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5年,建州首領努爾哈赤為了籠絡五大臣和宗親的感情,加強自己的主要大將和其他宗親的團結,努爾哈赤忍痛殺了自己所立的首位太子褚英,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喇登基為汗時,因自己精力有限,也不想再立太子了,於是就設了四個貝勒,即大貝勒代善(努爾哈赤次子)、二貝勒阿敏(努爾哈赤侄子)、三貝勒莽古爾泰(努爾哈赤五子)、四貝勒皇太極(努爾哈赤八子)。 後金國的建立者努爾哈赤死時,皇太極繼承大汗位置。但與其他三位親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稱為四大貝勒時期。他們稱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官屬”。
大貝勒代善
愛新覺羅.代善 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元妃佟佳氏所生,1583年七月初三出生,代善年輕時即參與了統一女真諸戰役,1599年(萬曆二十七年) ,16歲的代善第一次跟隨努爾哈赤從徵哈達部、輝發部、葉赫部,論軍功封貝勒。代善很早就內佐國政,外統重兵。1607年(萬曆三十五年),代善與長兄褚英奉命隨叔父舒爾哈齊,與費英東、扈爾漢、揚古利等領兵三千,往斐優城(今吉林省琿春市西南),迎接東海女真瓦爾喀部斐優城主策穆特赫部眾歸附。大軍夜行見大纛上有光,大家以為異,摸視無有,復樹之,光如初。舒爾哈齊疑非吉兆,欲回兵,代善與禇英兩人決意進兵。他們到達斐優城後,收四周屯寨約五百户。三位貝勒令費英東、扈爾漢帶兵三百護送先行。不料烏拉部貝勒布佔泰聞悉,命貝勒博克多領兵一萬餘,潛伏在圖們江右岸的烏碣崖一帶,於1607年(萬曆三十五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突然衝出,攔路截殺。扈爾漢一面讓護送的五百户斐優城女真在山上樹柵紮營,遣兵一百守衞,自己率兵二百與敵軍列營對峙,一面派人將烏拉部攔劫之事回報三位貝勒第二天(農曆二月二十日)夜裏,三位貝勒領軍趕到。面對大軍突襲的嚴重威脅,褚英、代善對着全體官兵,策馬憤怒説:“吾父素善征討,今雖在家,吾二人領兵到此,爾眾毋得愁懼。布佔泰曾被我國擒捉,鐵鎖繫頸,免死而主其國,年時未久,布佔泰然是身,其性命從吾手中釋出,豈天釋之耶?爾勿以此兵為多,天助我國之威,吾父英名夙著,此戰必勝。”這一番話言語雖然不多,對鼓舞士氣卻有很大作用。當時建州女真軍隊只有三千,而烏拉部的軍隊則多達萬餘,而且是早有準備,以逸待勞,雙方實力對比相當懸殊,建州兵丁能否衝破敵軍包圍安全返家,已是一大難題,要想打敗對方,更是談何容易。褚英、代善的話無疑起了很大的鼓舞,建州兵們齊聲叫喊説:“吾等願效死力,遂奮勇渡河”。
代善與兄長褚英乘機率領軍隊登山而戰,直衝入敵軍大營,擊敗布佔泰截路的一萬烏拉兵。在兩軍對壘之時,代善催馬前行趕至對方主將博克多近處,探左手,一把攥住了博克多頭上所戴之盔,揮刀將其斬於馬下,又斬殺了博克多的兒子。此戰,建州女真兵生擒常柱父子及其弟胡里布貝勒三人,斬人三千,獲馬五千匹,鎧甲三千副。凱旋迴師以後,努爾哈赤因代善奮勇殺敵,就賜與代善“古英巴圖魯”美號。“古英”乃滿文音譯,意為“刀把頂上鑲釘的帽子鐵”,巴圖魯為滿語中“勇將”之意。 既英勇,又硬如鋼鐵,更是勇士之最。這個尊號,有清一代,僅為代善所獨有,可見努爾哈赤對代善的英勇,給予了高度的嘉獎
1612年(萬曆四十年),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和額亦都、費英東等五大臣,因不堪忍受執政的大阿哥褚英的虐待,而聯合向努爾哈赤上告,努爾哈赤十分氣憤,革掉褚英的嗣子身份,罷其執政(三年後處死)。
褚英被罷政以後,代善在諸子中年歲居長,驍勇善戰,軍功卓著,擁有正紅旗、鑲紅旗二旗,努爾哈赤令大貝勒代善代政,並説:“等我百年之後,我的諸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指代善)收養。”於是代善權勢顯赫。
1613年(萬曆四十一年)正月,聽説布佔泰要囚禁所娶的努爾哈赤兩個女兒,又要娶努爾哈赤先前已聘的葉赫部貝勒布齋之女(葉赫老女),努爾哈赤大怒,統兵三萬,進攻烏拉部。
1613年(萬曆四十一年)正月十七日,代善隨努爾哈赤出征烏拉部,攻克遜扎塔、郭多、鄂謨三城,並駐營於鄂謨城。 烏拉部首領布佔泰率兵三萬,越過富勒哈城(今吉林省吉林市北)前來迎戰。
努爾哈赤的部下諸將請求出戰,努爾哈赤慎重考慮,代善説:“我師遠來征伐,要速戰速決,最初所考慮的,是如何誘布佔泰出城,今其兵已至郊野,我們反而不出擊斬殺。若知如此,何必餵飽馬匹,整備盔甲、鞍轡、弓箭、刀槍從自家中前來。今日不戰,等布佔泰娶了葉赫老女再征討他,豈不是無可奈何了?”
於是努爾哈赤下令進攻,與烏拉部兵相距百步許,代善臨陣之際奮起攻擊,率軍大破烏拉部,攻克烏拉部都城。烏拉兵潰走,代善追殺過半。布佔泰奔走葉赫,所屬城邑都歸降努爾哈赤,編户萬家。
1616年(天命元年)春正月初一,努爾哈赤正式建立後金國,定年號為天命。敍羣臣功,代善與堂弟阿敏、五弟莽古爾泰、八弟皇太極被努爾哈赤封為和碩貝勒,以年齡為序,代善被稱為大貝勒。
愛新覺羅.阿敏(16世紀末-1640年),清朝宗室,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次子。其父舒爾哈齊在外界慫恿和內心慾望膨脹下選擇謀反。失敗之後被努爾哈赤囚禁,身為皇家血脈的阿敏非但沒有受到父親的連累,還被大伯努爾哈赤留在了身邊,並獲得了非常好的待遇。位列四大貝勒之一,地位僅次於努爾哈赤的次子。阿敏雖然為人粗鄙,但是驍勇善戰,為努爾哈赤打敗過很多敵軍,立下無數汗馬功勞,阿敏的形象是一位為國出征,忠心耿耿的大英雄。1627年,阿敏與朝鮮的一次戰役,阿敏的狼子野心表現出來。在朝鮮軍隊被打的落花流水之際,國王見勢不妙轉而向清朝求和。就在兩方談好議和條件之後,阿敏非但沒有撤兵的意思,還想進入朝鮮都城。從此留在那裏做一個逍遙自在的皇帝,從此與皇太極並肩。他的所作所為傳到皇太極的耳中,天子震怒,下令將其囚禁,一直到他死都沒能走出牢籠,享年55歲,
皇太極之所以仇視阿敏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阿敏並沒有將他放在眼裏。當年阿敏的父親謀反失敗後,努爾哈赤下令將其囚禁,這種下場雖然是罪有應得,但是阿敏這種生性粗魯之人又豈會懂得什麼國家大義呢?即便懂得,又有多少人能夠面對父親的死而無動於衷?所以對這件事情一直心有怨恨。無奈,伯父努爾哈赤過於強大,又手段狠毒。所以,在他生前,阿敏對於殺父之仇一直是敢怒不敢言,將這種怨恨默默的埋在心裏。讓他懼怕的努爾哈赤終於去世了,皇太極奉先王遺命承接帝位。與南征北戰,性情殘暴的他比起來,皇太極自然是儒雅之輩。這個時候,阿敏一改之前忠心耿耿的形象,經常有意無意的顯露出自己對朝廷的不滿,諸多抱怨,他將這種消極的情緒表現的淋漓盡致,絲毫不避諱已為天子的皇太極。但他的種種自怨自艾難道只是不滿於父親被囚禁至死的事情嗎?如果真的是這樣,或許他的孝義還值得同情。但是這並不是他的根本目的,只是借題發揮,不服從皇太極的統治而已。
莽古爾泰(1587年-1633年1月1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五子,四大貝勒之一。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受封為和碩貝勒。天命四年(1619年),明朝遼東經略楊鎬派遣總兵杜松率領六萬人出撫順關,劉綎率領四萬人出寬甸,攻打後金首都赫圖阿拉。莽古爾泰跟從努爾哈赤守禦松界凡,並且在薩爾滸的谷口設下伏兵,等到明朝的軍隊過了一半之後才開始反擊,後金軍佔據了吉林崖,明軍在薩爾滸的山上設營,莽古爾泰再偕同貝勒代善等率領一千餘人增援吉林崖,合師攻打薩爾滸的明軍主力,大破明軍,名將杜松戰死。莽古爾泰又跟從努爾哈赤回軍擊斬了劉綎。同年八月,莽古爾泰跟從大軍討伐葉赫。
天命年間,努爾哈赤伐明,攻打了明朝的懿路、蒲城,令莽古爾泰以所率部隊驅逐明軍,莽古爾泰率領百餘人追擊明軍至渾河才退軍。後莽古爾泰率軍攻克明朝旅順口。當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入侵科爾沁部,圍攻克勒珠爾根城,莽古爾泰率兵前去救援,大軍到達農安塔,林丹汗敗退逃走。 在努爾哈赤率軍討伐喀爾喀的巴林部時,先命諸貝勒率兵襲擾錫拉穆楞,諸貝勒都因為騎馬而來太過疲勞不敢繼續前進;唯獨莽古爾泰沒有停下,莽古爾泰獨自領兵在夜間渡河攻擊,俘獲者不可勝數。
天聰時期
天聰元年(1627年),皇太極剛剛即位不久就率軍發起了寧錦之戰。莽古爾泰率軍攻擊明軍右屯衞,接着又以偏師守衞塔山的糧運。
天聰三年(1629年),莽古爾泰跟從皇太極的八旗大軍進攻明朝。貝勒阿巴泰從長城邊上的龍井關破關而入,攻打漢兒莊。莽古爾泰偕同多爾袞、多鐸作為接應,逼降了漢兒莊。接着莽古爾泰又勸降了潘家口的守將。皇太極也親自率軍攻克了洪山口,逼近遵化。
莽古爾泰自漢兒莊整合軍隊擊敗明總兵趙率教,生擒其副將臧調元。莽古爾泰大軍其後進軍通州,逼近明都北京,明朝各地前來的援軍都去救援。莽古爾泰派遣巴牙喇兵在前面先行,他與多鐸殿後,此時正值明軍敗退的軍隊前來侵犯,被莽古爾泰攻擊並殲滅了他們。莽古爾泰跟從皇太極在薊州檢閲了八旗軍,然後大破山海關前來的明朝援兵。
天聰四年(1630年)二月,莽古爾泰率軍攻克關內的永平、遵化二地。
天聰五年(1631年),莽古爾泰跟從大軍圍攻大淩河,正藍旗圍困了大淩河城的南方,莽古爾泰與德格類率領巴牙喇部隊作為策應。明朝的總兵吳襄、監軍道張春開赴救援,在距城十五里的地方駐紮。莽古爾泰跟從皇太極攻擊明軍,俘虜張春等人。
和皇太極兄弟反目
當合圍大淩河的時候,莽古爾泰向皇太極上奏所率部隊被明朝重創。皇太極偶然詰問他:“我聽説你率領的軍隊不聽從號令並且貽誤了軍機。”莽古爾泰生氣的説:“沒有這樣的事。”皇太極説:“如果告你們的人屬於誣告,那麼應當治他們的罪;如果情況當真屬實,你所率領的一部能沒有罪嗎?”説完,皇太極就將要起身乘馬。 莽古爾泰説:“大汗為什麼單單與我過不去呢?我本來就非常的順從,難道還想要除掉我嗎?”説罷莽古爾泰用手拿起自己的佩刀,數次用眼睛怒視皇太極。他的同母弟弟、貝勒德格類怒斥莽古爾泰犯了悖逆之罪,並用拳頭打他。莽古爾泰更加的憤怒,將自己的佩刀抽出刀鞘。皇太極非常氣憤,因而怒罵當初莽古爾泰之母繼妃富察氏犯罪時,莽古爾泰親手殺掉母親向努爾哈赤邀寵的事情。其後諸貝勒商議莽古爾泰大不敬之罪,奪去和碩貝勒爵位,降為多羅貝勒,削五牛錄,罰銀萬及甲冑、雕鞍馬十、素鞍馬二 。1632年後被揭發有謀上之罪,被追奪其封爵。
四貝勒皇太極
皇太極出生於1592年11月28日申時,努爾哈赤第八子,母為赫納拉氏,名孟古哲哲,是葉赫貝勒納林布祿的妹妹。1603年(秋季,孟古哲哲病危,想要見她孃家母親一面,努爾哈赤派人去通知這事情,納林布祿沒有同意,同年九月孟古哲哲因病去世,皇太極時年12歲。皇太極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嫺熟。1612年(萬曆四十年),從父出征海西女真烏拉部,攻下六座城。
1616年(後金天命元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稱大汗,任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侄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四貝勒皇太極為四大貝勒。
1618年(天命三年),隨父攻明,獻計襲取撫順(今屬遼寧)。次年,在薩爾滸之戰中,與諸貝勒率兵大破明軍西路杜松部、北路馬林部,與代善破東路劉綎部。不久隨父攻取明開原、鐵嶺,滅葉赫部。
1625年(天命十年),與兄阿巴泰率精騎5000馳援科爾沁,迫使察哈爾蒙古首領林丹汗遠遁。
1626年(天命十一年)農曆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因病去逝。大妃烏拉那拉氏和兩個庶妃殉葬。代善與其子嶽託及薩哈廉,擁皇太極嗣汗位。代善的長子貝勒嶽託和三子貝勒薩哈廉,對諸貝勒大臣説出了擁戴皇太極的原因:“才德冠世,當速繼大位”。由於身為長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眾貝勒乃合詞請上嗣位”,皇太極“辭再三,久之乃許”,被擁舉為大汗。農曆九月一日,皇太極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佈次年為天聰元年。後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舊制,改為自己“南面獨坐”,突出汗位獨尊地位。繼而尋機削除異已,剷除了威脅汗位的三大貝勒勢力,使汗權得到鞏固。仿明制,設內三院,六部,“停王貝勒領部院事”,獨主政務。又設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國家機構。集中了汗權,加強了專制統治。
皇太極決意承襲父志,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統治。在即位後“邦家未固”時,一方面對明廷採取議和策略,同時又屢次入關,擄掠漢地大批人畜、財物。
為解除後顧之憂,兩次出兵朝鮮,統一蒙古和黑龍江流域。在鞏固了內部統治,並基本上消除了來自朝鮮和內蒙的威脅後,於1636年(天聰十年)農曆五月,稱帝,定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其後將主要兵力用於對明戰爭。
1640年(崇德五年)七月,帶病急援松錦之戰,指揮清軍取得松錦大捷,生擒洪承疇,殲滅明軍五萬餘人。在降服松山、錦州後,清軍佔領了除寧遠外的明朝關外全部城鎮。
1642年(崇德七年),再次遣軍入關,連破遠至山東的八十餘城。
1643年(崇德八年)農曆八月初九日,猝死於盛京後宮,年5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