主豪強的勢力從東漢建立之初起就很強大,他們廕庇了眾多的人口。此消彼長,朝廷控制力弱了,僅靠徵兵制已經捉襟見肘,因此還得大量依靠募兵制,也就是朝廷出錢,僱人當兵。
曹操創制的這個制度,成為壓垮無數青年的最後一根稻草

東漢地主豪強的塢堡模型
東漢末,徵兵制正式崩潰。原因也很簡單——戰亂不休,百姓離亂。原本世代居住在某地的農民變成了流民,甚至保據山林,變為盜匪。所以諸侯們沒法子強迫人當兵了。
曹操的解決之道
作為漢末的風雲人物,曹操能夠成功統一北方,除了依靠手下的文臣武將,自然也需要強大的兵力。儘管曹操不斷試圖加強集權制度,可是仍然無法完全扭轉豪強們廕庇人口的趨勢,甚至他的手下就有許多這樣的人。
所以在征戰當中,曹操也採用各種手段來收集士兵,比如把投降的士卒們收為己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的“第一桶金”——青州兵,其前身是青州黃巾。
按照孟子的觀點,無恆產者無恆心,這些通過各種手段收來的士兵未必一心忠於曹操。所以,曹操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把將士們的家屬作為人質。
在東漢末的戰爭中,各方勢力往往朝不保夕,所以時常把家屬帶在身邊。也正因此,抓俘虜的同時,常常連同對方的家屬一同捕獲。曹操逐漸將士兵家屬們彙集到自己的大本營鄴城一帶定居,名為保護,實為牽制。
曹操創制的這個制度,成為壓垮無數青年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有人叛變或者逃亡,家屬就要遭受嚴厲的懲罰,也就是文獻記載的“軍徵士亡,考竟其妻子”。
這種做法其實很簡單粗暴,但也是在戰亂年代不得已的辦法。比如説,曹操一生中數得上的一次慘敗,是敗於降而復叛的張繡之手。他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愛將典韋都陣亡了。事後曹操總結教訓,認為張繡剛剛投降,不便把他們的家屬當做人質,以至於遭受慘敗,以後就再也不會這麼心慈手軟了。
逐漸地,這種辦法起到了穩固的作用,也逐漸規範化,士兵的家屬們生存繁衍,後代們繼續當兵,被稱為“士家”。從此,士家制度正式誕生。這個時間點大約在東漢末建安十年。
士家制與趙至的悲劇
士家制聽上去挺好,帶了個“士”字,然而此士非彼士,只是士兵而已。一個家族如果成為士家,就只能從事當兵這一種職業。這個制度從東漢末延續到了魏晉南北朝,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此之前,雖然大部分人世世代代為農,但也還是有人可以通過讀書來晉身,比如朱買臣、匡衡等名人。
但是有了士家制,一個人如果投胎在士家,就沒得選了——出身決定了一切,他再聰明、再有能力,也只能子承父業。相比之下,那些生在官宦之家的就彷彿含玉而生,只要不痴不傻,就能擁有幸福人生。
我們開篇説的趙至,正是一個士家子。
趙至十三歲的時候,看到洛陽緱氏縣縣令就職,排場挺大。他的母親説道:“汝先世本非微賤,世亂流離,遂為士伍耳。爾後能如此不?”
曹操創制的這個制度,成為壓垮無數青年的最後一根稻草

漢墓壁畫·出行圖
從中可以看出,趙至的家族原本有些地位,只是趕上了亂世,淪為士家。儘管如此,他的母親對他仍然寄予厚望。
於是,趙至去上學讀書。有一天正在上課,他聽到父親趕着牛經過——曹魏的士兵不打仗時往往需要屯田耕作。聽聞父親叱牛之聲,趙至愧於自己無能,無法奉養雙親,不覺淚流滿面。
十五歲的時候,趙至開始裝瘋,燙傷自己的身體,或者一出門就走老遠,直到被家人追上。
為何如此?因為士家制。
根據魏晉時期的制度,男子到了十六歲就是“正丁”,也就是正式成年了。趙至如果正常在家長到十六歲,也要被編入兵籍,從此等待他的就是確定而黯淡的人生。
為了和這原本註定的命運抗衡,他只能鋌而走險。十六歲的時候,趙至終於逃離家鄉,四處遊歷。他被大名士嵇康所賞識。嵇康説他瞳孔“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風”。
曹操創制的這個制度,成為壓垮無數青年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了逃脱士家制,趙至乾脆改了名,設法逃到遙遠的遼西郡重新落户,並且從此進入仕途。
此後,他也曾因公回到洛陽。母親已經病故而他並不知情。因為,趙至的父親深知士家制的可怕,不得不對他隱瞞了這個消息,只勸他千萬千萬少回家。
嵇康沒有看錯人,趙至頗具才幹。史書記載,趙至做官後,“幽州三辟部從事,斷九獄,見稱精審。”我們可以假設,若趙至出身稍好一些,哪怕只是普通的“良家子”,那麼他能做出的成就也會遠高於此。
到了公元281年,趙至因為業務突出被評選為“良吏”,前往洛陽。然後就發生了開頭的那件事。一個原本會有大好前途的青年,因為士家制而被壓垮。
在士家青年當中,被壓垮的又何止一個趙至呢?但趙至是不多的勇者之一,他敢於挑戰這個制度和既定的人生,並且在可以的範圍內做到了更好。更多的人,要麼沒這個機會,要麼壓根沒這種想法。
趙至與嵇康的侄子嵇蕃交善,曾經給他寫信抒發志向,文中寫道——“思躡雲梯,橫奮八極。披艱掃穢,蕩海夷嶽。蹴崑崙使西倒,蹋泰山令東覆。平滌九區,恢維宇宙。斯亦吾之鄙願也。”
“平滌九區,恢維宇宙”,至今讀來,令人心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91 字。

轉載請註明: 曹操創制的這個制度,成為壓垮無數青年的最後一根稻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