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建設情況綜述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經典

新華社記者徐壯

“能讓中國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幫人在拼命,不是我一個人……這是一個羣體。”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大年生前曾這樣説。

2017年,教育部啓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5年來共認定兩批401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覆蓋全部14個學科門類中的13個學科門類和東中西各省份。他們在教育教學中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成為學生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立德修身

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中,好老師比比皆是。

2009年,秉持報國之志,3位材料科學家馬恩、單智偉、李巨選擇回到祖國,聯手發起並籌建了西安交通大學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教師團隊始終以高尚的人格吸引人才、以嚴謹慎思的科研態度身教學生。團隊帶頭人單智偉教授推動成立“微納師生聯合黨支部”,強化師生溝通交流,實現黨建工作與學科建設同步。

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教師團隊堅持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相統一。約九成的科研人員有3個月以上赴非進修訪學經歷,多名團隊成員主動到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從事科研教學、支教援教活動,培養了一批中國的“非洲通”、非洲的“中國通”。

中國農業大學果蔬加工教師團隊實現課程思政全覆蓋。其核心通識課《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旨在弘揚中華飲食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同時,構建“文化與品德兼備、創新與實踐並舉”的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南京郵電大學歷史上曾為我黨、我軍早期系統培養出一大批通信兵、交通員。學校電子科學與技術教師團隊積極推動以紅色校史文化為本色,以藍色信息強國為底色,紅藍融通,協同育人。學生們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更增強了科技報國信心。

潛心治學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雲集了一批着眼世界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的“大先生”。

“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衞興華教授,生前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師團隊的一員。該團隊以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客觀經濟規律為己任,並將理論運用於實踐,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一輩輩學人努力下,一批標誌性、原創性成果獲得國家級重大表彰和獎項。

“一流大學的教師一定要把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及時融入教育教學中,這有利於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成就一流人才。”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師團隊負責人陳江華教授介紹,團隊多年來始終重視科研育人,培養了一大批專業領域高素質人才,持續為行業和高校輸送新鮮血液。

“堅持科研與業務結合,為國家重大建設需求提供技術支撐”是中山大學泛南海地區天氣氣候教師團隊恪守的信念。他們專啃“硬骨頭”,不僅揭示了泛南海地區在氣候變化認識與應對中的關鍵地位,還發展了針對大灣區及南海地區的衞星雷達等多項技術,預報和防禦泛南海地區極端氣象水文災害。

民以食為天。華中農業大學畜禽健康養殖教師團隊長期服務國家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需求,圍繞畜禽健康養殖關鍵問題,獨立自主開展科技創新,突破國外畜牧業技術壟斷,保障餐桌安全。

開拓創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看家本領。

上世紀70年代,北京大學在全國首創大氣環境化學專業。站到“藍天保衞戰”最前線,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師團隊以科學技術創新引領全國大氣污染防治實踐,率先提出“大氣複合污染”的科學思想,成為具有國際聲譽的大氣領域學術中心。

2000年以來,浙江大學機電液重大裝備教師團隊先後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共11項。團隊攻克全斷面硬巖隧道掘進裝備自主設計製造關鍵技術,支撐兩家央企在10年內佔領全球各類掘進機超過一半的市場,研製的裝備成功應用於國內外近百個重大隧道工程。

華中科技大學數字化材料成形教師團隊,自主開發材料成形系列模擬軟件,成果瞄準國家深空、深海、深藍,大力支撐國家重大裝備研製,實現了多型號航空、航天發動機鈦合金、鋁鎂合金零件的整體鑄造。

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茶學專業教師團隊把茶園當作實驗室,持續創新種茶技術。近3年,團隊累計技術推廣面積88萬畝,新增茶葉產量3.03萬噸,新增純收益17.9億元,帶動全省茶農人均增收597元,成果輻射全國18個產茶省區。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工作有力引領帶動了各地各校在教育教學中推進協同育人、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在科研工作中實施集智攻關、破解“卡脖子”難題,在團隊建設上突出老中青傳幫帶、打造接續奮鬥的人才梯隊,已成為教師隊伍建設的品牌工程。(徐壯)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