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失敗和挫折,家長的不同處理方式,影響孩子未來的差距
文 | 動歷盒育兒袁老師
最近看了一本美國知名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創建人馬丁·塞利格曼寫的《教出樂觀的孩子——讓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經典》,頗有感觸,於是將此書的要點與我所接觸的事例融合,與大家分享一下。
樂觀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碰到困難、失敗、失望等能夠通過自我克服衍生出正向思維與力量,而悲觀是一種心理防禦習慣,這種習慣會帶來諸多惡果,包括情緒抑鬱、低落、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體。一個具有樂觀思維的孩子才會充滿希望,才有可能獲得自我幸福感。
還有什麼比樂觀的孩子讓人充滿希望呢?
書中提供了幾套標準問卷,比較科學地辨別出孩子的思維方式,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仔細去琢磨一下孩子的思維模式,或多或少也能感知到一些。
也許你會覺得人的悲觀與樂觀是天生的,後天很難去改變。的確,這有先天的一部分因素,有些孩子天生樂天派,有些孩子天生就敏感憂鬱。養育天生就悲觀的孩子的父母千萬不要氣餒,樂觀是可以習得的,同樣,養育天生樂觀的孩子的父母也得警示,天生樂觀也可能通過生活的反覆挫折變得悲觀,這就是書中所提到的“習得性樂觀”和“習得性無助”。
書中指出悲觀有四個來源:基因、父母的悲觀、從父母或別人那得來的悲觀性批評、掌控感和無助感的經歷。你無法改變孩子的基因,但你可以改變自身的悲觀,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並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掌控感的經歷,你也可以直接教導孩子習得樂觀的技巧。書中還提出了很多可操作的方法與案例。
孩子難免會遇到困難和失敗,思維維度的不同導致完全不一樣的解釋風格。在塞利格曼教授看來,能否形成樂觀的“積極思維”關鍵是解釋風格。解釋風格從童年開始發展,如果未經干預,就會持續一輩子。它是樂觀養成的基礎,所以要在生活中建立積極的解釋風格,並不斷地去強化它,形成孩子積極的思維模式。
對解釋風格的判斷有三個維度:永久性、普遍性與個人化。注意這些概念的差別: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會始終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響許多情況;個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況。
舉一個我們實際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事情,孩子語文考試考差了。悲觀孩子的腦海裏經常會出現這些念頭:“我真笨!連這個也做不好。”“成績考這麼差,看來我永遠也學不好語文了。”“我就是比別人差。”……
瞧瞧我們父母可能會怎麼説?
“你怎麼這麼差勁呀!” “怎麼搞的?考這麼差!”“看來你不是學語文的料。”……
分析一下這些字眼“永遠”、“就是”……這些就是永久性、普遍性的解釋,“笨”、“差勁”……這些字眼就是個人化的解釋,這些解釋既不利於孩子成長,也不符合客觀實際。單憑一次考試怎麼就能定性孩子永遠考不好、歸咎於孩子笨呢?
“我們來查找原因,是什麼原因讓這次考試考差了?沒好好複習,還是有些知識點沒有掌握好?我們把原因找出來,一起克服它,下次一定能考好的。”
“分數的上下浮動是正常的,這次考差了我們也不高興,但並不代表你笨,只要堅持努力,下次就會考好的。”
這就是積極的解釋風格,即把孩子碰到的失敗分析成暫時性的,並向孩子指出可以改變的方向。這樣的解釋既客觀又能給孩子帶來自信與希望。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會碰到很多這樣的事情,家長們一定要讓自己與孩子養成積極的解釋風格,形成正面的思維模式,並且教孩子瞭解他們的思維是可以改變的,不必相信進入腦中的第一種想法,通過書中提出的ABC法則來進行訓練。
當然書中還提出讓孩子學會反駁,讓孩子學會與人相處,給孩子一定的掌控感等很多內容,融合了諸多技巧與事例,深入淺出,易於操作。
(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立刪)
我是動歷盒育兒袁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及兒童正念教養專家,感像作文創建人,專注於3-12歲孩子的家庭教育,擁有教育類版權245項、幾百個原創產品以及感像作文、兒童正念冥想等幾十個線上原創課程。歡迎關注,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