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劉承功: 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 | 傳承弘揚教育家精神 為建設教育強國矢志擔當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統籌部署,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指明方向。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強教必先強師,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來引領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始終從政治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教育事業。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人才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所在。“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關乎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根本。
回答好這個根本問題,教師是關鍵。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教師首先要具備“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傳道者必須先明道、信道。就高校教師隊伍建設而言,要將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教師始終要同黨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忠誠於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堅定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同時,要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和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
人無精神不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需要精神支撐和引領。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有名的綜合激勵模型,談到一個人在努力的前提下,工作績效既取決於個人能力、環境因素等,也取決於個人對工作的認識。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正豐富和深化廣大教師自我認知的精神內涵,為廣大教師自我追求、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提供了強大的價值引領和精神動力。
“師者,人之模範也”。教師的職業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羣。全社會應形成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讓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而教師更當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堅守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道德情操,滿懷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用大愛書寫教育人生,努力做“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
同樣,廣大教師也需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發自內心地熱愛教育事業,嚴於律己,關愛學生,自覺把教育家精神轉化為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追求,言傳身教,潤己澤人,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範,以人格魅力呵護、引導學生,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
高校教師隊伍建設要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進一步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建立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弘揚師德典型,完善師德規範,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和師德修養結合起來,提升人格品質,涵養情懷德行,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促進學生健康全面成長髮展。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沒有高素質教師隊伍,就不會有高質量教育體系。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沒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就很難培養出高水平的創新人才,很難產生高水平的創新成果。
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提出,為建設這樣的教師隊伍明確了全面系統的目標任務和實踐要求。以此為引領,必須全方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鼓勵和支持廣大教師堅持終身學習,豐厚學識功底,積極探索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
當前,特別需要深入研究應對信息化數字化孕育的教育理念、內容、方法乃至範式的深刻變革,前瞻謀劃、先發佈局,在學習革命和教育發展方式、治理方式創新轉型中贏得主動。要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和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的能力,一方面引導教師着眼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研究和解決真問題,不斷學習探究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更好實現科研反哺教學;另一方面鼓勵教師面對青年學生日益豐富的學習手段和社會化途徑,在課堂內外以更大的主動性、創造性探索建立交互性、合作性更強的師生關係,更加註重啓智潤心、因材施教,不斷增強做好學生健康成長引路人的能力本領。
作者:劉承功(作者為東華大學黨委書記)
編輯:張鵬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