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老照片:廢棄的江南貢院,殘破的雷峯塔
1919,上海外灘的黃包車。江浙滬一帶因為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成為網購領域的“包郵區”,是全國網友羨慕的對象。那100年前的江浙滬,是什麼樣的社會面貌呢?小編選取了拍攝於1917-1919年的老照片來展示一些片段。攝影師為美國人西德尼·甘博,他曾多次進入江浙滬旅遊、考察。
1919年,上海碼頭密集的船隻。100年前,江浙滬也屬於經濟發達地區,市場化程度、財賦收入、糧食產量、百姓生活水平等居於全國前列。正因如此,直系、皖系等各路軍閥都對這裏垂涎三尺,試圖染指其中多分一杯羹。
1919年,上海正在建房子的工地。民國初年,上海地位雖然十分重要,但它並不是直轄市或特別市,而是直屬於江蘇省。拍照的那些年頭,擔任江蘇省長的人物是齊耀琳,擔任江蘇督軍的人物是李純。在北洋軍閥時代,督軍的權力顯然大過省長,實際上全省事務李純一人説了算。
1917年,上海街頭做縫補生意的婦女。在車站、碼頭、貨棧等勞動工人密集的地段,她們現場縫補,立等可取。
1917年,江蘇某地的農民正在插秧。江浙滬一帶降雨量充沛,温度適宜,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古以來有“魚米之鄉”的美稱。這裏的稻米不僅供本地百姓食用,還要沿運河或海路北上供應京城。尤其在江蘇南部,歷來盛傳“太湖八百里,魚蝦捉不盡”的説法。
1918年,南京夫子廟附近廢棄的江南貢院。江南貢院是清朝舉辦科舉考試的地方,規模龐大,可同時容納2萬人考試。清朝一代,在這裏鄉試中舉而後經殿試考中狀元者多達58人,佔全國狀元總數的51.78%。1905年江南貢院結束了歷史使命。
1919年,南京北門橋街道。這條街道算不上寬敞,但還算整潔,兩邊的店鋪鱗次櫛比。根據招牌所見,這裏不僅售賣傳統的茶葉、衣服、首飾,還有進口餅乾和海味,可謂應有盡有。
1919年,金陵女子大學圖書館內的場景,幾名女生正在專心讀書。這是一所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有影響力的大學。
1919年,杭州西湖南岸的雷峯塔與“南屏晚鐘”碑亭。聞名遐邇的雷峯塔,就是這副殘破不堪、搖搖欲墜的模樣,這張照片拍攝5年之後,它就倒塌了。現在,原址新建了現代版的雷峯塔,氣勢不輸以往,但韻味完全不同。
1919年,浙江石嶺,婦女正在為一名女孩纏足。民國政府已經明令禁止纏足,但這種流傳已久的民間習俗禁而不止。這名女孩經歷了怎樣的痛苦呢?纏足對她的人生有着怎樣的影響呢?
1919年,杭州立桶裏的幼兒。這種立桶在江南人家很普遍,把孩子放進去,比較安全,不妨礙大人在一邊幹活;冬天下面還可以放炭火盆取暖。小編的一位80後同事小時候用過這種立桶,他説:“在裏面感覺自己傻呆呆的,我媽忙着幹活兒也不來抱我,尿褲子了也只能忍着。”
1919年,杭州街頭賣荸薺的婦女。兩籮筐的荸薺不是什麼大生意,頂多賺個零花錢貼補家用。她很認真地把荸薺削皮並串起來,清水一衝就可以吃了吧?到目前為止,杭州仍然有在街邊(非鬧市)擺攤賣荸薺的小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