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遊景山公園

「隨筆」遊景山公園

文/臨海憑風

景山公園很近,和中山公園毗鄰。出了中山公園穿過一條馬路,準備穿過一個家屬區奔向景山公園。見家屬區衚衕裏有賣北京特色小吃的糕點和冰糖葫蘆,買了些,一邊品嚐,一邊前行。

「隨筆」遊景山公園

景山公園前幾年來過一次,也是匆匆忙忙。對於景山公園的好奇,是源於崇禎皇帝自縊於景山。

對於崇禎皇帝是家喻户曉的,其實名字叫朱由檢,即明思宗字德約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號崇禎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崇禎皇帝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崇禎十七年四月,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帝與皇后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葬於十三陵思陵”。

「隨筆」遊景山公園

景山公園地處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佔地32.3公頃,原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該處只是個小山丘,名"青山"。據傳明代興建紫禁城時,曾在此堆放煤炭,故有"煤山"俗稱。

明永樂年間,將開挖護城河的泥土堆積於此,砌成一座高大的土山,叫"萬歲山",又稱大內的"鎮山"。山下遍植花草、果木,有"後果園"之稱。封建帝王常來此賞花,習箭、飲宴,登山觀景,是一座優美的皇家花園。清順治十二年(1655),改名為景山。 景山名稱含義有三:首先是高大的意思。《詩·殷武》中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之句,説的是3000年前商朝的都城內有一座景山;其次,因為這裏是帝后們"御景"之地;再次,有景仰之意。

「隨筆」遊景山公園

到了景山一掃往昔陰霾,那天陽光燦爛,景山公園成了羣眾活動娛樂的場所,非常的熱鬧。地上不少羣眾正在歡快地跳繩,半山腰有不少合唱隊進行拉歌比賽,唱得都是歌頌紅軍長征的歌曲,羣情激昂。

伴着歌聲向景山攀登,景山上的主要建築有:三座園門:景山門、山左里門、山右里門;祭祀孔子的綺望樓;五座峯亭:觀妙亭、周賞亭、萬春亭、富覽亭、輯芳亭;景山山後壽皇殿;東側的永思殿和觀德殿以及護國忠義廟。

「隨筆」遊景山公園

站在景山公園的高亭之上,正是北京的中軸線的中心點,舉世聞名。

何謂中軸線?通俗而言,是指在建築羣中可以統領全局的中心線。在世界各國,我國對中軸線最為重視也最為強調。因此元世祖忽必烈在營建大都時首先選擇中軸線的基點。

「隨筆」遊景山公園

世皇帝,即元世祖忽必烈。劉太保秉忠,即劉秉忠,是元大都的設計者。麗正門是大都南部正中的城門,與今之正陽門相對,位於長安街南側。麗正門外的一株大樹,被劉秉忠選為大內中軸線的基點。大內與大都的中軸線相重合,換言之,大內與大都是一條中軸線,選擇大內中軸線基點就是選擇大都中軸線的基點。

根據歷史記載,忽必烈營建大都的起始時間是至元四年,即公元1267年,距離今天已經751年了。那株大樹如果依然健在,它的樹齡應該高於750年,如果被指定為中軸線基點時它的樹齡是五十歲,那麼,這株大樹的年齡今年應該八百歲了。景山有北京的中軸線上的最中心點,引來人們攝影留念。站在這裏遠眺一個個中軸線上皇家建築格外氣魄。

「隨筆」遊景山公園

景山公園另一處著名的人文景觀是崇禎自縊處。景山東麓,原有一株向

東傾斜的低矮老槐樹,這是明崇禎朱由檢自縊的地方。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於1644年3月攻入北京,崇禎3月19日逃到景山,自覺有愧於祖先基業,以腰帶自盡於觀妙亭下的歪脖槐樹之上。十年動亂期間,老槐樹被當作“四舊”砍掉,1981年在原址新移栽了一棵古槐。1996年,公園管理處將東城區建國門內北順城街7號門前一株有一百五十多年樹齡的古槐移植至老槐樹原處,替代了1981年新移植的小槐樹。

下了山,在奔向北海的時候,看到一片柿子樹,滿樹熟透的柿子像燈籠,別有一番滋味……

2020、12、2

「隨筆」遊景山公園

#原創散文隨筆#

感謝瀏覽,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學習。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01 字。

轉載請註明: 「隨筆」遊景山公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