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戰國中後期,秦國之所以能成為天下霸主,進而實現兼併六國、統一海內的偉業,除了擁有百萬虎狼之師外,還跟它牢牢佔據天險-函谷關,始終處在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有關。函谷關是如此險峻、易守難攻,以至於整個戰國時期,只有一位名將曾經成功地攻破過它。此人,便是齊國名將匡章。
匡章是戰國中期齊國人,早年間遊學魏國,曾拜“亞聖”孟子為師,是後者甚為器重的學生。匡章擅長辯難,在徐州相王期間(前334年),曾與魏國國相惠施辯論,最終成功地促成齊威王、魏惠王互相承認對方的王位。經此一事,齊威王對匡章的才能甚是欣賞,經常命他從事外交工作。
齊威王中晚期,齊國名將凋零,熟讀兵法的匡章臨危受命,開始頻繁地出現在戰場上。齊威王三十四年(前323年),為了擊敗山東六國中最大的勁敵-齊,秦國借道魏、韓向齊國展開軍事行動,並在桑丘同匡章率領的齊軍相遇。匡章深知,秦國孤軍深入,唯恐魏、韓在背後截斷它的歸路,所以只能虛張聲勢威脅齊軍,但實際上卻不敢貿然發動進攻。
正是利用秦軍進退維谷的矛盾心理,匡章連番設計,在數次派人出使秦軍大營,聲稱要協商停戰協議同時,卻藉機變更部分齊軍的旗幟標記,使其混雜到秦軍當中做內應。僵持半年之久後,匡章突襲秦軍,並在內應的協助下重創對手。此戰過後,秦惠文王被迫向齊威王稱臣(“秦軍大敗,於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見《戰國策·卷八》),使得齊國的威望遠超其他各國。
桑丘之戰9年後(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相國子之與太子平混戰不已,齊宣王認為有機可乘,便命匡章率十萬大軍進攻燕國。由於燕國軍民都痛恨子之,所以一路上歡迎齊軍的到來,併為他們做嚮導,因此匡章率領的齊軍僅用了50天時間,便攻滅燕國、殺死子之。雖然燕昭王在不久後復國,但經過齊軍的摧殘,實燕國力大損,直到30年後才恢復元氣。
齊宣王十九年(前301年),為了懲罰楚國的背盟之舉,匡章與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聯合伐楚,並在垂沙之戰中重創對手,包括主帥唐昧在內的2萬餘名楚軍將士被殺。此戰過後,楚國失去在宛、葉以北的大片土地,百餘年來在中原的侵吞成果一朝化為烏有。不僅如此,楚懷王為了求和,還把太子熊橫送到齊國做人質,簡直屈辱到了極點。
匡章通過3場戰役滅一國、大敗兩國,如此驕人的戰績,足以讓他彪炳史冊。但是,匡章並沒有在創造奇蹟的路上停止腳步,在垂沙之戰結束3年後(前298年),他隨即又投身到五國伐秦的戰事中。齊國之所以向秦國開戰,緣於後者總在慫恿、拉攏各國與齊國為敵。更何況,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勢力大增,並日益展現出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齊國不能不引起警惕。
齊閔王三年(前298年),孟嘗君出任相國,隨即糾合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並由匡章擔任主帥。匡章連戰連捷,一口氣達到函谷關下,趙、宋兩國認為有利可圖,便也加入到伐秦隊伍中。作為秦國東進的第一關口,函谷關不僅地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駐有大量的秦軍精鋭,任山東六國費盡心機也始終難以攻破,例如當年信陵君便數次率聯軍伐秦,但每一次都是在函谷關下鎩羽而歸。
匡章自然懂得進攻函谷關的困難性,因此他並沒有採取立刻進攻的態勢,而是在城下紮營建寨,跟秦國打起了持久戰,時間長達3年之久。在此期間,匡章一直派間諜刺探秦軍的情報,收集對手的動態,在得知秦國抽掉部分函谷關兵力南下侵奪楚國的土地時,才立刻發動對函谷關的進攻。
由於雙方僵持日久,守城秦軍早已鬆懈,絕沒想到聯軍會在此時發動進攻,因此一戰便被擊潰,函谷關也被攻克,時在齊閔王五年(前296年)。匡章攻佔函谷關後,繼續率聯軍進攻秦國內地。此時,秦國主力尚在南方攻楚,一時間難以抽調回來禦敵,因此秦昭襄王急忙遣使向聯軍求和,並割取大部分領土作為條件。
按照匡章的建議,聯軍應該拒絕秦國的求和,並一鼓作氣將它擊滅,唯此才能消除心腹大患。但是,孟嘗君聽信秦使韓慶的勸説,再加上燕國此時已在蠢蠢欲動,想要趁着齊國主力伐秦的良機實施偷襲,因此便同意秦昭襄王的求和要求,自此錯失滅秦良機。此後,匡章的事蹟便不再出現於史冊中,宛如人間蒸發一般。
史料來源:《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