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進中考,文藝界代表委員建言“考評應重過程而非重結果”

“美育進中考”將在全國鋪開。

5個月前,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明確,“美育中考要在試點基礎上儘快推廣,到2022年力爭全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

“美育進中考”,學什麼?怎麼考?誰來教?會不會加重學生們的學業負擔?

今年全國兩會,多名來自文藝界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此建言,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劉月寧在調研北京、南京等地美育教育體系之後提出:美育進中考,考評應重過程,而不是重結果。

美育進中考,文藝界代表委員建言“考評應重過程而非重結果”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劉月寧。受訪者供圖

美育進中考:

能提升審美、陶冶情操、激發創造力

“為什麼有人亂扔垃圾?為什麼有人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關注自身的存在是否給世界帶來了向善向美的變化。”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提出,孩子應接受讓他們優雅的教育,要善於發現美、感受美;能夠欣賞卓越,欣賞他人之美,要有包容心;注重生活的品位和細節,並不是鼓勵孩子吃好穿好;要給生活和他人帶來美的感受。

為什麼美育要進中考?

《意見》提出: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温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音樂是觸及靈魂的藝術,好的音樂沒有説假話的。”早在2012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就公開呼籲“美育進中考”,他認為,美育是精神文明建設重要方面,美育不做好,社會道德素養不提升,物質建設、經濟建設很難行穩致遠。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劉月寧認為,尚美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美育能提升人的審美能力、向上向善的心靈感受力,會令人積極向上。從小接受美育教育,一生受益。

劉月寧表示,目前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育還存在一些短板。比如,2019年美育教師佔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僅為7.5%。她調研發現,即便是北京,舞蹈、戲劇專業的藝術學科教師缺口也不小。

目前,雖然中辦國辦已經對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做出部署,但頂層設計仍待完善,美育的教育內容和評價體系也缺乏實施方案。

學什麼?

不僅有音樂美術,舞蹈戲曲書法都納入

在北京市東城區,美育教改試點已經進行了5年。

按照東城區中小學藝術素質測評指標體系,音樂學科每個年級測試標準不同;舞蹈、美術、書法、戲劇學科均將小學分為三個學段,設置不同標準,初中按年級設定標準。

劉月寧指出,把舞蹈、戲曲納入中小學藝術素質測評體系,是東城區的開創之處。據東城區教委介紹,東城區美育課程的開課率達100%,所有學校不同程度地開設了書法、戲劇、舞蹈等課程,開課率分別達60%、80%、50%。

美育學什麼?

《意見》明確,學校美育課程以藝術課程為主體,主要包括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課程。學前教育階段開展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藝術遊戲活動。義務教育階段豐富藝術課程內容,在開好音樂、美術、書法課程的基礎上,逐步開設舞蹈、戲劇、影視等藝術課程。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提出,為了加強學校、學生對戲曲的重視和參與積極性,更深入地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議試點把戲曲納入美育中考的可選考試科目,並作為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依據課程標準確定考試內容,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促進客觀公正評價。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畫院院長孔維克提出,中國書畫在美育教材中的比重非常低,這與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宗旨相距甚遠,建議將“一百幅中國書法、一百幅中國畫”納入中小學美育教材。

怎麼考?

建議考評應重過程而不是重結果

江蘇省從2019年開始試點藝術素質測評進中考。目前,南京市每所初中配備數字音樂教室,學生配備平板電腦和耳機,可以進行學習,也可以應答老師出的題目。

對於美育的測評,《意見》要求,全面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將測評結果納入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依據課程標準確定考試內容,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促進客觀公正評價。

截至去年12月,全國已有江蘇、雲南等九個省份開始美育中考改革試點。美育分一般在中考中佔10-30分之間,對比體育在中考分中的權重,美育相當於體育的1/3左右。

即便分數不多,仍有很多家長擔心激烈的競爭會加重孩子的負擔。如何設計美育的評價體系?劉月寧認為,首先要進行一種考評,如果不進行考評,家長不重視,學校、社會也不重視,美育的普及就失去了動力。利用中考指揮棒“倒逼”學生們掌握一定的藝術知識,是有必要的。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認為,音體美勞等課程和升學壓力之間是不矛盾的。身體是一個很好的基礎,美育是內涵,勞動教育更能夠體現學生自身的責任感。將美體勞納入日常教育,既是水到渠成,又是殊途同歸。

劉月寧也提出,美育的考評應該重過程,而不是重結果。

“體育進中考,連跳繩都有培訓班。指揮棒一揮,就會給家長造成很多負擔。”劉月寧説,為避免美育成為學生和家長的負擔,建議推廣江蘇南京模式,即把藝術素質測評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其中,過程性評價為平時成績,佔60%,包括課程學習、課外活動、藝術欣賞等;終結性評價即學生最終的上機考試,只佔40%。

劉月寧表示,南京模式以測促效、以測促教、以測促學和以測促研,便於最大化撬動藝術教育資源,達到以教化育、提升學生的藝術創新與表達能力以及藝術探索、合作等綜合能力的目標,同時也可儘量化解考試內容變化可能帶給家庭的壓力,減輕學生課外負擔。

會不會拉大教育差距?

不同地區的評價考核不宜“一刀切”

美育進中考,對廣大農村尤其是相對落後地區的孩子們意味着什麼?不少網友擔心,學生壓力會越來越大,中低收入家庭負擔會越來越重。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昭暉認為,將美育列入直接與升學相關的考試一定要謹慎,謹防引發不公平。不同地區教育資源差距很大,不能搞“一刀切”。

這一問題也為很多文藝界人士所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認為,一定要把美育課作為培養審美素養素質的課程,美育課要更多地從心靈之育、情感之育、感知之育這些角度入手,避免把需要設備、設施條件的課程內容當作美育課的根本。

“教育鴻溝較難跨越。”劉月寧説,我國各地區教育發展不均衡,沿海發達城市博士進中學任教已成常態,但西部偏遠地區基本教師仍有缺口,更不要説增設藝術類課程。

對於美育課的加強會不會拉大教育差距、增加學生尤其是農村地區學生的負擔,範迪安建議學校採取網絡教學的手段,縮小城鄉差距。

劉月寧認為,美育進中考尚需完善頂層設計。鑑於目前中國各地經濟、文化、教育水平發展不均衡,評價考核不宜“一刀切”,應遵循美育特點,構建適應各地情況、符合學生成長規律要求,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評價體系,發揮好“指揮棒”作用,因地制宜、分類、分層地將藝術測評納入具備測評條件的省市,開展試點。

加強美育,師資隊伍是一個短板。劉月寧建議,建立美育經費保障機制,多種形式籌措資金,改善學校美育辦學條件;加強鄉村學校美育教師培養,加大“國培計劃”“省培計劃”力度;進一步完善美育浸潤行動計劃,鼓勵高校建立與中小學藝術教師互聘和雙向交流等長效機制。同時,建設一批高質量美育慕課,擴大優質課程覆蓋面。

新京報記者 沙雪良 實習生 王景曦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盧茜

來源:新京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83 字。

轉載請註明: 美育進中考,文藝界代表委員建言“考評應重過程而非重結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