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主動請纓與疫情鏖戰,奔跑在一線搶救生命;她們埋首實驗室,運用科研助力脱貧攻堅,用關鍵技術解決“卡脖子”難題;她們心繫國家,在志願服務中踐行理想信念,煥發青春力量.......巾幗不讓鬚眉!這些美麗的女老師們,在不同的領域和崗位上發出屬於自己的最響亮聲音。時值“三八”國際婦女節111週年前夕,復旦大學邀請全校優秀女教師、女學生代表共聚一堂,共話學習、科研、生活點滴。據悉,目前復旦在編女教職工有2700人,佔教職工總數的46.4%;女性醫護人員醫務工作者1.26萬人,佔全校醫務工作者的78.3%;學生黨員中女生人數佔56.8%。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感慨:“學校取得的每一張成績單上都凝結着復旦女性的聰明才智、勤奮汗水。”
“請不要把我看作一名女性,請把我看作一名呼吸危重症救治專家!”
過去的2020年,對每一個人來説,都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對華山醫院呼吸科主任、教授李聖青而言更是如此。去年此時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當時,作為第六批援鄂醫療隊領隊,李聖青正率領團隊在武漢光谷重症ICU病房經歷一場鏖戰。令她記憶猶新的是,當時央視新聞記者在採訪中請她談談作為一名女性參加危重症新冠肺炎救治的感想。沒有絲毫猶豫,軍人出身的李聖青幾乎脱口而出:“此時此刻請不要把我看作一名女性,請把我看作一名呼吸危重症救治專家,我們每天都在和死神搶病人。”
衝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中,女性是絕對的中堅力量。李聖青回憶,華山醫院第4批援鄂醫療隊的215名隊員當中,有190名女性隊員。為了“戰疫”,她們出征前紛紛剪短了滿頭秀髮。
第一天進病房救治患者的21名衝鋒敢死隊當中,就有16名女隊員;給第一位危重症患者插管上呼吸機的4名隊員當中,就有2名女隊員,其中有一位是90後的護士;給第一位危重症患者上ECMO的8名隊員中有6名是女隊員......在武漢光谷的病房,每天都可見到不及氧氣瓶高的年輕護士,推着氧氣瓶在走廊飛奔着去搶救患者。李聖青感慨,新時代的女性既可以柔美也可以堅強,既可以無邪也可以知性,既可以温婉也可以豪邁,“國家需要,我們就是戰士!”
不止是李聖青,在這場抗疫戰爭中,還有諸多復旦女學生的身影。去年疫情期間,外文學院2018級俄文系本科生張君慧第一時間報名加入學院黨委組織的“語疫”線上多語翻譯志願服務隊。彼時的上海作為外防輸入的一線,在醫院和入境人員較多的社區開展流行病學調查,面對來自不同國家的病患語言的溝通成為了一個難題。針對痛點,張君慧和團隊的夥伴們活用專業知識和新媒體技能,參與完成了社區版和醫院版的《預診預判交流多語種口袋書》,並24小時輪流值班,為一線的醫護人員提供翻譯支持。“語疫”服務隊因此榮獲復旦大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稱號。
談及那段經歷,張君慧感慨:“我這才深刻理解學院院訓——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如今,已是預備黨員的她還參與共產黨宣言展示館講解詞的多語種翻譯,在學思踐悟中做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
一個半月篩選149株菌,她研發的蘋果酒帶着百姓脱貧致富
一部《山海情》的熱播,讓脱貧攻堅的不易被更多觀眾熟知。尤其劇中凌一農教授帶着金灘村農户種植雙孢菇的故事打動了無數人。殊不知,在復旦大學就有着與劇中相似的情節。在雲南永平,生命科學學院呂紅教授及其科研團隊為當地量身定做開發了馬克斯克魯維酵母發酵蘋果酒技術,並建立C9品牌,助力脱貧攻堅。
2018年,呂紅接到了一項任務,與雲南永平合作建立復旦大學和阿慶嫂的醬菜研發基地。“我只會吃醬菜,不會做醬菜呀!”這可讓呂紅髮了愁。怎麼運用技術幫助當地發展?帶着這個問題,同年10月,呂紅第一次前往當地調研。在參觀的過程中,一個靈感在她腦中形成。呂紅告訴廠商負責人:“你們用蔬菜做原料發酵產生的是醬菜,醬菜5塊錢一斤,如果要用當地的水果做原料,發酵產生的酵素可以賣到500塊錢一斤。”聽到如此懸殊的價格差,當地工作人員興奮極了,在一個月內買來30多個大缸準備做酵素。
但呂紅髮現,按照廠家現有的生產方式,一來質量無法均衡,二來無法實現工業化的規模生產。於是她便帶領團隊加班加點進行技術攻關,在一個半月內前後篩選了149株菌,進行30多種條件優化,最終選定了馬克斯克魯維酵母。“團隊在品嚐後,一致認可這種酵母釀出的蘋果酒口味最佳!”呂紅説,技術攻關了,下一步就是創立品牌投產。在女兒和女婿的幫助下,她們設計出了建立C9品牌。“C取自蘋果酒的英文名cider,同時也寓意着China。9是酒的諧音,寓意長長久久。”呂紅介紹,聯合當地阿慶嫂食品有限公司,她們在雲南永平建立了當地第一條現代化生產小試示範線,不僅提升了當地的水果加工附加值,帶動了蘋果種植,農民增收,也帶動了當地產業的提檔升級。如今,她們正牽頭幫助當地申請蘋果酒行業標準,下一步還將助力建設當地c9全產業鏈的技術支撐。
解決重大關鍵科技問題,她們衝鋒在一線
女性不僅在脱貧攻堅事業的畫卷上留下一筆,在關鍵技術領域,亦有女性的聲音。
復旦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曾璇教授回憶,不少企業都找過她,希望她能夠開發我們自己的工具。校長許寧生關心地問:“曾璇,能不能為國家解決難題?”
“校長,我們團隊如今兵強馬壯,應該可以為國家解決這個難題!”曾璇的回答信心滿滿。時間緊任務重,為了完成技術攻關,她帶領團隊埋首苦幹,尚在校外的學生也被叫來遠程協作,終於收穫了成功。
在精密分析、生物醫藥等高新領域的關鍵技術均可以看到復旦女性的身影。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俞燕蕾的研究被學界盛譽為“讓液晶隨光起舞”。她開創了全新的光控微流體技術,比頭髮絲粗不了多少的細小管線是研究的核心所在,僅僅通過光照就能推動微量液體在其中運動,而在過去這需要大型設備才能驅動。俞燕蕾的研究成果不僅能夠作用於科學前沿,還有望應用到個人健康的生活領域。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嘉漪帶領團隊開展視覺和腦損傷後修復的基礎和臨牀轉化研究,為失明和偏癱病人提供新的治療途徑。復旦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婦幼與兒少衞生教研室主任、教授史慧靜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婦幼健康學科研究生培養的知識能力“七大要素”,呵護最柔軟的生命.......
“復旦女性積極活躍在教書育人、科研攻關、醫療衞生管理服務第一線,在抗擊疫情,脱貧攻堅,對口援建、志願服務,教書育人等事業當中勇擔使命,真正貢獻了巾幗智慧,半邊天力量!”黨委書記焦揚表示,廣大復旦女性要自覺把個人夢融入立德樹人、民族復興等偉大事業,書寫更加精彩的新篇章,努力創造巾幗不讓鬚眉的新業績。
作者:吳金嬌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