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13歲就讀博的“裸跑弟”,也許可以試試慢下來

父母要尊重孩子意願,培養他的獨立人格,而不應沉溺於讓他戴上多少耀眼的光環。

還記得十年前,那個在零下13℃的雪地裏裸跑的3歲小男孩嗎?據揚子晚報報道,如今,這位13歲的孩子何宜德又達成了一項新成就:他已收到菲律賓聖保羅大學博士錄取通知書,或成年齡最小的在讀博士生。 

之所以説“又”,是因為他自3歲以後的人生,似乎總是處於一種“加速”狀態,彷彿年年都有一個“里程碑”。3歲雪地裸跑、4歲公海自駕帆船、5歲開飛機、6歲出自傳、7歲起3次徒步穿越羅布泊、8歲參加南大自考、9歲起三奪機器人錦標賽世界冠軍、10歲破中國自考成人紀錄,11歲南京大學自考專科畢業,12歲南大自考本科畢業、13歲修完西班牙武康大學MBA工商管理碩士12門課程……不少網友表示,與他的高效人生相比,自己的生命步調簡直堪稱拖沓而頹廢。

評論|13歲就讀博的“裸跑弟”,也許可以試試慢下來

因為成長在過於個性化的“鷹式”教育環境中,再加上頻頻加諸身上的各類光環,何宜德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普遍關注和廣泛爭議。看到他小小年紀就“成就滿滿”,有人直呼“鷹爸”的另類教育方式厲害了,甚至自己也躍躍欲試、打算效仿。也有人報以冷眼,認為何宜德不過是“徒有虛名”,許多光環都摻雜着不少水分,根本算不上成功,等着看他“翻車”。 

其實,儘管何宜德的生活看上去“密度很大”,可他畢竟只是個13歲的孩子,此後的人生路還很長,際遇還有很多,就此評判他是否成功還為時尚早。對於他的故事,我們不妨跳脱出“成功與否”的窄化標準,冷靜審視下這種特殊教育方式的得失,重新思索教育的本質。 

何宜德從小雪地“裸跑”的鍛鍊,與他特殊的身體狀況不無關係。據“鷹爸”何烈勝介紹,2008年出生的何宜德因為早產多病,瀕臨腦癱。物理老師出身的何烈勝通過長期的體能訓練,不僅讓兒子恢復了健康,還摸索出一套“鷹式”教育理念,讓兒子創下了一系列記錄。從這個過程中,人們不難發現一位父親的不易、堅韌,以及對孩子不拋棄、不放棄的艱辛付出。 

長期研究何宜德的教育專家谷力也指出,何父讓孩子接受各種各樣的鍛鍊,使他的情商、智商、體商、逆商都得到了相應的訓練。“裸跑弟”精細化的時間安排和每日必備的體育鍛煉,也有利於培養勇敢、堅毅、自律等美好的品質。 

可是,也要看到,這種教育方式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太過精準、太過“着急”、太過注重效率,以至於孩子作為“人”的一面往往被忽略了。“鷹爸”在採訪中坦言,缺少集體學習生活體驗感的何宜德,思想相對單純,回答問題不會拐彎抹角,有時還不及妹妹何宜靜的“狡猾”,這也讓他看到“人機對話”教學和遠程教學的侷限和差距。

評論|13歲就讀博的“裸跑弟”,也許可以試試慢下來

人有目標當然是好事,取得成績、打破紀錄也值得高興,但這些外在標準終究不是生活的最終目的。如果只是一刻不停閒地想要獲得外界認可,永遠似永動機般不斷忙碌,那麼這些光環也很可能變為一條條“鏈鋸”。總有一天,孩子會開始懷疑這些努力的意義,甚至陷入一種虛無:我這麼拼,這麼趕,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從這個意義上講,人生的前十幾年一直在“加速奔跑”的何宜德,或許可以試試稍微慢下來,去放鬆,去社交,去融入更加豐富多彩的真實生活。因為只有在張弛有度的生活步調中,人才有時間去認識自己的內心,在摸索中明晰自己的真正興趣在哪裏,自身的成就感和價值感來自何處。也只有這樣,才不會在“為完成而完成”的緊張感中陷入虛無。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何宜德的家長也應當意識到:孩子不是滿足自身夢想、貫徹自己意志的工具,更不是一個“教育實驗品”。父母要尊重孩子意願,培養他的獨立人格,而不應沉溺於讓他戴上多少耀眼的光環。也許,要做到這一點,第一步就是學會放手,給孩子更多自由選擇和呼吸的空間。 

面對未知的留學生活,何宜德表示有挑戰也有期待。筆者認為,這不失為他改變固有節奏、學會獨立面對生活的機會,炒菜、洗衣、交友,這些看起來無比尋常,但對何宜德的未來而言則重要而珍貴。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任冠青

編輯 官莉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7 字。

轉載請註明: 評論|13歲就讀博的“裸跑弟”,也許可以試試慢下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