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不同的人生規劃和考量,當下一些大學生選擇延期畢業(以下簡稱“延畢”)。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3.1%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身邊有選擇延畢的同學。沒有修完學分或沒完成學位論文是大學生延畢的首因,其次是為了保留應屆生身份。
受訪大學生中,本科一二年級的佔17.8%,本科三四年級的佔67.7%,碩博非應屆在讀的佔10.2%,碩博應屆畢業生佔4.3%。
假如找工作不順利,13.6%受訪大學生會選擇延畢
上海大學2023屆本科畢業生趙佳本應在2022年6月畢業,目前申請了延畢一年。“2021年9月是我的秋招季,當時也拿到了比較滿意的offer(入職通知),簽了三方。但寒假的時候,企業先是通知我組織架構調整,原來的那條線被砍掉了,要更換我的崗位,工作內容、工作城市都要發生變化,之後在3月份直接跟我毀約了。”趙佳立刻開始參加春招,雖然最後也拿了幾家公司的offer,但和之前的offer相比,無論是平台、薪資待遇還是崗位的適配性都差很多,“內心沒有辦法接受這個落差,就決定再來一年”。
調查中,9.9%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身邊有很多選擇延畢的同學,63.2%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有一些,14.5%的受訪大學生身邊沒有,12.3%的受訪大學生表示不清楚。
武漢大學某學院研究生專職輔導員楊輝正從事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他表示,學生延期畢業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因學業問題導致的延畢,多是基本學制內學籍異動、畢業論文不合格導致,這屬於“被動”延畢。另一種是近幾年出現的新趨勢——出於求職需要主動申請 “延畢”以保留應屆生身份。“學生學業沒問題,但拒絕參加答辯或者乾脆直接不提交畢業論文,這種做法在不同高校都存在,近幾年越來越多見”。
武漢大學在讀研究生何文寶本科階段曾暫停學業一年,“大學期間,我一直在為出國留學作準備,但由於疫情原因原本定下來的交換項目去不了,想等一等,因此在大三升大四的時候申請了暫停學業,對我來説就像是延畢一樣。”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對學位論文的抽檢更加嚴格規範,對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就業形勢比較嚴峻。”楊輝説,有些學生對就業環境的變化存在明顯的認知不足,沒能及時更新轉變就業擇業觀念,因此在求職受挫或者offer不理想的情況下,希望以主動申請延畢的方式保留應屆生身份“再戰一年”。
調查顯示,48.7%的受訪大學生覺得一些同學選擇延畢的原因是沒有修完學分或沒完成學位論文。
趙佳延畢之後曾在社交平台上發佈了相關內容的帖子,其中一條帖子的瀏覽量達到了10萬+,很多有類似情況的人在下面留言,抱團取暖。“從留言中我感覺大多數延期畢業的學生是因為論文沒完成或者盲審沒通過。只是這幾年因為就業環境的影響,加上大家認知的改變,為了求職延期畢業的人慢慢增多了。”
調查中,42.8%的受訪大學生覺得選擇延畢是希望保留應屆生身份。
楊輝説,對於擇業期的應屆生身份,不同用人單位有不同理解。根據相關就業政策,嚴格來説只有畢業生手中的畢業證、學位證的取得年份,才是該畢業生的“應屆年份”。現有部分地區提出“畢業生從畢業之日起兩年內為擇業期,期間未落實就業單位的畢業生可以視同為應屆生”。但要注意的是,這裏只是“視同”,畢業兩年內是否可以認定為“應屆生”,用人單位享有充分的自主權。
趙佳也提到,雖然國家的政策是應屆生身份可以保留兩年,但實際操作中,有些崗位還是隻要當年畢業的應屆生。
“以畢業後兩年內是否交社保來區隔‘應屆與非應屆’,本身是一種落後於時代的做法,畢竟如今的就業早已不是計劃經濟時代的一錘子買賣,應當允許求職者進行就業試錯。另一方面,有部分學生因為怕失去應屆生身份而不敢參加工作、不敢交社保,一心待在家裏‘考公考編’,或多或少催生了畢業生主動選擇慢就業或不就業的情況。”楊輝説。
調查中,延畢的其他原因還有:想按自己的規劃和節奏走(39.4%),多一年時間準備考研考公等(38.5%),沒找到合適的工作(37.6%),因交換、創業等情況需延長學習時間(26.2%),畢業季多線並舉精力不夠(24.6%)等。
趙佳還提到另一個問題:一名畢業生有兩份三方協議,只有第一份丟失或者是確定跟上一家單位毀約的情況下才會給第二份,“萬一籤三方後出了問題,只能重新找工作,找不着就可能會延期畢業”。
假如找工作不順利,39.8%的受訪大學生會先就業再擇業,21.5%的人會考研/出國留學/考博,13.6%的人會延畢,保持應屆生身份,16.1%的人會自己創業或者自主就業,8.3%的人會待業,慢慢找合適的工作。
楊輝認為,對於延畢比例逐漸提高的現象,學校首先要加強思想教育引導,其次嚴格畢業的篩選機制,區分哪些人能延畢、哪些人不能延畢,再就是從入學就加強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提高就業意識,提升就業能力素質。
延畢不是用來逃避現實的辦法
調查中,對於一些學生為了緩解就業壓力選擇延畢,49.5%的受訪大學生認為這種方式能解決問題,相當於多了一次機會,減少了試錯成本,39.3%的受訪大學生認為不能,只是拖延時間,該面對的遲早要面對,11.2%的受訪大學生表示不好説。
“延畢一年、保留應屆生身份真的有助於求職‘上岸’嗎?未必!”楊輝説,作為準畢業生,必須要對即將面對的就業環境有清晰感知,學校的就業類課程也有必要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做解讀和引導。至少就目前來看,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的趨勢短期內仍會持續下去。儘管就業崗位池在大力擴充,但也不可能急速擴容。所謂的“應屆生紅利”在巨大的求職人羣面前早已被稀釋。“以上海某頭部高校專職輔導員招聘為例,往年招聘計劃固定在20人左右,但據該校人才招聘工作組透露,2022年招聘期間接收到了2000多份簡歷,這一數量在以往是難以想象的,競爭難度可想而知。”
趙佳也表示,延畢不是用來逃避現實的辦法,它對個人的要求反而會更高。首先,要有更加清晰的規劃,其次,一定要好好利用延畢這一年。
也有人擔憂,延畢後會和同齡人的節奏不同步,對此,64.2%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軌跡,不要被“社會時鐘”限制,50.2%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利用這段時間,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更重要,49.8%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只要不虛度每一天,節奏不同也能收穫滿滿,35.0%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做決定之前一定要有清晰的規劃,不能盲目跟風。
“我當時延畢的時候很沮喪,本科同學都畢業了,好朋友都去了理想的大學讀研,我卻還要插到一個陌生的班級裏接着上本科。那段時間我感到很難過,但後來還是調整好了情緒。”何文寶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如果你覺得這個節奏對於你來説是合適的,就可以往下走”。
楊輝説,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每個人有自己的節奏,可以適度緩一緩。但從職業規劃角度來看,延畢應該是一個很慎重的決定。他認為,對於因為就業原因擬申請延畢的學生來説,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為什麼沒能在應該畢業的這一年找到心儀的工作。“是個人能力不足?是在學校裏接受到的教育和訓練不夠?是還沒有為求職做好技能準備?還是自己的目標預期與實力不夠匹配?”他表示,如果不從自身做反思和調整,單純把找到好工作的希望寄託於所謂的“應屆生身份”,“這是一種緣木求魚”。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 實習生 孫麗萍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