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績不好,掉入馬太效應怪圈,父母巧用4個方法,讓差生變優
劉女士的兒子今年7歲,上小學三年級,因為家裏有教育資源,所以孩子5歲時劉女士就讓他提早入學了。誰知道入學後,孩子表現一般,學習成績平平,也沒看出哪方面有特長。
因此劉女士和老公在家庭教育中,很少表揚孩子,怕他驕傲。總覺得孩子還有很大的進步的空間,採用嚴格教育,平時對孩子以批評和懲罰為主。孩子比較調皮,劉女士還為此打過他。結果這孩子被越管越內向,成績越來越差,越管越不自信。
劉女士和老公本來是打算把孩子按清華北大的苗子培養的,因為他們夫妻倆都是清華博士畢業,孩子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也都是高級知識分子。
按理説,孩子不管隨了誰,應該都不會差到哪裏去。父母及祖輩都是知識分子,教育資源優越,怎麼孩子就不如劉女士他們想象的優秀呢,為什麼會這樣呢?
劉女士兒子這種情況,其實是陷入了負面“馬太效應”中。
馬太效應: 美國著名哲學家羅帕特·墨頓:“這是一種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存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 《新約·馬太福音》有個故事説明這個效應: 天國主人要外出,臨走前把家產分給3個不同才幹的僕人,分別是五千、二千和一千。 那個 領五千的隨即去做買賣,又賺了五千; 領二千的也賺了二千,唯獨那個領一千的把銀子埋到地裏。 主人回來,對前兩位大加讚賞,用原數獎勵他們,卻 把第三位僕人的千兩銀子收回來獎給了第一位。 這就是《聖經》中"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的幾句話:"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莫頓用這句話概括了一種社會心理現象:" 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作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往往充滿自信,受到父母、老師、同學的關注、鼓勵和幫助,更容易取得更好的成績,進一步激勵孩子的自信心,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相反的成績不好的孩子,例如開頭的劉女士兒子考試不理想,本身就容易缺乏自信心,此時如果被父母、老師責怪,被同學嘲笑,就更難取得好成績了,而不好的成績又會再次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從而進入惡性循環,最後厭倦學習和生活,成為“問題孩子”、“差生”。
可以看出孩子產生“馬太效應”,成為“弱者“,是孩子本身的心態不夠堅定,即自信程度不足導致的。自信的孩子,容易形成正面馬太效應,成為“強者”,而缺乏自信的孩子,容易掉入負面馬太效應的怪圈中,成為“弱者”。
而孩子這種自信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父母錯誤的嚴格教育引起的。父母的批評和責罵,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從而孩子用消極的態度去學習、參加活動,自然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從而形成進入惡性循環,成為“馬太效應”中的弱者。
美國一個教育專家做了一個試驗,將一個 成績較差的班級當做優秀班級來對待,而將一個優秀班當做問題班來教。 一段時間後,發現原來成績距離很大的兩班學生,在 試驗結束後的總結測驗中平均成績相差無幾。 原因是 差班的學生, 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師(老師以為教是優秀班) 對他們的信心和鼓勵, 自信心倍增,學習積極性大長; 而原來 優秀班的學生,因 受到老師對他們 懷疑態度的影響, 自信心受挫,以至轉變學習態度, 影響學習成績。由此可見,自信心對孩子的學習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是打破“馬太效應”的關鍵。
愛因斯坦曾説過:“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自信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有自信心的人成功比例高達80%以上,而無自信心的人成功比例僅為20%。
不少家長卻發現,周圍身邊很多孩子,有自信的卻很少。
二、為何多數孩子會缺乏自信呢? 《關於中學生自信心的調查報告》顯示: 46.67%學生認為自己比較差,學習及各方面不如別的同學 83.1%學生在公眾場合不敢表現自己,最直接原因就是不夠自信,害怕出“臭”,被嘲笑父母唯成績論,讓孩子缺乏自信。自信並非與生俱來的,是需要通過後天培養的。現在很多父母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過分追求分數,而忽視了孩子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中家長最為焦慮的三個問題分別是:學習成績(22%)、手機上癮(19%)和校園安全(11%)在生活方面,很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過度保護,同時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生活中的事情都替孩子包辦,扼殺了孩子的動手能力,使得孩子的獨立性、探索性、自信心逐漸泯滅。
在學習方面,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過高,一味的“高標準”來要求孩子。孩子很難達到目標,這樣孩子屢次失敗的經歷,讓孩子缺乏成功的經驗,使孩子產生持續的挫敗感,從而對自身缺乏自信。
在精神方面,父母只關心孩子成績好不好,而忽視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容易導致孩子散漫心理,從而缺乏上進心、自信心。
三、如何幫孩子跳出“馬太效應”的怪圈,自信和優秀?01 鼓勵而不是表揚孩子,從而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和他的團隊,用了十年來研究不同的誇獎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 長期表揚會讓孩子尋求認可上癮,抗挫折能力差。 而鼓勵則會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勇氣和內在驅動力。所以,家長們平時在肯定孩子的時候,要鼓勵孩子而不是去表揚孩子。
當孩子學習有所進步時,我們可以有兩種方法來肯定孩子、鼓勵孩子。
1)描述法,父母可以非常具體地告訴孩子,你看到他做了什麼、有什麼感想、你認為哪裏做的好,這樣才能幫到孩子,讓他不斷進步。
比如,“媽媽看到你學習很專心認真,遇到不懂的題會主動請教他人,學習過程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克服了很多困難,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2)以孩子的感受為主,可以問問孩子感受以及方法,比如父母可以帶着驚喜、好奇的態度,去問孩子:“你感覺怎麼樣?你是怎麼做到的?”等等。
02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戰勝困難後更自信
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父母不應以憐憫的態度對待孩子,或者直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專注於目前遇到的問題是什麼,以及有哪些解決辦法,有哪些啓發?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儘量不要直接幫孩子解決。
心理學家皮亞傑説過過, 每當我們告訴孩子一個答案就剝奪了孩子一次學習的機會。比如,我們可以跟孩子談談,“遇到困難了嗎,你覺得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嗎?”啓發孩子自己想辦法,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
當孩子想出辦法後,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説,“很好哦,可以嘗試一下,即使失敗了也沒關係,我們可以想辦法繼續嘗試,直到成功為止。”孩子在多次嘗試,戰勝困難後,會更加自信、強大。
03 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悦,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英語中有句名言叫 Success breed ssuccess,翻譯成中文是“成功繁殖成功”或是 “成功是成功之母”。不論是牛頓的經典力學、焦耳的能量守恆定律,還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等,都是在一個細小成功的基礎之上,繼續深入研究而得到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多鼓勵孩子自己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在獨立做事的過程中,體驗成功所帶來的喜悦。
比如,當孩子出門時,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媽媽們不要嫌麻煩,或是孩子做不好,不妨蹲下來,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
當孩子穿好一隻鞋子時,父母要及時肯定孩子,鼓勵孩子繼續,孩子會很快樂,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
04 幫助孩子消除負面的語言,建立積極正面的暗示
父母要多留意一下,看看孩子平時是否經常使用一些消極語言進行自我評價,例如“我真是太笨了”、“我真沒用”、“我天生不是讀書的料”、“我真差勁”等等。
如果孩子經常把這些消極語言掛在嘴邊,就會逐漸強化孩子的自卑意識,自信心會一點點消退。
對此,父母要幫助孩子剔除這些消極語言,消除這些負面暗示。比如,父母可以經常對孩子説:“你可以的”、“你能行的”等等。
同時幫助孩子將負面語言轉變成積極語言,比如讓孩子經常對自己説:“我能行”、“我一定能成功”、“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或者將其寫下貼在書桌和牀頭。
最後為人父母,不管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上,還是對自己的成長,最好的結果永遠都是和自己比。在自己的進步之中,找到信心和動力。終有一天,量變會引起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