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成功,建立新朝,史稱“王莽篡漢”。可是,王莽建立新朝之後的一系新政列舉措卻暴露了他可能真的不適合當一個皇帝。
王莽的新政過於理想化,在當時社會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就例如土地公有化,本意是想要百姓都能吃上飯,但是這嚴重損害了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的利益,基本上沒有人支持他,可是除了嚴苛的執行法律,王莽也想不到更好地推行新政的措施了。
士大夫階層看到王莽下定決心非要實行新政,還是無比懷念原來的漢朝的,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當時接連的天災,造成了餓殍遍地的人間慘象,一時間民怨沸騰,百姓紛紛起義,這讓剛剛建立的新朝岌岌可危,王莽政權危在旦夕。
相對於西漢,王莽的新朝很是不得民心,百姓紛紛把接連發生的天災歸結為上天對王莽篡位的懲罰。於是,各地的百姓起義持續不斷,在眾多起義軍中以北方赤眉和南方綠林兩支起義軍的實力最強,聲望最勝。
在最開始,王莽認為赤眉軍更具威脅,因為當時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在北方,而南方長江流域還有待開發,所以綠林軍按理説應該實力較弱。經過分析,王莽決定重點圍剿北方的赤眉軍,便派王匡統領十多萬部隊去剿滅赤眉軍。
至於綠林軍,王莽認為其實力不濟,臨時招募士兵加上地方部隊就可以剿滅,不足為懼。可惜事與願違,赤眉軍還未完全剿滅,這邊綠林軍卻越來越強大。
直到公元二二年,由嚴尤、陳茂率領的這隻臨時拼湊的部隊在南陽城被綠林軍擊敗。拿下南陽城後,綠林軍即刻擁立西漢皇族後裔劉玄為帝,打出了匡扶漢室、消滅逆賊的旗號。
這時,王莽才真正意識到,一直不覺得有多強的綠林軍才是對新朝威脅最大的起義力量。這才急忙將圍剿重點放在綠林軍上面,緊急下令將王匡和其統領的大部分部隊調到南方,並且火速徵調各地駐守軍隊,以期一舉剿滅南方綠林軍。
公元二三年,王莽任大司馬王邑為圍剿綠林軍的統帥,將徵調的全國兵力集結於洛陽附近,最終集結的新軍兵力達四十餘萬,王莽對外宣稱是百萬大軍。除了數量龐大的軍隊,王莽還選調了據説精通六十三家兵法的能人當參軍,且匯合了其他敗軍,氣勢洶洶地向昆陽行進。
而此時駐守在昆陽的綠林軍只有不到一萬人,在聽到王莽的百萬新軍正向昆陽挺近的消息時,昆陽的綠林守軍上下軍心大亂,連駐守昆陽的綠林軍首領王鳳都一度想棄城逃跑。
這時候,當時還是昆陽綠林守軍中一員偏將的劉秀,堅決反對放棄昆陽這一想法。他建議死守昆陽,併火速派人四處求援,也許歷史真的會因為英雄人物而改寫,在這個關鍵時刻綠林將領們接受了劉秀的意見,一致決定王鳳、王常留守昆陽,劉秀親自率兵出城求援。
事不宜遲,決定採納劉秀的意見後,劉秀便率十幾名騎兵,趁夜突破包圍尋求援助,最終在定陵和郾城,將外圍的全部綠林兵馬彙集調往昆陽。而此時的昆陽城也在新軍的數日圍攻下苦苦支撐,終於等來了劉秀帶來的援軍。
在昆陽大戰中劉秀身先士卒,率一千多精兵作前鋒攻擊新軍大營,一時間新軍慌忙失措、四處逃竄。在攻入敵營後,劉秀直奔主帥營帳,綠林軍的主力也隨即趕到。而同時在昆陽城死守的王鳳、王常及其他綠林守軍將士見援兵到了,士氣大漲,紛紛出城攻敵。
許是新朝氣數已盡,就在這時,原本大好的天色,忽然狂風四起,電閃雷鳴,緊接着大雨傾盆而下,這讓本就亂作一團的新軍更加的驚慌失措,徹底潰不成軍,綠林軍大勝新軍,而逃出來的王邑帶着僅剩的幾千兵馬逃回了洛陽。
結語:昆陽大戰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此戰幾乎耗光了王莽的主力部隊,極大地削弱了王莽的力量。僅僅一年之後,公元二三年,才建立十五年的新朝徹底覆滅,王莽身首異處。
劉秀也通過這次昆陽大戰得以名聲大噪,引得各路豪傑紛紛追隨。到公元二五年,劉秀正式恢復漢室,史稱東漢,這天下又一次地歸於劉氏,而昆陽大戰也是劉秀建立東漢的奠基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