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遠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
銀行,通常是指儲蓄金錢、積累財富的金融機構。而在華東理工大學,卻有一家“垃圾銀行”。歷經10年的環保傳承,這個名為“垃圾銀行”的環保實踐與科普志願服務項目,至今已經積累了一筆寶貴的“財富”——累計回收垃圾1.2萬餘斤,減少碳排放28.81噸,組織實踐活動187次,影響了34000餘名師生。而10年前在華理青年志願者心中種下的那顆“綠色的種子”,今天也已經長成了一片廕庇校園的綠蔭。
“垃圾銀行”項目開展初期也遭遇過“冷眼”,無論是垃圾分類的小互動還是小遊戲,都不能激發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管別人怎麼説,怎麼看。”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華理資環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成員邵文莉總是用這句話來鼓勵自己和小夥伴。
500人、800人、1000人……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到環保志願服務行動中。不斷注入正能量的“垃圾銀行”,正在為“綠色城市”賬户“儲值”。
從2010年到2020年,從最初的倡導垃圾分類習慣到如今的科技助力環保,團隊成員也從資環學院擴展到機動學院。從最初的機械設計和自動化的研究到垃圾分類的研究方向,到最後研發出“科技感滿滿”的智能垃圾桶。
團隊成員堅持通過科技攻關增強實際效用,讓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疫情期間幾乎每天都會線上討論,開學返校後,只要有時間,就找地方線下學習討論。” 機動學院的項目負責人吳龍燕同學説。
“垃圾滑落指尖的一瞬間,隨即解放雙手。”“智能垃圾桶”項目的指導老師馬新玲正在介紹一款新時代 ICE(It Causes Effects.)智能垃圾桶,它採用垃圾種類識別算法,破解了單一機器視覺識別精度低、成本高的問題,從源頭上解決垃圾分類難、分類成本高的難題。
據悉,馬新玲項目組同學共發表核心期刊論文4篇,獲得國家專利3項。目前,“垃圾銀行”志願服務項目已連續開展10年,累計參與志願者超1800人,共組織社區垃圾分類科普宣講52次,擺攤活動141場,覆蓋上海10餘個街道社區,超13000人次受益;在3所小學開展165堂環教課,受益學生超2000人次;在線上發佈232篇科普文章,讓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瞭解垃圾分類意義,助力環保行動。
“我們將與更多社區和中小學合作,定期向居民科普宣傳環保知識,以專業知識解答居民生活中遇到的環境問題以及環保相關規章制度。”邵文莉説。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