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畢業季,教師在叮囑即將離開校門的學生時,喜歡用“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個俗語,讓學生知道學科專業永遠是他們的“家”。傳統的學科專業,確實扮演着“鐵打的營盤”的角色。在高等教育改革加速的今天,有的學科專業反而也成了“流水的兵”。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了《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基礎學科特別是理科和基礎醫科本科專業點佔比進一步提高。
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是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選動作”。順應時代淘汰部分不適合社會發展的專業,增設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專業,這是由教育規律決定的。
對於這個《改革方案》,網絡輿論反響強烈。其中,有支持的聲音:“教育也要隨着社會發展不斷完善。”也不乏猜測的聲音:“直接把文科淘汰吧,反正也不好找工作。”“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專業有很多,並不單指文科,何況專門有一條提到了推動新文科建設。”
面對社會發展,沒有哪個行業領域可以一成不變,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也不例外。從這個角度説,學科專業調整優化不是問題,問題是高校在學科專業設置上究竟應該怎麼做。
調整優化,無非是撤銷或增設一些學科專業,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利益訴求,二級學院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而學科專業的有無則關係到專業教師的職業前景,任何一個學科專業的改革必然牽涉多方利益,正因為這樣,這樣的改革不可不慎重。
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設置學科專業,應避免利用新政策空間而貪多求全。受傳統教育觀念和社會評價觀念影響,不少高校、地方政府熱衷辦大而全的綜合性大學。受到這種辦學觀念的影響,學科專業設置是否具備辦學條件反而成為次要條件。一些學校也不考慮社會發展的整體需要,只是“為綜合而綜合”地增設學科專業,造成校內學科專業“全而不精”的問題。
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設置學科專業,應避免為緊跟行業潮流而喜新厭舊。隨着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新產業帶來新的人才需求,新的產業不斷出現。一些普通高校受此影響,盲目跟風、趕時髦,不斷增設新的學科專業,忽視學科專業應有的歷史沉澱。學科專業設置既要適應社會發展,還要考慮可持續性,喜新厭舊將造成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
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設置學科專業,應避免不顧校情無差別地鋪新攤子。城市發展忌諱千城一面,高校發展同樣忌諱同質化發展學科專業。增設學科專業,應遵循差異化原則,辦適合本校的學科專業,把每一個學科專業辦出特色。如果不顧學校實際,盲目模仿其他院校,沒有特色的學科專業遲早要被調整優化。
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設置學科專業,應避免忽視地域特色。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歷史,在什麼地方紮根,總有合乎其歷史規律之處。根據學校所在地的人文地理和自然文化資源特點,設置獨具地域特色的學科專業,是形成學科專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學科專業建設因地制宜,高校更容易形成厚重的文化底藴。
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不在於數量的多,而在於有能力吸引一流的師資、培養一流的學生。在總量上控制學科專業的規模,重視全校性的通識課和選修課的建設,以大類培養的方式,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到他們感興趣的課程,比學科專業在數量上的擴展更為重要。通過學生的博學而夯實學科專業,減少“各領風騷沒幾年”的短命學科專業,是學科專業設置題中應有之義。
(作者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