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輔助診斷動脈瘤,顱內“拆彈”利器“人機大戰”中驚豔亮相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經典

10月11日上午,一場由顱內動脈瘤“引發”的“人機大戰”在2020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中精彩上演。來自全國各地的16名影像科醫生分為“人”與“人+AI”兩個參賽組同場競技。最終,有人工智能輔助的“人+AI”組大獲全勝。這場動脈瘤AI挑戰賽的終極目標是為驗證一項AI醫療研發成果——基於CTA(CT血管造影)的BioMind顱內動脈瘤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而這一“新生”AI系統則用自身的超凡實力向人們宣佈:我國再添一個顱內“拆彈”利器。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嚴重的腦血管疾病。中國的一項橫斷面研究顯示,有7%的35至75歲的中國成年人患有動脈瘤。破裂導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預後較差,致死率約為35%至40%,且90%的患者在破裂出血之前沒有明顯的症狀和體徵。動脈瘤也因此被譽為大腦中的“不定時炸彈”。針對低破裂率和破裂後的高致殘致死率,動脈瘤的檢出和檢測至關重要。目前,血管造影已成為顱內動脈瘤的主要篩查方式,但由於數據量大、醫生閲片負荷大以及個人經驗和醫療環境不同,動脈瘤的診療仍會出現誤診、漏診或過度治療。

為此,在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主導下,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介入科主任李佑祥及影像科主任劉亞歐聯合發起,開發出基於CTA的BioMind顱內動脈瘤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

經過層層篩選,比賽最終挑選出有代表性的9家三級醫院和6家二級醫院共16名參賽選手,分為“人”與“人+AI”兩個參賽組。一組是醫生通過影像判讀動脈瘤,一組是醫生藉助AI系統輔助來判讀動脈瘤,進而對比兩次判讀的準確性。“我們通過邀請全國各地不同層次的醫生,利用剛剛開發的動脈瘤AI輔助診斷系統,結合醫生的診斷技術,與單純的、傳統的人工識別結果進行對比,從而驗證目前AI技術在動脈瘤CTA診斷領域的應用價值。”研發項目發起人劉亞歐説。

經過兩輪緊張而激烈的比賽,最終主持人宣佈比賽結果:無論是動脈瘤診斷的準確率、診斷時間,均為“人+AI”組獲勝!

“我之所以來這裏參賽,就是想看一下醫療AI發展到什麼程度了。”比賽過後,來自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的參賽醫生袁寧很激動,“我剛剛答題快的原因是選擇了相信AI,在它的輔助下,能夠迅速地找到病灶的位置。希望未來它能更好地幫助醫生造福患者。”

“對於這樣的結果,我並不意外。”李佑祥表示,有上萬例高質量數據、天壇醫院高年資醫師制定診斷“金標準”以及國際領先算法模型的“加持”,該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能夠準確識別和定位動脈瘤,自動化輸出動脈瘤大小等形態學參數,為醫師提供更為精準的診斷信息和治療方案。“我們不指望人工智能系統能完全代替人,但它很可能會在輔助醫生方面發揮很大作用。 ”

“人工智能的研發離不開三點,教得好、學得會、經受得住歷練。如果説它是我們的孩子,我希望它能夠經歷住風雨,成長起來。”劉亞歐説。

“幫助醫生儘早檢出、篩選破裂風險較高的動脈瘤患者並對其進行及時治療,是我們開發動脈瘤自動識別AI軟件的初心。”王擁軍表示,未來,當廣大基層醫生在診療中遇到困惑時,希望人工智能系統能夠成為他們的有力助手。

在大賽現場,王擁軍還宣佈了另一件喜事:由國家中心研發的BioMind“天醫智”的顱內腫瘤磁共振影像輔助診斷軟件已於今年的6月12日,斬獲國內首張AI“影像輔助診斷”NMPA三類證。

2018年,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首次發佈全球首款神經影像AI輔助診斷系統——BioMind“天醫智”醫學影像AI輔助診斷系統;一年後,又發佈BioMind腦血管病診療輔助決策系統。今天比賽的結果則預示着顱內動脈瘤AI輔助診斷系統又開啓了一個新的里程碑。這將是醫療AI邁向精細化、逐漸實現真正臨牀價值的關鍵一步。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流程編輯:u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