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紐約大學舉行2023屆本科生畢業典禮,這是上海紐約大學第七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來自全球36個國家和地區的397名上紐大和紐約大學海外學習項目畢業生相聚一堂,揮別校園,開啓嶄新篇章。
來自全國23個省份的223名中國畢業生,將獲得上海紐約大學和紐約大學頒發的中美兩張學位證書。
資深外交官、中國前駐美大使崔天凱作為演講嘉賓出席了本次畢業典禮。他於2013年至2021年擔任中國駐美大使,是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任期最長的駐美大使。
他在演講中回顧了自己的跨文化交流經歷,並且闡述了世界公民應有的價值觀。
“跨文化交流首先要學好學懂自己的文化,紮好根基,根深才能葉茂”。他鼓勵上海紐約大學畢業生們以自信和開放的態度尊重、欣賞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並學會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畢業典禮上,上海紐約大學校長童世駿為崔天凱授予“上海紐約大學校長榮譽獎章”,感謝他為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童世駿校長向2023屆畢業生表示祝賀。在他看來,在上海紐約大學的社羣裏,不僅是學生,教職員工和管理人員也在“共同學習”中相互啓迪。
他説,“在上紐大提供的所有寶貴資源中,學生本人是最核心的。你們身上的無限潛力,讓教授們的工作如此有意義,如此光榮”。
童世駿還鼓勵學生畢業後終身以學習為樂,並通過在自己有幸服務的人羣中推廣學習之樂,來體現在上紐大學習的價值。
“上海紐約大學作為一個國際學習中心,上紐大畢業生作為全球層面學術過程的受益者和推動者”,他説,“其價值是怎麼強調也不過分的。”
以下為他的演講全文:
尊敬的來賓們,2023屆畢業生們,家長們,同事們和所有為首屆從上海紐約大學前灘新校園畢業的學生提供過支持的人們,以及在過去四年裏,有幸稱呼彼此為“同學”的各位:
下午好!畢業快樂!
你們可能在想,我為什麼用了“同學”這個詞,這個中文字面意思為“一同學習”的詞。我腦海中似乎還找不到一個對應的英文單詞能準確表達同樣的意思。
上世紀初,北京大學傳奇校長蔡元培邀請時年25歲的梁漱溟來北大教印度哲學。梁漱溟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中國哲學家之一。起初梁漱溟猶豫不決,蔡元培於是這樣説服他,“你不要是當老師來教人,你當是來共同學習好了!”
當然,學習不同於教學。但在我看來,教學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我敢肯定,在座的許多畢業生,都對過去四年中至少一次課堂展示,感到特別自豪。
學習也不同於研究,但做研究,卻是另一個最好的學習方式。在座的你們都應該明瞭,一位典型的上紐大教授會敦促你們,學術問題的答案須經過自我的慎思和審辨求得,而非訴諸於維基百科或ChatGPT。
學習自然也不同於其他活動,比如設計一棟房子或者經營一門生意。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説,做一個實踐者,當一名大學管理者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尤其是當你很想深刻理解哲學概念裏的“合理”與“講理”,很想知道“道德辯護”和“道德動機”有何區別,也經常思索“我應該做什麼”和“我將要做什麼”的時候。
我希望在上海紐約大學和你們一起學習,回答這兩個問題:第一,如何充分利用我們現有的資源;第二,如何避免我們的優勢變成劣勢。
提到上海紐約大學的豐富資源,我們很容易想到學校線上和線下的學術資源,特別是我們美麗的新校園,配備了科學、體育和藝術等方面的先進設施。
毫無疑問,這些資源重要且寶貴。但是,在我看來,比這更重要的資源,是你們來到上海紐約大學時,身上散發的無限潛力。這種潛力,讓指導你們的教授,與你共同學習的成人,感到工作如此有意義,如此光榮。
親愛的2023屆畢業生們,在你們即將告別本科生涯,離開校園的時刻,我懇請你們繼續發揮潛力,為學校和我個人做好的事情。
相比於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我更關心的是,如何避免我們的優勢變成劣勢。
歌德説,“不懂外語的人,對自己的語言也一無所知”;盧梭言,“只見過一個民族的人不瞭解人類,他只瞭解與他一起生活過的人”;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若這些大家和聖賢論斷成立,那麼,在幫助年輕人成為紮根本國的全球公民上,作為中外合辦大學的上紐大,優勢幾乎是無與倫比的——在這裏,學生畢業時能説流利的英語和漢語;在這裏,學生能和來自世界各國的“麒麟同學”共度四年時光。
但這種優勢不會自動實現,如果缺少了上紐大家庭中每一個個體的努力,我們的優勢就只是徒留在理論層面,沒有實踐意義。
例如,一名國際化大學的學生,甚至是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很容易以身份為理由,解釋他為何對學校所在國家或當地社區知之甚少。同樣的,作為一名國際化大學的學生,更不用説來自一個特定國家的本地學生,也很容易將這種身份作為不瞭解外部世界的藉口。
理論上説,像上海紐約大學這樣的中外合辦大學,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自己的祖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借用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的話,要幫助學生不能“只瞭解關於自己的幾面”。
但正如我剛才所説,理論上的優勢不一定能轉化為實踐上的優勢。作為上海紐約大學的校長,如果説這幾年我真的學到了什麼,那就是盡我的所能,與同事們和同學們一起,把我們的理論優勢轉化為實踐優勢。
親愛的2023屆畢業生們,話到這裏,我還有一個請求:我希望你們在走出校園後,也能如在校園時一般,對己對人竭盡所能地展示,在上海紐約大學學會的如何“雙面”地瞭解任何問題——無論是《金銀盾》故事裏的金銀“雙面”,還是正日夜發展着,將來會影響世界上每一個人的重大國際問題的“雙面”。
談到人類的未來,我們怎麼強調上海紐約大學作為國際學習中心的重要性,怎麼強調上海紐約大學畢業生作為國際化學習受益者和推動者的重要性,都不為過。
我想引用一位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的話,一百多年前他在書中預測,“中國將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有另一種歷史敍述,“歷史表明,不同文明的碰撞往往會成為人類進步的里程碑。希臘向埃及學習,羅馬向希臘學習,阿拉伯向羅馬帝國學習,中世紀歐洲向阿拉伯學習,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向拜占庭學習。”羅素在這裏談論的學習,多多少少都偏向於單向度的學習。
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不同國家之間的學習不能只是單向的,它可以,而且應該是相互的、互惠的。關鍵是,像上海紐約大學推崇和實踐的互惠學習中,沒有零和遊戲。
我要就此打住了。此時此刻,你們的經歷和你們的成就才是今天的焦點。我真誠地祝願大家,希望你們未來都能成為終身學習理念的實踐者和推動者,為他人提供幫助和服務,以此不斷證明你們在上海紐約大學學習的價值。
謝謝!
作者:李晨琰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姜澎
圖片來源:校方供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